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繡羅衣裳照暮春
達普化快馬加鞭一路朝東南狂奔,大約走了兩個時辰,便到了通州的“李二寺”[佑民觀坤道院]。
“李二寺”並非是一座僧寺,它原先是一座河神廟。那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漕運總督張瑄在古河道上所修建的,裏麵供奉著海神和河神。河神廟曾經作為漕運的原點,過往的船家紛紛來此祭拜。大德六年[1302年],張瑄因搜括不義之財被告發,與其子文虎一同被殺,河神廟便荒蕪了起來。
【一】《裏二泗東皇祠下作》王嘉謨.詩
檉桐發春華,藹藹照中圃。
杳渺平湖闊,孤帆逗新雨。
中流見古祠,鬆雲澹群樹。
舉酒酬芬芳,村巫起屢舞。
雪消蕨初綠,蘋香魚正乳。
但醉不須辭,此樂真堪取。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
引昌平縣白浮泉、一畝泉等泉水,截流榆河上遊水,沿山鑿渠至甕山泊[昆明湖],經高粱河[長河]引到和義門[西直門]入潭,又從積水潭東的萬寧橋[步糧橋]經皇宮的東牆外,流過沙灘、北河沿、南河沿,經禦河橋南出麗正門東水關,再轉向東南流入文明門[崇文門],從門外向東流去,沿今天的通惠河至普濟閘[楊閘村],再到張家灣村東入白河。如此,在張家灣會流的河流就有四條了,故稱“泗河”。
當時,白河自通州城東分為內外兩支,並在今天的西集鎮和合站村重合。外白河在通州城東也吸納了溫榆河、金閘河、小中河三條河流,也稱“泗河”。內、外白河都叫“泗河”,為了區別對待,便分為“內二灑河”和“外二泗河”。
大都人稱“內”為“裏”,故“內泗河”又稱“裏二泗”。隨著漕運經濟的繁榮,居住在河邊的人們越來越多。他們便以河名建了一個小村莊——裏二泗村
元代女道士元嚴[元好問之次女]的弟子李素女來到了大都。
經過通惠河的時候,看到日益衰敗的河神廟,便想把它利用起來。她擴建了寺廟的麵積,改成了坤道院,稱“天妃廟【1】”,也是聖母娘娘的道場。
由於道長姓李,人們便把這座天妃廟起了與村子同樣的一個名字——李二寺。
達普化來這坤道院幹嘛?
他是鍾情於坤道院裏的一個小道姑。是否記得前些天,達普化送給王冕的那隻杏花簪子,當初就是送給這位小道姑的。
那一天,小道姑接過了杏花簪子,仔細端詳了一番,問道:“你,什麽意思?”
達普化說:“我發現你老用一根竹簽別住自己的發髻,便想送你一隻簪子。”
“這是簪子麽?”小道姑白了達普化一眼,“這不是讓人紅杏出牆麽?”
“不!不!”達普化趕緊解釋,“這是梅花簪,你不是最愛梅花麽!”
“我還不知道杏花是什麽樣子,梅花長什麽樣子嗎?”小道姑知道達普化喜歡自己,是用送發簪的方式向她求婚呢!可是“全真派”的道士,是不能結婚成家的……
如何婉拒眼前這位青春年少的朝廷命官呢?既不傷了他的自尊心,又能讓他了解自己的心思,打消他的“壞”念頭。
突然,她想起來了自己師太元嚴道長拒絕張平章求愛時的一首詩——《補天花板》。
她便把手中的簪子還給了達普化,小嘴微啟,說道:
“補天手段暫施張,
不許纖塵落畫堂。
寄語新來雙燕子,
移巢別處覓雕梁。”
達普化當然明白,小道姑這是拒絕了他。但達普化並不氣餒,自認為是自己買錯了簪子才造成今天的誤會。回去後,他又花重金請人用和田籽玉打造了一隻更加精美的梅花簪送來。
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女子,能讓這位青年才俊不辭辛苦,來回奔波三百餘裏,頻頻來見呢?
【二】《登張灣裏二泗道院高閣》湯顯祖.詩
弭舳聚氤氳,躧舄淩暉皎。
旅積方此舒,波情亦堪繞。
榛邱見蒙密,重關思窈窕。
況此羽人居,青熒滿幽眺。
雙扉永平直,層樓迥飛矯。
陵嶽翠西矗,河渠白東淼。
幢檣密林樹,伊優軋魚鳥。
封畛四如畫,岐術紛可了。
非經灞陵役,複異河陽繞。
如何帝鄉雲,悠然映江表。
天妃廟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十八和五月初一,都要舉行進香賽願的盛大廟會。
大路上,去廟裏進香的人絡繹不絕。達普化騎在馬上不緊不慢地欣賞著兩河的風景。隻見兩河夾在中間的這塊三角地上佳木蘢蔥,奇花爛漫,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瀉於石隙之下。
再進數步,漸向北邊行,地勢平坦寬豁了起來。
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隱於樹杪之間的就是那座“天妃廟”。遠而視之,但見青溪瀉玉,石磴穿雲,白石為欄,環抱池沼,石橋三港,獸麵銜吐。
山門口,一個個美顏的女子下了轎子,由丫鬟扶著,輕容地飄進天妃廟,那綾花綾羅的衣裳,映襯在暮春的光景裏,仿佛是王母娘娘要在這裏舉行什麽大型的聚會。
達普化也跟著這些仙女進了這座四進院落的道觀。
第一進院落是“靈官殿”,裏麵供奉著王靈官、河神、火神、山神及土地爺。
沒見到他朝思暮想的小仙姑,達普化又迅速去了二進院的“關帝殿”。關帝殿裏不光供奉關帝爺,還供奉著文財神和文昌帝君。
達普化又來到三進院的“娘娘殿”,這是天妃廟的主殿,正殿中供奉王母娘娘、媽祖和觀音。東西各有一配殿,東為藥王殿,供奉孫思邈、華佗、扁鵲。西名子孫殿,供奉眼光娘娘、斑疹娘娘。
隻見李道長正在大殿裏主持“上香”活動,卻唯獨不見往日裏那非常紮眼的小仙姑。她不是李道長的小跟屁蟲麽?今天她究竟去了哪裏?
達普化又來到了第四進院落繼續尋她。
這裏是玉皇閣,它分二層,上層供奉玉皇大帝及張道陵、許旌陽、王重陽、葛玄四位道教宗師,兩側有八大護法。樓下為六十甲子殿。東西各有配殿,東麵是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西為祖師殿,供奉真武大帝、呂祖、邱祖。
隻見門口玉皇閣的殿門處放著一塊告示牌,說今天下午未時,李道長在玉皇閣上殿講經。
達普化微笑著點了點頭,心想:“道長講經的時候,你一定會出現的……”
————————————
注釋
【1】天妃廟
天妃,即天後,南方沿海人稱為媽祖。
媽祖是保佑漁民和漁船平安的海上女神,沿海地區多建有供奉媽祖的天後宮。北京並不是沿海地區,卻也有天後宮。那麽,這些天後宮是怎樣在北京建起的呢?
媽祖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嶼,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升化於宋雍煕四年(987年)。傳說媽祖“生而神異,能知人禍福”,經常著紅衣飛翻海上,救助遇險之人,因而被當地父老奉為神,“相率祠之”。
宋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中途遭遇大風。同行的船隻都因風浪傾覆,唯有路允迪所乘之船因女神出現於桅杆之上而化險為夷。路允迪回國後奏知皇帝,宋徽宗特賜媽祖神號“順濟”,海上女神的身份由此得到了官方認證。
此後,這位女神不斷顯示靈異,封號也不斷添加,至南宋景定年間,已擁有“靈惠溥濟嘉應善慶妃”之稱。
元代,大都的糧食依賴海運。海船大,載糧多,風險也大。據《元史.食貨誌.海運》中說:“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從事海運的人為保平安,常會祈求女神保佑。平安抵達通州的船員,便對女神感激不盡,崇拜也愈加虔誠。忽必烈以“護海運有奇應”為媽祖加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供奉天妃的廟曰“靈慈”,“天妃”的稱號便始於此。
據《元史.祭祀誌》記載,當時,泉州、福州、興化(媽祖故鄉福建莆田)、直沽、平江、周涇等處皆建有天妃廟,位置都在運河及海運港口,其中離大都最近處是天津。元皇慶年間(1312年)開始,朝廷每年派專人去各處天妃廟祭祀。
北京出現天妃廟,是在元朝通惠河通航之後。江南的船工頻繁往來,將天妃崇拜也帶到了元大都。大都城的第一座天妃坐落在通州通惠河畔的張家灣鎮“裏二泗”村西,它始建於元朝延祐年間。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裏二泗近張家灣,有佑民觀,中建玉皇閣醮壇,塑河神像。嘉靖十四年,道士周從善乞宮觀名,賜今額,名其閣曰錫禧。萬曆十年,靈璧侯湯世龍複新之。”在運河上船隻往來頻繁的年代,這座廟是人們祀奉天後媽祖的重要道場。
有意思的是,佑民觀供奉的天妃娘娘不是“純正”的海神娘娘,而是天妃娘娘與金花娘娘的混合體,稱“天妃金花聖母娘娘”。金花娘娘又稱金花夫人、金花聖母、送子娘娘,是粵、桂、鄂、浙等地民間信奉的生育女神。天妃金花聖母既能送子助產,又能保佑漕運平安,無疑信徒更多了。
天妃娘娘的這一變化,是大運河促進南北文化融合的又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