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暖氣潛催次第春
於湉給王冕提媒的事兒,等她酒醒之後,也覺得荒唐,加上家人都一直反對,所以,聯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本來王冕就沒拿醉婆子的話當真,他也把這件事給忘得個一幹二淨。
【一】《人日寄杜二拾遺》高適.詩
人日題詩寄草堂,
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
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
心懷百憂複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
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
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
愧爾東西南北人。
這天早晨,王冕看見桌子上擺了兩碗麵,便道:“怎麽又是吃麵!”
他的書童問:“吃麵,怎麽了?”
“你不知道,我不愛吃麵麽!”王冕不悅地說,“生日那天,嗬,那一大碗麵條,現在想起來,都反胃!”
書童說:“那是因為你吃得晚了,麵條坨了,所以感覺不好吃。這是剛出鍋的,您可得緊著點兒吃……”
“你是不是就為了圖省事兒,所以下麵?”
“少爺啊,到底是蒸米飯容易呢,還是擀麵條費事呀!”
“那你還擀?!”
“今兒不是二十七,‘人日’麽!”
“人日?喔~那還真得吃麵。”說著,王冕便端起了飯碗,一個勁地‘出溜’。
吃過了早飯,王冕伸了伸懶腰,便推門來到了小院。看到遠山秀麗的山水,仿佛感覺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春天又來了,柳葉萌芽,梅花盛開。
本應是心情愉悅的王冕,卻被一陣惱人的風給撩動了鄉愁。那風兒,隱隱約約吹來了母親的呼喚——冕兒,你何時回來呀!
年前,父母來信說:他們並不希望自己兒子有多大的出息,隻希望他能給王家留下一個血脈。
這明明是催婚麽!
王冕焦躁地撓起了頭,他仿佛看見了母親倚在大門外翹首遙望,盼他早點兒回家。
“誒!”王冕歎息了一聲,“我再,就考一次!無論結果如何,都必須回家了……是不是得寫個保證書呀,免得考完了又不走。”
王冕回到了小屋,拿起筆不停地想:“寫什麽呢?”
想著想著,不經意間,畫了一枝萱草,“看來,母親也並不是非要讓我回家不可,隨遇而安就好!不就是想抱孫子嘛,在哪兒不能生?”
於是,王冕提筆在這幅《墨萱圖》上,又寫了幾句詩: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題好了詩,落上了款,就坐在椅子上發呆,他總感覺這字裏行間裏有母親的一份痛……
母親生病已經多日,不能再等了,應該馬上給母親娶上一兒媳才對,如此方能讓母親心安。
娶什麽樣的呢?
這終身大事,可不能糊弄,一定要娶自己最喜歡的女孩!
可是我,喜歡什麽樣的呢?
白梅呀!
她淩霜鬥雪、迎春開放、風骨俊傲、不趨榮利、堅強、忠貞、高雅……反正,什麽好詞用她身上都不為過。
王冕美美地想著:這樣的女人,雖不苟言笑,冷若冰霜,但渾身都是迷呀……最關鍵的是——顏值高!
可是,去哪裏尋找這樣的“霜美人”、“冷美人”呢?
王冕又燒腦地拍著腦門:這樣的女子,一定和我一樣酷愛梅花。因為,隻有梅花才與她高貴的品格相匹配呀!
對,去梅溝!現在正是賞梅的季節……王冕起身就往外走。
小書童問道:“少爺,您要去哪兒?”
“哦,我去那山上……登高望遠……”
“幹嘛不帶上我?”
“呃,你在家看家。”
“我們的家,還需要看麽?”
“怎不需要?萬一讓人把趙夫人留給我們的生活費再給人順走了,你我喝風呀!”
“我把錢揣進懷裏不就行了……”
“萬一在路上你再丟了呢?”
王冕白了書童一眼,就急匆匆地出了門。
【二】《正月二十七日》韓淲.詩
晨興啟蓬門,綠樹有啼鶯;
山風遠遠來,墟煙低低橫;
水寫蔽芾影,岸束湍瀨聲;
春事曾幾何,孤花尚含情。
王冕出門往東走,不多遠,就有一條河。
這條河是用石頭砌的,挺深,也挺寬,不知道它是何人何時所砌,隻知道河的水,是很多的泉子咕嘟出來的。河南頭有一座石橋,拱形的,接著曲水亭,連著百花洲,如神佛妙手出來的丹青,特別好看。橋下不遠處,近靠著湖畔,有很多綠樹、花樹。其中幾棵,是臘月裏才開花的梅樹。因為湖水的“倒影搖青嶂,澄波映畫樓”,便有了“映翠湖”的名字。
元代的湖叫“海子”,這條河流入的海子並不是很大。雖不能淹了整個的山景,但也浸透了半壁的春色。海子裏的水也是泉水匯流而成的,使得這海子,水波澄碧,魚兒跳波。
圍繞著這座海子是一條很寬的路,人們管它叫“八大處路”。所謂的八大處是翠微山、虎頭山、盧師山所環抱的八座古刹的總稱。
這條路,是人們進山唯一的通道。
這個季節,進山的人很少,賞梅的人卻很多。所以,人們都湧入與之相接的香山大道。
香山大道上人如潮湧,男人們穿著五彩斑斕的新衣,姑娘們身著花枝招展的衣裳。尤其那些少女,打扮的像極了一隻隻的花蝴蝶,飛舞在這條環山大道上。
道路的兩旁長滿了結香【1】,結香是一種先開花後長葉的植物。隻見那光溜溜的棕色枝幹的頂端,簇擁著大朵大朵、金燦燦的花朵。走近仔細看,每朵花都是由一些如同小風鈴般的花管組成,花管的頂端有四片金黃的花瓣站立,後仰,像極了小仙女柔軟的腰肢,特別地美。它不是每一朵花都爭奇鬥豔,而是一朵朵組成一簇簇,一簇簇堆成一團團,像琥珀,像黃玉,像珊瑚。即使在萬紫千紅的春天,也格外的美麗典雅,仿佛一位戴著王冠的女王。結香花不但美麗,而且芳香四溢,往往是“未見其花,先聞其味”。大老遠便有一絲絲、一縷縷清香撲鼻而來,越來越濃的香氣總是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想探訪她的美姿。
看來,這香山之名不光是來自山頂那塊狀如香鼎的石頭,還因這漫山遍野的結香花啊!
那個年代,結香花又叫“愛情樹”,這源自它柔軟的枝條。據傳,在結香花的枝幹上打個結,對著它許個願,就會夢想成真;如果把兩根枝條係在了一起,那麽就會喜結連枝。
女孩子們禁不住花香的誘惑,紛紛伸出玉手,輕輕地摘下一朵,聞上一聞,那樣子,真是讓人陶醉;有的女子,趁人不備,還偷偷地把兩根結香的枝條係在了一起。
“係結香、定終身”的事,王冕也聽說過。他今天不就是踏香尋梅,緣定終身來的麽,何不也係上一株,得個好彩頭呢?於是,他也學著小姑娘,在結香之上打了一結……
一陣銀鈴般的笑聲從王冕的耳畔響起,“快看,快看,那個係花的老丈……”
“老丈?”聽見有人笑話自己,王冕便回頭張望,隻見兩個少女:一個身穿杏花白,一個穿著蘭花綠,在百花叢中格外地紮眼,尤其那素裝的少女。
杏花白見王冕瞅她,便慌忙轉身,趴在蘭花綠的肩頭上捶打著她的胸膛。
蘭花綠被打了個茫茫然,問道:“你打我幹嘛?”隨即又掰著杏花白的肩頭說:“走啦,走啦。”
“他還看我麽?”
“人家早不看了。”
杏花白隨即轉身,見王冕還是看她,而且是不眨眼的那種盯灼——他的表情仿佛忘記了一切,也不顧了一切。
杏花白還想躲避,蘭花綠說:“若他一直看你,你就不走了?”又聽蘭花綠戲謔道,“走吧,醜媳婦總得見公婆……”
“你~”杏花白打了蘭花綠一下,轉身就跑,當經過王冕身邊的時候又放慢了腳步,她滿臉羞紅但又笑容可掬地看了王冕一眼,把擋臉的那枝梅,順手丟在了地上,然後撒丫子就跑,伴隨著她那響徹山穀的嬉笑。
蘭花綠在後邊喊:“山梅[三妹]你等等我!”
杏花白停住了腳步:“好好,你快點兒~”
蘭花綠緊趕了幾步,責怪道:“你跑什麽?”
杏花白說:“那個人…眼光…怪嚇人的!”
蘭花綠道:“你笑話人家,人家怎能不怒?快走吧!”
說著,兩個人攜手前行,兩個小丫鬟緊隨其後。
望著她們慢慢飄走的身影,王冕的魂也隨之而去,“不是要征服冷美人麽?怎麽這杏花白的一笑,心,卻化了?!”
杏花白的笑很特別:既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也不是“秋波一轉很傾城”,而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是什麽呢?……
那份天真,那份無邪,那份嫩嫩白白的小臉上,還有那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溢滿了的愉快;那“鳳眼半彎藏琥珀,朱唇一顆點櫻桃”的小模樣,那小巧的嘴角微微翹起,紅唇微張,欲引人一親豐澤……這是一個從骨子裏散發著爛漫的小姑娘。王冕完全被她給吸引住了,她的一顰一笑牽動著他的每一根神經。
為何喜歡她的小嘴兒呢?是不是因為愛畫梅瓣的緣故?
她的臉,也是那麽的好看,圓圓的,像粉紅的梅;她那毫不吝嗇地使勁張著的小嘴喲,像是滿臉都開了花;在那一照麵的刹那間,清晰可見她的雙眸,哦,那清澈的眼睛裏,是一團溫柔的火焰;她的臉蛋上,好像還有兩個可愛的笑窩;就連她那無彩的頭發,也隨著她的歡快而肆憚地飄動起來……
王冕已無心再去梅溝,他撿起地上的那枝梅,失魂落魄地回家了。
————————————
注釋
【1】結香
結香是瑞香科、結香屬植物,灌木,高約0.7-1.5米,小枝粗壯,褐色,常作三叉分枝,幼枝常被短柔毛,韌皮極堅韌,葉痕大,直徑約5毫米。葉在花前凋落,長圓形,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漸狹。產河南、陝西及長江流域以南諸省區。野生或栽培。莖皮纖維可做高級紙及人造棉原料,全株入藥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可治跌打損傷,風濕痛;也可作獸藥,治牛跌打。亦可栽培供觀賞。
(1)結香的花語:喜結連枝。
結香是中國的“愛情樹”,由於它具有枝條柔軟,可以打結而且不會斷的特征,故被賦予了喜結連枝之意。
打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了長長久久的愛情;結,就是羈絆,如結發夫妻。同時,結香具有濃鬱強烈的香氣,開花時無葉,花瓣呈明黃,十分活潑亮眼,這種外形也很好地體現了它的花語。
(2)結香的傳說
傳說一:結香在某些地區還被稱為“夢花”,顧名思義,如果晚上做夢了,第二天起來去結香樹上打個結,就可以化解噩夢,實現好夢。還有種說法是如果你想在夢中見到某個人,可以在結香樹前許願,摘下結香花,臨睡前放在枕下,那個人就會出現在你夢中。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很夢幻和很神奇呢?
傳說二:相傳秦始皇統治時期,宮廷內有一對男女相愛。可是他們的社會地位並不對等,男方出身貧賤,女方地位顯貴,由於當時的法律規定和濃厚的階級等級觀念,這段關係隻能止步於此。在分手前,這對情侶在結香樹上打了一個結,寓意感情自此了結。沒想到的是,打過結的枝條上開出的花遠勝於其他,而且香氣濃鬱,久久不散。宮廷內到處談論這樁奇事,直到傳到秦始皇耳裏。秦始皇認為這是神靈的預示,便旨意他倆破例賜婚。自此,民間也開始漸漸形成了打結許願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