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85章 三月三日天氣新

第185章 三月三日天氣新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譽為“衣冠上國,禮義之邦”。


  《禮記》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禮法道義是人和動物的區別。


  禮儀,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禮記》內容之豐富,範圍之廣泛,幾乎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其中,也包括“談情說愛”【1】。


  《詩經》毛詩序:“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這句話,就道出了一種神聖,一種責任與擔當。細細品味,給我們現代人“愛情觀”帶來的啟示是——男人自重,女人自愛。


  古人也談戀愛嗎?


  是的,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優美的情詩愛曲呢!但是,談歸談,卻不能逾越禮法的界限,就是不能苟合。這裏的止,並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說,止於禮法所允許的範圍,不能因為情愛就做出逾越禮法的事情。


  古人純真的愛情,純粹而又唯美,不摻雜任何其它的因素。就算所愛的人醜的跟豬八戒似的,還是害怕對方被人搶走,總會護得緊緊的。


  【一】《麗人行-上闕》【2】杜甫.詩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陽春三月花滿天,清風搖曳落人間。


  三月三,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這個時候,正是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姹紫嫣紅的季節。倘若邀朋喚友,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數口,到郊外田野間踏青賞花,感受那一派好景春色,豈不美哉?倘若看上哪位順眼合意的俊男靚女,打發自家小兒送上一枝芍藥花,索取他[她]家的地址,豈不還成全一樁美姻緣?


  二十多歲的達普化,正是談戀愛的好時候。


  王冕說,要把自己的大姨姐蕙蘭姑娘介紹給他認識。這不,一大早起床,他便細細打扮一番。吃過早飯,便帶上兩名侍從騎著高頭大馬,自己坐上豪華的大馬車匆匆趕往玉泉山。


  玉泉山,是西山東麓的支脈,因這裏有泉,“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而以名“玉泉”。


  山上有三個石洞: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淺莫測;一在山之陽,泉自山而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澄泓百頃,鑒形萬象,莫可擬極;一在山之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以茲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所以,稱之“玉泉垂虹”。


  金章宗在玉泉山建有行宮及芙蓉殿。元朝時期,玉泉山又成為皇家的避暑勝地。禦花園裏是奇花異草、四季常青、鳥語花香、泉水甘甜,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忽必烈在玉泉山上又修建了昭化寺,那可是皇家寺院,其他人等是不允許入內的。


  這沒關係,玉泉山裏麵那真叫一個大,真叫一個美呀!有的是玩耍的地方。


  它處處青山綠水、古木參天、空氣清新、萬籟俱寂,與喧囂的大都城截然是兩重天,真真的一個世外桃源……


  達普化是第一次來玉泉山,他哪見過如此多的靚麗女子。隻見她們豔裝濃飾,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東鼓,終久不絕;那些踏青歸來的,個個簪楊戴柳,家家楊柳滿簷。


  達普化哪還分得清東南西北,竟不知道哪是哪個景,隻覺得雙眼迷離,稀裏糊塗地跟著人群是走馬觀花、胡亂觀望。


  就在此時,隻見一個大高個子,留著一習漂亮的長須,氣質軒昂地走在大路上,一群小姑娘緊隨其後,她們打打鬧鬧,追追趕趕……誒!那不就是自己的老鄉王冕嗎?難不成那個高雅秀氣的便是蕙蘭了……


  達普化隨即止住了腳步,他在侍從的耳邊耳語了幾句,便接過他手中的馬韁繩,悄悄溜走了。


  他不是要跟蕙蘭相親嗎?怎麽,沒看上?為何溜了呢?


  【二】《玫瑰花》佚名.詞曲馮喬.歌


  王冕的對麵又走來了一個高個子。


  這個著實洋氣:他的肌膚美得就像路邊盛開的櫻花,眼珠像藍色的瑪瑙,高高的鼻梁,尤其是那頭金黃色的秀發,還帶著微微的波浪呢!

  他就是清婉要介紹給自己二妹蕙蘭的傑克遜。


  隻見他手捧一大束紅玫瑰,清婉跟在他的右側,紀緒走在他的左側,身後還跟著倆看熱鬧的小學童——有才和暮羽。


  在倆孩子的後麵,還跟著一人。他挑擔子,好像是個賣餛飩的,因為擔子的一頭挑著炊具,另一頭便是酒菜。看來,這場跨界姻緣若是促成,他們就要在這春花爛漫的山上野炊。


  [歌曲]“玫瑰花,她又悄悄地開了,開滿古老而美麗村莊。就像村莊裏美麗的姑娘,玫瑰映紅了她的臉龐。玫瑰花盛開的時候,我的心也像花兒開放。我要摘一朵送給我的姑娘,把玫瑰花種在她心上。玫瑰花,開放吧,我會用心去守護著她;玫瑰花,開放吧,我會用愛去擁抱著她。”


  傑克遜大步流星地走到蕙蘭跟前,單膝跪下,鼓起千般的勇氣,含情脈脈地看著蕙蘭,大聲地說道:“把你的…下…下半身兒……交給我吧!”


  他非凡的舉動,引起了上百人的圍觀,他那結結巴巴地求愛,引得眾人捧腹大笑。蕙蘭卻羞得無地自容,一跺腳,雙手捂臉迅速離開了。


  傑克遜心裏迷茫,喃喃地重複著剛才的話語:“下半…下半…下半身(生)兒…下半身(生)……”心裏感覺,沒錯呀!


  [歌曲]“當那玫瑰又悄悄地謝了,我要離開這美麗的地方。為了心中的美麗的姑娘,帶著玫瑰去尋找夢想。當那玫瑰花開了的時候,我又回到我古老村莊,看到我那個美麗的姑娘,拿著玫瑰種植在山崗。”


  紀緒走過去拉起了傑克遜,埋怨道:“你呀你,原本你的‘官話’就說不標準,你說你,還整什麽詞呀!”


  傑克遜茫茫然問:“我說錯了麽?”


  “錯了!”紀緒大聲道,“倘若沒錯,人家姑娘又怎能被你嚇跑?”


  [歌曲]“玫瑰花,開放吧,我會用心去守護著她;玫瑰花,開放吧,我要用愛去擁抱著她。玫瑰花,開放吧,我會用心去守護著她;玫瑰花,開放吧,我會用愛去擁抱著她。”


  清婉過來給王冕介紹紀緒和傑克遜,他們相互行禮問好。


  看到傑克遜出了醜,王冕心裏卻異常高興:他的老鄉達普化可有機會了!這人呢?他怎麽還沒有來?


  王冕領著大夥朝蕙蘭逃跑的方向走去,那裏有他們來時停放的馬車……


  ————————————


  注釋

  【1】古人談戀愛嗎?


  每個朝代都允許自由戀愛,同時也存在包辦婚姻,南宋程朱理學發展以前,婚戀是自由的。


  (1)《詩經.齊風.南山》中說: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


  既曰歸止,曷又懷止?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這句“如何娶妻,必告父母;如何娶妻,無媒不成。”是說:原則上,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為了人口繁衍,督促適齡青年及時娶妻生子,所以,國家就特意開辟了自由開放的“情人節”。


  《周禮.地官司徒.師氏/媒氏》也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春天中間的那個月,讓男女相會。如果到了適婚年齡(指男子滿30,女子滿20)而沒有嫁娶的目標卻不按照規定參加相會的,家長要進行處罰。


  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親,可唯獨在上巳節期間,男女私會是不會遭到禁止的,反而會暫時廢除禮教的束縛,倡導男女婚配。由此可見,當時的統治者為了讓男女脫單,便規定在仲春時節,男女相會,可不必拘束。即便是男女一起私奔,國家也不會禁止。


  (2)《詩經.鄭風.溱洧》是這樣描述的: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籲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詩歌開篇,展開一幅春水蕩漾圖,與之輝映的,是溱洧河畔歡會的男女,自然的春天和生命的春天相交融,達到天與人的和諧統一。


  這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比較西方來說,古人時令的選擇更為科學,更符合北方的氣候。仲春之月,草長鶯飛、花柳爛漫,也正是少男少女青春勃發、熱情洋溢的季節。


  詩歌一方麵寫場景的熱烈,少男少女手捧(或佩戴)蘭草,追逐戲謔,歡樂無比。一方麵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少女,她姍姍來遲,路遇一位少年,四目相對,碰撞出愛的火花。她上前大膽相邀,少年雖已遊樂歸來,被她的熱情所動,一同赴約。最後,在分手時互贈了芍藥。


  “芍藥”亦稱“江蘺”,是“將離”的諧音。語意是美麗動人、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真誠不變。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可見,那時的“愛情之花”是芍藥,而不是玫瑰。


  和今人複雜的感情生活比起來,周代的婚姻實在簡單。每年一次的三月三,河畔如茵的草地,一次相遇、一個眼神,便注定了一生的相守。那河邊綻放的野花和飄拂的柳枝,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少女風亂的鬢角和飛揚的發絲,都成了一生最美的記憶。


  古人因為簡單,所以不用算計太多,他們的日子緩慢而悠長。


  (3)明清時期:

  到了明朝,“程朱理學”達到了巔峰。婚姻桎梏竟然是最沉重的,“貞操”觀念也被真正上升到國家法典。


  也許很多人隻記得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這句經典語錄,認為程朱理學是壓抑人性,扼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發展的根源。其實,在宋朝理學剛剛誕生的時候,並不是現在的樣子,都是朱元璋嚴苛的海禁政策、屠殺功臣、戶籍製度、特務製度、官僚製度……每一樣東西,都是自私到極點,隻考慮他老朱家利益的精心設計。


  在明之前的理學,是鼓勵創新的,更鼓勵後人超越前人。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而弟子也不必不如師”。到了朱元璋這裏,就變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連人的思維都要嚴格地固定下來,從而徹底把程朱理學裏鼓勵發揮思維的東西全部切除掉,直接植入了有利於他們老朱家千秋萬代的固定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雪,化了是什麽?在明朝之前的讀書人會回答:雪化了是春天、是柔情、是淚水、是感傷……而在明之後,朱元璋給學子們製定了標準答案,那就是水。


  (4)木心在他的《從前慢》詩中說: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現在的人們節奏快,大都羨慕古時的慢生活。可是現在,每當西方的“情人節”來臨之際,整捆整捆的玫瑰花被搬上車,每一枝花,似乎都急著去表達一份愛意。


  然而,這樣的一份愛意,在今人價值天平上份量又如何?可抵得過香車寶馬、雕欄玉砌,和牆邊紅杏的誘惑,可經得住時光荏苒的消磨?如果不能,這玫瑰便隻如十元的身價,討一個洋節跟風的彩頭而已。


  至今我依然認為,最感人的情話,莫過於《詩經.豳風.擊鼓》那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想來人類風風光光幾千年,多的隻是些世俗的碎碎雜念,卻將純真和美好一並失去。


  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大唐都十分繁盛。從宋朝開始,漸漸不顯,大元是外族,又無力回天。到了明清,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寒食便“並”入了清明,上巳也“躲”進了清明。


  至此,現在人隻知“清明”上墳哭,不知“上巳”情人笑。


  【2】《麗人行》


  中闕: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控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下闕: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遢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麗人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於唐天寶十二載(753年)。此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揭露了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醜態,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詩分三段:先泛寫遊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豔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末寫楊國忠的驕橫。


  全詩場麵宏大,鮮豔富麗,筆調細膩生動,諷刺含蓄不露,通篇隻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達到了如前人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的藝術效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