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200章 暑退清涼快哉風

第200章 暑退清涼快哉風

  永定河,太像那傳說中的忘川河。


  它的水也是赤黃色,而且也是腥風撲麵。這都是因為河灘上生長了大量的蘆和菰,故宋人稱之為“蘆菰河”,由於菰黑粉菌汙染了的河灘,被誤認為是河水黑所致,則又稱之為“黑水河”。


  盧即黑,遂將蘆菰之“蘆”改為“盧,以解水之“黑”意,“菰”與“溝”諧音,因而由蘆菰河轉訛為“盧溝河”。


  元朝以來,因涿鹿、懷來以下河水含沙量大,河水變得赤黃,故又有“小黃河”、“渾河”等別稱。


  盧溝橋,是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5]動工,明昌三年[1192.4.24]才建成。金章宗定名“廣利”,因跨蘆溝河,改名為蘆溝橋。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是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後,在他的遊記裏,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橋”。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是“共同構成東方美麗的奇觀”!

  【一】《古意》羅亨信.詩


  傍石蒲草瘦,傍湖蒲草肥。


  因依各已定,不願更相移。


  舜華站在河灘的蒲草叢裏,問大長腿:“什麽是夢遊啊?”


  “夢遊就是人睡了以後,又起來了,起床幹一些奇異的事情後,再自行回到床上,繼續睡眠;睡醒後,對睡夢中的一切,卻一無所知。”大長腿有聲有色地描述著夢遊者的舉動,就好像他曾經也夢遊過。


  舜華讓他說的徹底蒙圈,究竟自己是死了,還是在夢遊啊?

  隻聽大長腿又問:“你有光著身子睡覺的習慣麽?”


  “你才光著睡呢!”舜華很不高興。


  “我都衣不遮體了,當然是光著睡呀!可你是大家閨秀,怎也……”


  “這不是出門後,讓人給劫了麽!”


  “劫道?”


  “是呀!”


  “光劫衣服,沒劫點兒‘別的’?”


  “你還想劫什麽!”


  “不是,我不劫,我是說那盜匪……他,他隻劫了你的衣裳?”


  “還有手上的玉鐲,頭上的金釵。”


  “這強盜,好歹給你留一件呀!噢,我說的是衣服,”大長腿分析道,“怎能連條內褲都不剩……”


  “你什麽意思?”


  “我不是幫你分析麽!”大長腿說,“若是夢遊,你能打扮得這麽齊整出門?還戴上了金釵……欸~他是在哪兒劫得你?”


  “在一個山坡上…好像是…一個棺材裏……”


  大長腿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你,你,這不還是個鬼麽!”他真是有些糊塗了,“怎麽又繞回來了!你,你把腿伸過來。”


  “又要幹什麽?”


  “我掐你一下,看看疼不疼!”


  “我自己不會掐麽?”


  “那你倒是掐呀!”


  舜華輕輕在自己大腿上試著掐……


  大長腿著急道:“你倒是使點兒勁呀!”


  “是不是,不是你的腿,呀!呀!呀!疼!”舜華終於知道疼了,這是大長腿狠狠地在舜華的腰上擰一下。舜華怒視著他道,“你找打呀!”說著,就舉起了小拳頭,朝大長腿打了過來。


  大長腿猛一躲,腿腳沒站穩,人倒在地,舜華順勢整個人趴倒在他的身上,“呀~呀~,鬼吃人啦!”


  舜華趕緊爬了起來。


  大長腿卻依舊躺在地上,他在那裏美美地品味那一瞬間的感受——真舒服!


  舜華看了他一眼,說道:“你躺在那裏幹嘛?想訛人?”


  大長腿躺在蒲草上說:“你好像不是鬼!鬼,哪有你這麽重?死沉死沉的!”


  “所以才叫‘死鬼’麽!告訴你吧,我打昨兒就沒吃飯,不然,還要沉……”


  竟舜華這麽一提醒,大長腿問道,“你是不是餓了?”


  “是啊,肚子一直在咕嚕咕嚕地響呢!”


  “那就是嘮,你不是鬼,鬼哪知道餓。”大長腿站起身來說,“你等著,我去給你買些好吃的。”


  “好啊,好啊!”舜華異常高興。


  “你得把衣服脫給我!”


  “幹嘛又要脫衣服~”


  “我光著,能上街麽?”


  “那,我咋辦?”


  “你去那橋洞草叢裏躲一會兒。”


  “會不會有蛇?”


  “沒有,我經常住那兒!”


  “那你送我過去。”


  大長腿笑道:“這還是昨晚的惡鬼麽,昨晚的勁頭哪去了?”


  舜華拽著大長腿的胳膊一起來到了橋洞下麵。大長腿鑽進了蒲草,給舜華弄了一個像鳥巢一樣的窩,說道:“進來吧!”


  舜華走進了鳥巢,蹲了下來,又朝外瞅瞅,看看外邊的人能不能瞧見她。


  “脫衣服呀!”大長腿催促道。


  “噢,忘了,”舜華笑了笑,“那你背過身去。”


  大長腿調笑道:“你是鬼,我看不見你的!”


  “淨胡說,你昨晚不就看見了?!”想到昨晚讓這小子渾身上下看了遍,舜華不覺羞愧難當,心想,“看來,外婆說的話,也不能全信!”


  大長腿走後,舜華回想這兩天發生的事。她總感覺自己在做夢,又不像是夢……


  等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大長腿回來,舜華不免緊張起來:“是不是這大長腿拐著自己剛剛乞討來的那一千文錢跑了?哼,跑就跑了吧!那麽小的男人,有什麽用?怎能靠得住?”


  舜華看著周邊的蒲草:依傍於橋墩石頭的蒲草消瘦,依傍於河水的蒲草生長繁茂。因為依傍的東西不同,生命早已定下結局,即便如此,也不願意挪動地方。


  “他雖然個子矮一些,但好歹是個男人啊……我應該去找找他……”舜華站起身來,又趕緊蹲下,“自己光著身子,如何出得去?嗬,還真讓這‘武大郎’給騙了……”


  正罵著,卻見大長腿提著個食盒回來了。她上去就是一頓猛打:“我以為你把我撂了呢!”


  “哪能呢!你這麽能掙錢,以後,你就是我的掌櫃的,丐幫幫主,我就是你的小跑腿兒,小乞丐……”大長腿一邊說,一邊從食盒裏往外倒騰東西。


  “那你為何這麽長時間才回來?”


  “我不是到‘李記小吃店’給你買好吃的去了麽!”


  大長腿想的可真周到,他買來辦辦樣樣的,有糖油餅、老豆腐、燒餅夾肉,還有豆泡湯呢!


  舜華美美地吃著:“你也吃呀!”


  “我吃了,我在那裏吃一碗牛肉拉麵。”


  “那飯鋪還敢把這麽好的食盒借給你這個乞丐?”


  “誰乞丐?誰乞丐?乞丐有大搖大擺地去飯店吃牛肉拉麵的麽?!”大長腿顯擺地說,“告訴你吧,是飯鋪的掌櫃接待的我!”


  舜華笑道:“是人家店小二,怕你吃了不給錢,才叫來了掌櫃的吧。”


  “你怎麽知道?”


  “我是鬼呀!我警告你,你以後別想背著我幹壞事,你的一舉一動,我全清楚……”


  “不是,我跟你說,當我把那一遝錢拿出來往桌子上一摔,那掌櫃的立馬對我又是點頭又是哈腰,還讓我以後帶著你常到他的小店去吃……”


  “光著去呀!”舜華道,“你說你,光想著吃,幹嘛不給我買件衣服回來。”


  “誒~可不能買什麽衣服!你若穿上了華麗的盛裝,我們還能要著錢麽?誰會把錢扔給一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美人……你說唻,幫主?”


  “那,我穿什麽?”


  “你穿我的呀!”


  “咱倆倒著穿呀!?”


  “乞丐麽,沒那麽多講究!”


  “可我總得找點東西遮遮體吧?”


  “待會兒,我弄些蒲草給你編個草裙。”


  “是啊,穿著草裙上街,恐怕人家施舍得更多!你這不是‘耍猴’麽!”


  大長腿被她的話逗笑了。


  舜華又說:“反正我不管,我就要穿衣服,哪怕是舊的也行!”


  【二】《黑雲暗蒼穹》佚名


  黑雲暗蒼穹,玉露隨風落。


  絲掛乾坤千萬條,飄渺連田陌。


  禾吸枝葉肥,花潤飛香沫。


  暑退清涼快哉風,沁透吾魂魄。


  下午,來了一陣風,看樣子要下雨。


  舜華問:“要下雨了,我們晚上在哪兒過夜?”


  大長腿說“哪有地方去呀!”


  “你就讓我爬在草地上睡呀,連點鋪墊的東西也沒有?”


  “要不,你趴到我身上,我給你隔開地上的草……”


  舜華不屑道:“你夠長短麽!”


  “哎,你不是說你是從棺材裏爬出來的麽?”


  “是啊!”


  “棺材裏被褥【1】還在吧?”


  “反正,我出來的時候還在,現在還在不在,我就不知道了。”


  “走,我們去找找。”


  “可我不知道哪座山呀!”


  “你走過的路,有沒有能想起的地方?”


  “好像經過了‘宛平縣衙’。”


  “你能確定是宛平縣衙?”


  “哎呀,我是認識字的。”


  大長腿想了會兒,說:“在這方圓10裏,隻有郭莊子村西南有個小山[今郭莊子公園],離這也就七八裏路。走,我們去找找?”


  “這會兒?哪能行。我還光著呢!等到半夜,咱倆再出去……”


  ————————————


  注釋

  【1】被子


  被(bèi、pī),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衣、皮聲,“皮”也隱含皮附在外的意思。其本義是“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但古時的“被子”,卻不叫“被子”。先秦的人們稱被子為“衾(qīn)”、“裯”、“寢衣”等。


  “衾”與“被”的區別,還直接反映在厚與薄上。衾是厚被,裏麵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被(寢衣)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夾被,是午休這類短暫休息時用於覆體的,故古人又稱寢衣為“小臥被”。


  《詩經.國風.召南》中的《小星》一詩裏即有“肅肅宵征,抱衾與裯”的表述。這句話通俗說來就是:“天沒亮就要離開溫暖的被子外出了。”這裏的“衾”與“裯”皆為被子,裯是單被。


  古人被子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高有關,像做衣服一樣“量體製被”。《論語.鄉黨》裏有這麽一說:“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意思是休息時要有小被,長度是一個半身高。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以漢尺來算,其身高約在2米22,即使以孔子生活時代的周尺來算,身高也在1米91。據此可知,孔子蓋的被子應比一般人的大許多,長或在3米3,短也有2米9。


  從史料記載來看,古人蓋的被子最小寬度為一幅。一幅寬的被子應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況下短暫休息時覆體用。古代成人所用的單人被一般不會少於兩幅寬,雙人大被都在三四幅。也就是說,古人所蓋被寬在1米至2米之間,這與現代人所蓋被子的寬度差不多。


  在古代,能置辦一床像樣的被子並不容易,經濟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窮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連小被也置辦不起。但由於被子是禦寒之物,所以古代樂善好施之人常會在冬日給窮人“送衣送被”以表達關愛,現代流行的“送溫暖”一詞就是由此演繹出來的。


  (1)古代被子也分冬夏


  作為禦寒之物,有錢人當然會用貂皮狐裘、羔羊皮毛,貧苦人家有張光板兒羊皮狗皮就很滿足了。夏天的衣物,有錢人穿綾羅綢緞,沒錢的仍然是麻布。


  中國古代所用的“麻”主要指的是苧麻,它在國際上被稱作“中國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使用和加工的曆史,被廣泛應用在製繩、造紙、紡織行業中。上圖的唐代名畫《搗練圖》即如實反映了麻布製作過程,唐詩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也是對此情此景的文字描述。


  為什麽會對麻布、麻衣搗個不停呢?很簡單,麻纖維韌性大、較堅硬,隻有靠木棒多搗上一陣才能柔軟一些。然而,就算搗的再久,貼身穿著也還是不太舒適,會有刺癢感。


  像今人一樣,古人居家也會準備冬夏兩套被子。如魏武帝曹操,生前就做了不少被子。晉人陸雲在《與兄機書》裏記載,他看到曹操的生前遺物中“有寒夏被七枚(床)”。


  夏被(單被子、小被子)與冬被一樣,也是古人常用的。夏被在現在又稱“空調被”,房間開空調所蓋,避免受涼,而古時候有一種夏被真似空調被,蓋在身上可降低體溫。據唐蘇鶚《杜陽雜編》,這種空調被叫“神錦衾”,為大軫國所進貢:“神錦衾,冰蠶絲所織也。方二丈,厚一寸。其上龍文鳳彩,殆非人工可及。暑月覆之,清涼透體。”神錦衾所用蠶絲現在又叫“真絲”,是高檔被用絲,古人稱這種真絲被為“絲衾”。現代的“棉被”一詞在古時寫作“綿被”就是此原因。


  (2)古人蓋的被子都是用什麽填充?

  冬天禦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謂“被胎”。在沒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絲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蘆花、楊柳絮、茅草等都可以做絮,明高濂《遵生八箋.起居安居箋》稱:“深秋采蘆花,裝入布被中。”


  絮質量很差,“敗絮其中”一說就是這個意思。顯然,布衾蓋在身上沒有絲衾舒服、溫暖的,特別是蓋得年頭一多,保暖效果會更差。唐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即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此外,古人還用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現代人喜歡的“鴨絨被”、“羊絨被”,在古人麵前其實並不新鮮。


  唐宋時,隨著造紙術的進步,人們又想到用紙來做被子,此即“紙被”。紙被以福建產質量最好,宋詩人陸遊在收到朱熹從福建帶給他的紙被後特作《謝朱元晦寄紙被》一詩讚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如綿。”


  (3)棉花何時傳入中國?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4-5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15世紀,棉花傳入英國,然後傳入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


  我國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廣西、雲南、新疆等地區已采用棉纖維作紡織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區,那時的棉花稱為“織貝”,魏晉南北朝時,又稱“木棉”或“吉貝”,大約是印度語“劫波羅”音譯而來的。那時,人們隻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並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9世紀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今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裏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中也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由此可見,現今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當作花、草一類的東西看待的。


  根據植物區係結合史料分析:棉花傳入我國,大約有南北兩條途徑。


  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之後,至少在秦漢時期,傳入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第二條途徑是由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時間大約在秦漢時期。


  北路,即古籍“西域”。途徑是非洲棉經西亞傳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帶,時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宋元之際,棉花傳播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陝西渭水流域。


  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比中原早,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珍貴。唐宋時期,棉花開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區所見到的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也就是從這時期起,棉布逐漸替代絲綢,成為我國人民主要的服飾材料。元代初年,中國西北地區的關中一帶,已有廣泛種植。政府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元以後統治這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