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35章 各處賀歲皆如是

第135章 各處賀歲皆如是

  正月初一,最隆重、最熱烈、最繁瑣的一項禮儀莫過於拜年。


  拜年,是按照血緣關係的長幼親疏來安排親族內的互拜活動,這是春節的核心任務,此後還要與有姻親關係的互動拜年,這一圈下來,真是讓人忙得不亦樂乎。


  【一】《飛貼》佚名


  拜年不必進府門,


  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是,


  贈予紙店大筆金。


  清晨時分,家家戶戶去拜年。長輩們還要準備一些紅包,送給親戚朋友的孩子,大家相互討個吉祥。但是,在這個時段,大家都會出去拜年,為了避免錯失見麵的時間,於是演變出兩個很有趣的習俗。


  比如說:在出門拜年的時候,隨身帶上一些紅帖子。帖子上麵寫著自己的名字,如果遇到主人不在家時,就留下一張紅帖,表示已經來拜過年,這便叫“留帖”。


  再說另一種情況:士大夫的交友最是廣泛,如果四處登門拜年,既浪費時間,又耗費精力。於是,在官場和文人墨客之間流行一種“飛貼”,類似於現在的賀卡。他隻需派仆人帶上自己的“紅貼”,放進各家門前寫有“接福”的紅紙袋裏即可。


  【二】《拜年》文征明.詩


  不求見麵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情嫌簡不嫌虛。


  太醫於延年的官階雖然比柳貫的高了很多,但是,除了去年在家為亡妻服“齊衰”守孝一年外,幾乎每年都來柳貫家拜年。因為他倆還有一層姻親關係——於延年的外甥女柳好好,是柳貫的親侄女。


  當然,這層關係還不足以讓於延年親自登門,最吸引他前來的,是初一這天,京城的文人墨客都會聚集在柳家老屋。


  在這群人當中,柳貫的年齡最長,又博學多通。他為文沉鬱舂容,工於書法,精於鑒賞古物和書畫;經史、百氏、數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他官至翰林待製,兼國史院編修,是遠近聞名的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隨著春節一年又一年地過,人卻越過越少了:先是“元詩四大家”之一的範梈去了福建閩海道任知事;而後是“儒林四傑”的黃溍去到諸暨州任了判官;最讓大家傷心的,莫過於前年畫壇領袖趙孟頫安然離世,去年大詩人楊載又病故了。


  於延年並非文人墨客,他隻是一名醫師[古代為掌醫事的官員]。他能在文藝圈裏混了個臉熟,皆源於醫術的高明。這些嗜酒如命的才子們常常不吝惜自己的身體,抱恙了,就請來於太醫來為他們診治。


  於延年正和自己的大姐夫揭傒斯耳語,就聽門童一聲高喊:“王德信老先生給我家老爺拜年了!”隨即把“飛貼”送到柳貫的手上。


  這王德信是何許人也?他就是京城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編劇——王實甫。


  揭傒斯對柳貫說:“這王德信不是每年都第一個到嘛,怎麽今年隻來了張‘飛貼’?”


  “是啊,”柳貫道,“今年不知為何沒有來。”


  揭傒斯問:“他今年得有七十了吧!”


  柳貫說:“還不到,比我長十歲,今年,六十六了。”


  “六十六歲好啊!”揭傒斯笑道,“有道是,‘人活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你說,他那麽多的幹閨女,會吃誰的那刀肉呢?”


  柳貫白了揭傒斯一眼,罵道:“你呀,真是個老不正經!”


  “哎,你說,他會不會病了?”揭傒斯轉頭對於延年說,“延年哪,你用不用回家看看,萬一王德信請你去出診……你可千萬別給他給耽誤了呀,都年近古稀了……”


  “姐夫,你想攆我走就明說,幹嘛打著王德信的旗號!”於延年又道,“是不是,待會兒你們要去那‘香街’喝花酒?小心我告訴我家大姐。”


  揭傒斯道:“喝什麽花酒,我不是擔心王德信有病麽。”


  “他要是真的有病,還不有的是郎中?”


  “哎~,你是禦醫,醫術高明,最重要的,你是醫官,你開的藥方他能走公費醫療【1】呀……”


  正說著,門童又送進了兩張拜帖,說:“有一位姓紀的後生,和一位長著黃頭發的野人要見老爺。”


  柳貫瞪了小門童一眼,嫌他報帖不禮貌。


  “柳大人,這倆後生就是剛才我給你說的私塾先生和他的朋友。”於延年也沒見過傑克遜,又擔心地問門童,“那西方人長得,確實嚇人?”


  門童委屈地說:“是呀!眼睛綠綠的,又好像掉進井裏,看我的時候真像隻野狼一樣嚇人……”


  於延年問柳貫,“不就別讓他們進門了?”


  “哎,西方人,我又不是沒見過,不像他說的那樣嚇人。”柳貫對小門童說,“讓他們進來吧!”


  門童領命出去,柳貫又問於延年,“你家的私塾先生是個後生?”


  於延年道:“是呀!”


  “不對吧,”柳貫問,“怎麽聽我小侄女說,你請的先生是一個老頭兒呢?”


  於延年問:“你哪個侄女說的?”


  “我能有幾個侄女,”柳貫笑道,“就是你的外甥,柳好好呀!”


  揭傒斯說:“這紀緒,我認識,是我在四川鄉試做主考官時點的‘五魁’,那年他才九歲。”


  柳貫直起了身子,明顯對紀緒起了興趣。


  揭傒斯接著道:“這紀緒,一點兒沒有小孩子的活潑,他沉默寡言,不愛動、不愛熱鬧,有點兒像個小老頭。”


  於延年問:“柳大人,我外甥是怎麽知道紀緒的?”


  柳貫說:“年前,小侄女給我寄來了一封信,上麵寫有一首新詞,說是你家的私塾老先生寫的,讓我給譜上曲子……”


  一直光聽大家談話的虞集,現在說話了,“怎麽,於太醫,揭大人是你的姐夫?”


  “是啊,”於延年問,“你才知道?”


  “這我早知道,”虞集道,“關鍵是,你和柳大人是姻親,我可頭一次聽說。”


  於延年自豪地說:“是麽?”


  虞集道:“咦~,我們幾個相好的,這不,就我一個是外人嘛?!”


  “對呀,你以為呢?”於延年有意逗他,“要不,我倆也嘎個親家?令愛今年芳齡?”


  虞集道:“小女美盼,年方十三。”


  “噢,豆蔻年華,正合適。”於延年說,“長子慕凡,與令愛同歲;嫡子暮羽,今年六歲,也很合適……”


  虞集問:“這相差七歲,也合適?”


  於延年說道:“合適呀!女大七,抱金雞麽!”


  虞集說:“那叫‘女大一,抱金雞’。”


  於延年逗他道:“女大七,抱七個金雞。”


  虞集罵了句,“你快滾一邊去吧!”


  大老遠看見小門童領著一矮一高倆年輕人走來,柳貫的眼前不覺一亮。


  紀緒進屋後,領著傑克遜先拜見了柳貫先生和老師揭傒斯。


  於延年又帶著他倆給滿屋子的人一一拜年。拜禮結束後,紀緒和傑克遜找了個下首的位置坐了下來。


  柳貫跟身邊的仆子說:“你去廚房說,不必準備晚宴了;再去跟管家說一聲,讓他去‘能遠樓’訂一桌酒宴。”


  【三】《過何得之先生故居三首》揭傒斯.詩


  新春的太陽還不十分暖,可是一片晴光增加了大家心中的與身上的熱力。


  “能遠樓”離柳家老屋也不遠,但對於這群年近花甲的老儒來說,還是坐著轎子比較方便;中年人跟去赴宴的,隻有經常舉辦“選花魁”比賽的沈休文;青年人卻選了三位跟著去:一位是青年畫家,“元代四家”之一的王蒙,他的外祖父就是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當代著名畫家;剩下的兩位,便是紀緒和傑克遜。


  一溜的轎子,往南慢行,紀緒和傑克遜騎著白馬緊隨其後。不多時便到了鍾鼓樓,轎子轉向西行。


  揭傒斯掀開窗簾,對著何得之的故居吟誦道:

  “可憐古井門外,依舊鍾樓屋西;


  何處高吟痛飲,黃華翠竹都迷。


  軋軋機聲日暮,依依楊柳春柔;

  膝下中郎小女,曾聽唱我《高郵》。


  頭上烏紗分贈,篋中縞楮相酬;

  不道別時長別,誰知愁是真愁。”


  ————————————


  注釋

  【1】醫保


  當下看病難是讓很多人頭疼的問題,隨著醫療手段越來越先進,藥物越來越對症,相應的費用也越來越高,讓很多人在麵對高額醫療費用的時候談病色變。故而很多人羨慕西方發達國家的醫療條件,卻對自己國家的醫療妄自菲薄。其實,我們國家的醫療在古代一直領先於西方世界,甚至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公費醫療製度,並且不斷發展,讓更多的人享受公費醫療。隻是在清朝末年時因為統治者們的昏庸腐朽,導致社會的很多方麵,包括醫療開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1)為人熟知的古代小說中展現的公費醫療情況

  No.1《紅樓夢》中榮國府享受的公費醫療:


  賈氏家族一門兩國公,賈寶玉的曾祖父賈源被封為榮國公,賈源的兄長賈演被封為寧國公,榮國公的後裔住在榮國府,寧國公的後裔住在寧國府,二府比鄰而居。每當兩府中的主子染病時,總能請到太醫出診,有一次榮國府的賈母感染風寒,照例派人請太醫看診,結果來了一位六品的王太醫,要知道當時的榮府已經逐漸衰敗,有實職的僅賈政一人,且他隻不過是個五品官。如此,按道理來說,這位王太醫在在榮國府就算不被奉為貴賓,也是一位需要尊重的對象,結果反而反過來了,王太醫對榮國府極為恭敬,看完賈母後,還給巧姐看,後麵連送藥這種事情都畢恭畢敬,親自送到榮府。


  一位中階太醫親自上門看診,還親自送藥,這樣的醫療服務需要多少費用來對等?是十兩白銀還是百兩白銀?答案是免費的!

  有一次晴雯生病,因為她是侍女的身份,請太醫不太合適,賈寶玉就讓人請了一個民間大夫,待大夫開完藥方,需要給他支付費用的時候,一群人都不知道該給多少才合適。這時一位年紀大、見多識廣的嬤嬤提及之前府裏請太醫看診的時候,都是不給錢的,隻是出於禮節考慮,逢年過節的時候送點禮物給他們。由此可知,古代上層貴族可以享受公費醫療。


  NO.2《金瓶梅》中西門慶在當官之後享受的公費醫療:

  西門慶原本是一個藥鋪老板,因為朝廷吏治敗壞,買官賣官成為一種常態,所以他憑借著多年經商所積累的錢財也給自己買了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主要負責協助縣令審理案件、維持治安。西門慶成為官員之後,社會地位的提升暫且不說,僅享受的公家待遇就令人眼饞了。隻要他的親人生病,他都能請縣城裏的醫官到家裏出診。


  有一次,他的妻子吳月娘患病,西門慶得知後馬上讓人去請醫官,按道理來說,就算西門慶是官,他的家人生病,應該也是要去指定地點看診的,而不是把醫官請到家裏,主要是因為吳月娘是女眷,在古代封建禮儀下,是不能拋頭露麵的,所以隻能讓醫官到家裏看診。


  結果醫官不在家,而是在值班(醫官有官方提供的固定看診地點,值班的時候是不允許脫崗的),但是得到了醫官家裏人的準信,承諾醫官翌日一大早就會到。結果第二天,天剛亮,醫官就趕到了西門慶家中;在給西門慶賠完罪後,立馬給吳月娘看診;在開完藥方後,讓西門慶派人跟他一起回去取藥。


  前文我們已經知道西門慶家裏就是做藥材生意的,吳月娘得的又不是什麽疑難雜症,所用之藥也都是些平凡藥,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但是西門慶卻還是讓人跟著醫官去拿官方的藥,不為別的,因為他的身份可以享受這樣的待遇。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一些官僚也可以享受公費醫療。


  (2)古代公費醫療的發展情況

  NO.1古代公費醫療機構的發展:

  如果沒有官方的醫療機構,公費醫療就難以實現。早在周朝時期,周天子就專門設立了官方醫療機構,負責藥物的采集和製作、醫生的培訓和管理、日常的看診和開藥等,並委任專職的官員進行統籌管理,除了周天子,還有貴族、自由民等都可以享受他們的醫療服務。


  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官方醫療機構設置的更為完善,有隸屬於禮部管轄,主要負責醫藥政令這種偏行政事務的祠部司,還有隸屬於太常寺,主要負責醫學人才培養和行醫看病的太醫署,另外對於宮廷的醫療服務專門設置了尚藥局進行管理。


  宋朝在唐朝的基礎上作出了一些變動,將醫療行政事務劃歸到在翰林院下麵新成立的醫官局,另外改唐朝太醫署為太醫局,同時在唐朝尚藥局的基礎上按職責不同拆分為尚藥局和禦藥院。宋朝在地方上的官方醫療機構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每個縣都配醫官,並在離縣衙大門較近的地方開設官方醫館,具體的醫官數量按各縣戶數來定額配備,一旦出現缺額的情況,馬上聯係上級機構進行補充。


  上級機構在得到消息後,會第一時間安排太醫局中學有所成的醫官赴任,地方上的這種官方醫療機構像朝廷裏的一樣,不僅僅醫療服務的職責,還有一些行政事務要處理,例如給一些民間大夫開行醫資格證和給一些藥店開營業資格證等。


  這種製度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堪稱麵麵俱到,所以一直到清朝都承續著,隻是在一些細節上偶有調整而已,例如增加醫官數量和人口戶數的比例等。自唐之後,官方對於私人行醫逐步放寬,導致很多醫官們在捧著個鐵飯碗的同時還自己去開盈利性質的醫館、藥鋪,其中不少都成為巨富之人。


  明清之際,為時人所嘲諷的就有太醫院藥方一說,明明享受的是公費醫療,請的是太醫看診,但是太醫因為有私心,給病患開一個根本就治不了病的藥方,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找太醫看病,不能走官方路線,得走私人路線,以花錢的形式來獲得治病的藥方。這就導致醫官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在自己賺錢的事情上,從而讓官方醫療機構公費醫療的服務水平得不到良好發展。


  NO.2古代公費醫療受眾人群的發展:

  公費醫療出台時,針對的人群範圍比較狹小,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麵越來越廣。唐朝時,在皇室貴族和官員們的基礎上覆蓋了宮廷中底層的宦官和宮女,另外明文規定如果是正在服徭役的平民百姓,官衙中使役的官戶、婢女,或者監獄中關押的犯人等患病都可以得到公費醫療服務。如果相關官員不作為,那麽輕則挨一頓鞭子,重則流放。


  宦官、宮女、官戶、官婢、服徭役的平民百姓,他們既是社會底層人群,也是為權力機構服務的人群,他們享受公費醫療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至於犯人,他們沒有經濟來源,也是需要享受公費醫療的人群。


  除了這些人以外,最需要公費醫療的是那些生活困苦的底層百姓,吃飽肚子對於他們都是奢望,讓他們拿什麽來自費?往往一個朝代後期發生大動亂的主力也是這些人,他們活不下去,才會決心抗爭,所以在唐朝放開私人行醫之前那些組織動亂的陰謀家們往往就是通過免費看病來聚集人心,如黃巾起義。


  唐朝吸取前朝教訓,為了減少公費醫療方麵的矛盾,專門建立了養病坊來負責給貧困百姓提供公費醫療服務。宋朝建立後,承續唐朝製度,把養病坊改名為安濟坊,因朝廷財政無法滿足所有人群的公費醫療,所以朝廷對於安濟坊的管理很嚴格,百姓們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所以朝廷在針對藥物等方麵出台一些惠民政策後,鼓勵民間自主建設養濟院,百姓們在養濟院看病雖然不能完全免費,但是費用還是會少很多。


  (3)結語


  古代公費醫療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社會屬性原因存在損公肥私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製度仍然是積極的。天下萬事,沒有什麽是完美無缺的,有好就有壞,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應該是辯證地去看,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古代統治者們始終在致力於擴大好的一麵,減少壞的一麵,例如讓更多的人享受公費醫療是擴大好的一麵,讓醫官選拔的製度越來越嚴格是減少壞的一麵。在古代那種經濟狀況下,統治者還能盡可能地去普及公費醫療,有此一點,那些出現的問題都不足一提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