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33章 爆竹聲中一歲除

第133章 爆竹聲中一歲除

  【一】《忌動刀剪針線》民俗


  俗話說:

  初一動針線,招惹是非在跟前;

  初二動刀剪,挑了龍筋長針眼。


  古時候的正月,有許許多多的忌諱。


  比方說,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就會破財;初一到初五“禁晝寢”,若大年初一午睡,就預示著一整年都會很懶惰,還會影響這年的運程;初一動了針線,生下的孩子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若是不小心打碎了盤子碗兒,要立馬化解,趕緊接上一句“歲歲平安、歲歲如意”,“落地花開、富貴吉祥”,同時碎物也不要直接扔出大門,要用個東西包好放在僻靜處,等初五過後再行處理。


  雖說都是一些迷信,但對於寄居在他人家裏的人來說,言行難免要謹慎一些。初一的早晨,本應該練劍鍛煉體魄的紀緒,就隻能練一套“五行拳”活動一下筋骨了。


  五行拳,屬內家拳,有《內經》之藝的譽稱。它講究功力,形鬆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又略帶滑稽。暮羽覺得好玩兒,曾一度嚷嚷著紀緒教他,可等到暮羽回到自己家裏,就再也不見他早起過。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暮羽,這兩天也確實把他累壞了。


  二十八日,暮羽一回到家裏,就挨家挨戶地去看望本家的叔叔伯伯。


  二十九日一早,他又隨父親上墳請祖,到了山腳下,就得徒步行走,祭拜過後,於太醫先領著祖先們回家過年了,讓本族的子侄帶著暮羽去往遠處他母親的墓地。為何不葬在一起呢?古代有個習俗:兒子死於父母之前或是妻子死於丈夫之前的,忌入祖墳塋地,需要先寄埋在別處,等父母或丈夫亡故後再一同帶進墳裏。


  昨天除夕,更是忙壞了於家的這個嫡子長孫。暮羽先是去宗祠裏拜祖,回來後又在大堂裏守歲。


  於太醫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心道:多虧了這一年來,紀緒對暮羽德智體的全麵培育。否則,對於不足五歲的小兒來說,又如何吃得消!


  【二】《元日》王安石.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太陽,在一陣陣熱烈的鞭炮聲中,露出了紅彤彤的笑臉。霎時,萬道金光透過樹梢,照在假山的六角亭上,把亭柱兩邊的一副黃色的春聯,染上了一抹胭脂紅。


  對聯引用的是元稹《離思》中的一句:“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看似是在寫景,其實每一個字都是對亡妻深深的思念。


  為何這春聯要用黃紙書寫呢?


  素色的春聯,代表著家中有人亡故:通常家人去世,第一年貼白色春聯;第二年貼黃色春聯;第三年貼綠色春聯。三年過後又可以重新貼上紅色春聯。春聯顏色由素變豔的過程,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呈現,也是人們漸次走向美好生活的細膩表達。


  下了假山,彎過曲折的小橋,去往自己的住所。經過了“過堂屋”,見人來人往的,都是些前來給於太醫拜年的人們。紀緒趕緊進屋,換上了一身嶄新的白色錦袍,風度翩翩地去往於家大廳。


  一進屋,見太醫於延年端坐在正堂之上。他頭戴束發銀冠,內穿白色大袖中衣,外套白色無袖交領曲裾深衣,領口和衣緣飾有黃色刺繡,兩邊肩頭繡著淡青色雲狀花紋,黃、黑兩色相拚寬的腰帶上,係有一條黃色玉環宮絛。由於使用了較多的黃色與刺繡,使得這件白袍顯得輝煌而又貴氣。


  紀緒趕緊上前拜年問好,於太醫也回禮讓座,並讓仆人上酒。


  這是同輩人來拜年才有的待遇,若是晚輩,給於太醫拜過年、磕了頭便立即就走,哪有讓座上酒的待遇?看來,於太醫是把紀緒當做自己的小兄弟看待了。


  於太醫笑容可掬地說:“犬子癡頑,多虧先生授他‘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拙婦的在天之靈也會得以安息。愚代表亡妻,非常感謝於你!”


  紀緒連忙起身道:“於大人,不必客氣!您稱呼仆紀生便可,怎敢當大人先生之稱?實不敢受!”


  “先生請坐!”於太醫再一次讓座,“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敢,不敢。”紀緒一再推辭,也不敢就坐。


  於太醫疑問:“難道先生不願做癡兒之師了?”


  紀緒說:“仆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


  “噢,這樣啊!”於太醫笑道,“那你也不必稱呼我為大人,你我兄弟相稱如何?”


  “仆覺得還是稱大人為世伯為宜。”


  “哎~,那我與犬子豈不亂了輩分?”說罷,哈哈大笑。


  紀緒聽於太醫這麽說,也覺得有失禮法,隨即就彎身拱手道:“悉聽長兄尊便。”


  見紀緒坐下以後,於太醫又問:“聽暮羽說,你還收了一名西域的學生?”


  紀緒道:“也不算是學生,隻是幫著他解讀張先生的那本《為政忠告》。”


  “就是張希孟著的《三事忠告》?”


  “正是。”


  “這三種書,為兄也讀過。其言皆切實近理而不涉於迂腐,蓋養浩留心實政,舉所閱曆者著之,非講學家務為高論,可坐言而不可行者也。”於太醫又問,“你這西域朋友,讀這類施政的書籍有何說法?”


  “說是要把它譯成他們那裏的語言,賣到大秦[指西歐]去。”


  “西方人的思想與我們相差甚遠,那裏,能有市場嗎?”


  “這,小弟也不得而知。隻是西方人有些固執,我隻好依從於他。”


  於太醫想了想,說道:“自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出版他人的書籍需要繳納不少的版稅,你這西方朋友可曾知曉?”


  “這我倒沒跟他提及。”


  “這樣吧,我找柳道傳落實一下,他跟張希孟熟知,讓他寫封信落實一下,能不能給你們省了這筆銀子,可不要印好了書籍,去到西域又賣不掉,白白浪費了錢財。”


  “張老先生不在京城嗎?”


  於太醫說:“自至治二年[1322年],張希孟就在家丁憂,居故鄉築雲莊[今濟南市天橋區張公墳村]。賢弟找他有事嗎?”


  “書中有許多不解之處,本想請教於他。”


  “噢,那找柳道傳也是一樣的,張希孟著書完結後,請柳道傳審閱過初稿。”


  “若兄長方便,能否給小弟引見一下柳先生?”


  “今天就很方便!過一會兒,我出去走年,順便看一下柳道傳的病情,你可以和我一起去。”


  “怎麽,柳先生病了?”


  “說來話長,”於太醫講起了柳道傳的病因,“前年,漢官泰鬥柳孟儒被貶南方,朝廷中就少了一位能頂大梁的漢官大儒。去年春末,皇上[泰定帝]忽然想起了著有《為政忠告》的張希孟,就派柳道傳以淮東廉訪使之職召張希孟進京。這老夫子,對為官施政早已失去了興趣,便以能力不足為由堅決請辭了。沒了辦法,在濟南糾纏了兩個月的柳道傳隻好打道回府,去到上都述職。


  皇上一聽欽差柳道傳的匯報,頓時火冒三丈,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把柳道傳是好一頓臭罵,罵他為何不在濟南多勸說些時日,忙著回京是不是就是為了過自己的破生日……說也奇怪,像柳道傳、張希孟和柳孟儒這些大儒,都是至元七年[1270年]生人,柳道傳是八月初一的生日,張希孟是寒食節前後出生……”


  “於大…大哥…青雲和傑克遜能否與我一同去拜見柳先生?”


  “當然可以。”於太醫說,“待會兒,晚輩們拜過了年,我就去柳道傳的家。他住在肅清門街招賢坊的地界,你回去叫上你那個西域朋友,叫,叫什麽,傑克遜?”


  “對!”紀緒應道。


  於太醫又囑咐道:“回來的時候,你們正好順路,找到柳道傳的宅邸,你倆遞上自己的拜帖就可以了。不過,暮羽就別跟著去了,他有孝在身。”


  紀緒點頭稱是,於是便告別了於太醫,離開了大廳。見紀緒出來,管家趕緊把廳外等候多時的拜年者放了進去。紀緒又跟管家借了一匹馬,疾馳奔向甕山去接好友傑克遜。


  ————————————


  注釋

  【1】柳貫


  柳貫生於宋鹹淳六年八月初一(1270.8.18),係元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書畫家,與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1)生平簡介


  柳貫,字道傳,自號烏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屬蘭溪橫溪)人,先世居河東,宋建炎中柳貫七世祖柳鑄始遷杭,再遷浦江烏蜀山(今蘭溪橫溪),博學多通,為文沉鬱舂容,工於書法,精於鑒賞古物和書畫,經史、百氏、數術、方技、釋道之書,無不貫通。官至翰林待製,兼國史院編修。


  元大德4年(1300)察舉為江山縣教諭,數年後升遷為昌國州學正。延祐6年(1319)任國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後從學者數千人,業成而仕,後多知名,其中最為著名者當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


  泰定元年(1324)擢升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論定,人皆服其精審。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學提舉,秩滿歸鄉杜門不出十餘年,收徒授學,讀書著述,沉潛於理學。


  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為翰林院待製兼國史院編修官,元至正二年十一月初九(1342.12.7)病逝於北京。


  柳貫官僅止於五品,祿不超過千石。但在當時文壇上影響不小,他的詩寫得古硬奇逸,意味雋永,受到廣泛尊崇,有人稱他是“文場之帥,士林之雄”。


  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貫最得意的門生,宋濂曾這樣記述柳貫的學問及自己與老師的關係:“(柳貫)讀書博聞強記,自禮樂、兵刑、陰陽、律曆、田乘、地誌、字學、祖譜及老佛家書莫不通貫……濂雖不敏,受先生之教為深。”


  柳貫著名的文集有《金石竹帛遺文》10卷、《近思錄廣輯》3卷、《字係》2卷、《柳待製文集》20卷、《待製集》、《字係》、《近思錄廣輯》、《金石竹帛遺文》傳世。


  (2)詩文評價


  柳貫的詩寫得古硬奇逸,意味雋永,《山橋》一詩,可為代表。他自己說:“詩成置我江西社,菟苑梁園隔幾春。”可見,他是崇拜江西詩派的。在《自題稿卷》中,他說:“何庸誇險絕,吾實厭神奇。”對江西詩派又有點不滿。他有幾首描寫海濱鹽民生活的詩,如“即今黔首為生蹙”——《偶題》,“鞭血淋淋地亦腥”——《過宿長蘆書所感》,對於苦難中的人民寄予同情。


  柳貫的文名比他的詩名大,他的散文雄渾嚴整,長於議論,事詳而詞核,見稱於時。不過他的散文多為墓銘碑表、興學修橋等應用文字,抒寫性情的不多。隻有少數文章如《答臨川危太樸手書》,文字明白曉暢,信筆而書,情真意切。他評論當時社會風氣說:“比數十年,學者大抵有自利之心,而誌日益卑,道日益遠。”談及當時文壇說:“緣飾淺末,足以雄誇於製作之林,而為獵取名爵之資。”這些言論,切中時弊。


  柳貫還有一些題跋文字,短小自然,比起碑銘文字活潑,不失為一些好的小品文。如跋黃庭堅《鬆風閣詩帖》:豫章一再變,八體乃純如。晚將雞毛筆,大仿繭紙書。鬆風閣中作,群玉排疏疏。至今元祐腳,清標能起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