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晷景餘三盡一年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意思是說,這一天是家家戶戶蒸饅頭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主食的日子。
在北方一些地區,人們常把除夕之前的兩天,稱為“小除夕【1】”。究其原因,據說是源於蒙古與宋朝的戰爭。
宋朝後期,南宋政權頑強地與蒙古打了半個世紀的仗。
蒙古人南下,主要有三條路線:第一是東線,走江淮平原,到長江下遊直抵江南;第二是中線,走南陽、襄陽、荊州到長江中遊;第三是西線,走關中、漢中到四川,然後從長江上遊順江而下,合圍江南。
無論走哪一條路線,都要經過冀魯豫三省。
蒙古是遊牧民族,他們有個惡習,就是像蝗蟲一樣隻要經過的地界都會掠食一空。
在攻打南宋之前,有些漢奸告訴蒙古人:臘月二十八是嫁出去的閨女回門的日子。這天,女兒帶著女婿、外孫;姑姑帶著姑父、老表;堂兄堂嫂帶著堂侄子們,都會來到祖父家團聚,這叫做“辭年”。
為什麽要在這一天呢?
因為,二十九日是上墳請祖回家過年的日子。所有在外經商的男子也要在二十八日之前趕回家裏,與成家立業的兄弟姊妹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稱之“大團圓年”。
蒙古人就趁著漢人團聚,增兵江南。過境的時候,他們大肆掠奪,往往收獲頗豐。
為了避免被搶,冀魯豫的百姓就提前在二十六日將豬肉切大塊[坨坨肉]煮熟,二十七日燉好了“整雞”,在二十八淩晨便開始敬神和祭祀,然後舉家外逃避難。正月初一便還鄉拜年,初二走親訪友,初三祭祖,初四回娘家……
現在國家安定了,也不必外逃“避年”了,而上墳請祖的儀式卻愈加顯得隆重。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設酒宴,多數地區在該日清晨請祖,焚香於戶外稱“天香”,鄰居間往來拜訪稱“別歲”,活動通常要持續三天。
【一】《臘月二十八日》馮時行.詩
一大早,紀緒帶著暮羽和有才鍛煉回來,到廚房外等著吃早飯。
看著廚房冒出的嫋嫋炊煙,紀緒忍不住賦詩一首:
晷景餘三日,憂愁盡一年;
酒侵新歲熟,花待故枝妍。
鄰裏多遺饋,庖廚有盛煙;
擁爐風雪順,春意欲相先。
聽到紀緒吟詩,清婉悄然走出廚房,笑吟吟地說:“看來,紀公子也是個反複無常之人啊!”
紀緒問:“我反複無常嗎?”
“是啊!”清婉道,“幾天前,你還告訴我,這兒長骨朵兒,那兒也開花了,什麽今年的春天比往年早;今天卻又改口了,說什麽,今年的春天太過謙讓,不願意與風雪相爭,便留下冬意在人間……”
“姐姐不覺得,今早比往常冷麽?”
“這不是昨天剛下過雨麽,等太陽一出來,便會暖和……”清婉把紀緒叫到了一邊說,“紀公子,今兒天氣這麽好,你送暮羽去趟我娘家如何?”
“行啊!”紀緒道,“不過,這都要過年了,青雲回家幹嗎?”
“瞧你這話問的,回家不就是為了過年麽!”清婉媚了他一樣,“那兒才是他的家,這兒是我的家。再說了,明天不是‘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麽……”
“青雲的哥哥於慕凡不是在家麽,他去請祖不行嗎?”
“他是嫡子嗎?”
“甄姨不是扶正了麽!”
“什麽時候扶得正?我怎麽不知道?你給扶的?”
“我,我,我……”
“隻要我活著,她就甭想!”
“你說你這脾氣,怎麽一提甄姨,你就火冒三丈呢?這可有失大家風範啊!”
“對於那樣的瘋婆子,還講什麽風範。你可知,她把薛姨娘的耳朵都給打聾了。”
“打薛姨,為什麽?”
“她讓薛姨娘像伺候我娘一樣伺候她,嗬,她算什麽東西?人家薛姨娘是我娘的陪嫁丫鬟,再說了,人家現在和她一樣,都是姨娘,不是什麽丫鬟婆子……你說她把薛姨娘打得,至今耳朵還聽不見……”清婉看著紀緒的臉色隨著她的控訴變化著,便道,“哎,你家有沒有姐姐妹妹?”
“你要幹嘛?”
“給我爹續弦呀!打消甄姨娘扶正的念頭呀!”
紀緒趕緊搖頭說:“呃,呃,沒有。”
“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也行啊!”
“那,那你我不就差了輩分了嗎?”
“差輩,差麽?”
“怎不差?若是那樣,一見麵,你就得管我叫舅舅。”
“噢,那,那,那也挺好呀!你想,以後暮羽、有才和我,一見到你的麵,都叫你舅舅,那多帶勁兒……”看到紀緒有些不悅,笑道,“怎麽還不樂意呢?你是不是怕,和我表妹柳好好不好論?沒關係的,我們各親各論……”
被人看穿了心思,紀緒瞬間臉紅,說道:“關鍵…我…我也是四川人,和甄姨是同鄉,我的姐妹也是四川妹子,和甄姨的性格一樣,都是剛烈的……”
這時,采婗出門喊他倆回房吃飯。
清婉回了聲“知道了”。
紀緒趕緊用話往下壓,“那我吃過飯,就把青雲送過去?很快,我就回來。”
清婉道:“你別忙著回來呀,你在我娘家過年多好?”
“我一個外人,好嗎?”
“關鍵是暮羽離不開你,他現在對你比對我要親!”
“可亞瑟說要用我的馬。”
“他用你的馬幹什麽?”
“說要去香山,尋那個打傘的女孩。”
“這個傻……你們這般年紀的男孩,難道都這般癡情?”清婉道,“他今天去,是尋不到的!”
“為什麽?”
清婉小聲說:“難道我二妹,不回家過年。”
“噢,已經回京城了。”
“這倒沒有,”清婉告訴他,“不過,今天我公爹去城裏取我們過年的新衣服,正好把她們娘仨順路給捎家去。”
紀緒有些著急,“可是聽青雲說,亞瑟一大早就在屋裏打扮呢,讓他下來鍛煉都不肯,你說,再讓他去香山撲個空,那得有多失望啊!哎,讓他也跟著去你家好不好?這樣,正好可以促成一門姻緣。”
“他能去我家嗎?萬一再把我那幾個沒見過世麵的妹妹給嚇傻了。”
“他長得有那麽嚇人麽,你不是挺看好亞瑟的嘛?”
“我是看好他的貴族身份,”清婉道,“當然,亞瑟這個人吧,也屬於耐看型的。乍一看,挺難看,但是看久了,就越看越好看了!”
紀緒問道:“那,我呢?”
“你?”清婉一撇嘴說,“乍一看,挺好看;越看,越討厭!”
【二】《臘月見桃花》楊時.詩
脂臉輕勻作豔妝,
未應潔白似梅香;
夭紅不見淩霜操,
漫向春前取次芳。
吃過早飯,紀緒和暮羽上了友乾的馬車。
天空一碧如洗,燦爛的陽光正從密密的鬆針的縫隙間射下來,形成一束束粗粗細細的光柱,把飄蕩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小巷照得通亮。
馬車停在了香山別墅後院的門外,暮羽跟著友乾進屋去接薛姨娘和他的兩個姐姐,紀緒便把上馬凳搬到了馬車的前頭,看到路邊的桃花開了,就過去欣賞桃花。
隻聽暮羽在身後喊:“先生,我姨娘、二姐、三姐都出來了,快上車搶座呀!”
紀緒回頭看時,頓覺眼前一亮。
隻見一個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帶著一群小姑娘,姑娘們的臉上個個似桃花綻放,你若瞅她們一眼,卻又人人羞紅著臉。
紀緒趕緊上前施禮。
當給三個懷抱墊子的小姑娘施禮時,友乾告訴他:“那三個是丫鬟,公子不必多禮!”
仨丫鬟捂著小嘴,各自扶著自己的主人上馬車,暮羽卻掀開了車簾擋著她們道:“慢點兒,請先生先上來。”隨後,又朝紀緒招手,“先生,快上車,座位我給您占好了。”
紀緒笑著一伸手把暮羽抱了下來,“座位得讓給姨娘和姐姐們坐,你是男子漢,要在車前為她們擋風遮雨。”
薛姨娘和女兒們陸續上了車。
紀緒心想:多虧小姐丫鬟年輕,身體瘦小,若是大姑娘,就這小馬車可怎麽裝得下呀!
友乾也調侃起來:“看來,我家需要換大馬車了。”
“是啊,早該換了。”紀緒笑著跳上了車,坐在了副駕駛的位置上,讓暮羽坐進自己的懷裏。
走不了多遠,暮羽就問:“先生,你到底是不是蒙古人?”
“這很重要嗎?”
“我不希望先生是蒙古人。”
“為什麽?”
“我恨蒙古人,他們害死了我的娘親。”
“噢~”紀緒若有所思,“不過青雲,我們不應該恨哪一類人。因為,每一個族群裏都有好人和壞人。就說蒙古人吧,有害死你母親的壞丞相,但也有為你母親報仇的買奴王爺呀!”
“先生的複趾,是怎麽來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三次族群大融合【2】。”紀緒告訴暮羽,“可能,我的祖輩與東胡人有過聯姻。”
“曆史上,有過漢人是複趾的名人嗎?”
聽到暮羽質疑的語氣,紀緒說道:“當然有啊!唐朝的書籍中就有這樣的記述,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沐浴過後,突然發現自己是複趾,他十分地驚嚇,便秘密下令檢查宮中所有人的小腳趾情況,結果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不光是他,後宮幾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複趾,而這些人均是鮮卑人。”
“唐太宗是鮮卑人?”
“他倒不是,不過他母親是,他的複趾是從母親那兒來的。”
“噢,這樣呀!”暮羽舒了一口氣,“這我就放心了!”
紀緒摸了摸他的小手,說道:“你放什麽心?”
暮羽又問:“先生的母親是複趾嗎?”
“這我哪知道,不過,我母親也是漢人。”紀緒說,“也許,我母親的母親是鮮卑人?或者是,我祖母的祖母是鮮卑人也說不定。反正,隻要你是複趾,就一定與鮮卑人有血緣關係……”
————————————
注釋
【1】小除夕
小除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時間為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除夕前一日),節日飲食是饅頭或者饃,為過春節而準備。
臘月二十八也是漢人的大團圓年。
一般在外經商的男子都會帶著一年的辛勞所得趕在二十八日之前回家。因為這一天,外村的姑父、姑姑、老表、女兒、女婿,及堂兄、堂嫂等,都要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開飯時間一般是在二十八日的卯時,吃到天亮方就下席。
大年三十雖是大除夕,卻是小團圓年,因為隻有本家人團聚。
【2】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國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
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
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薑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夷擅長於射箭,圖騰為鳥,主要分布在東方的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被稱為“東夷”。商朝的建立者就是夷的一支。
苗蠻在上古稱為“三苗”,商朝稱為“荊蠻”,西周時期建立了楚國。
百越位於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有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漢書.地理誌》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巴蜀也就是四川地區古巴國和古蜀國。他們創造了先進的青銅文明。
西周建立後,周人自認為是夏朝的繼承著,於是稱呼自己為“夏人”,“華夏”,分封到了中原的諸侯國統稱為“諸夏”。實際上,周人也是來源於羌,是羌族中最先進的一支,周人也是姬姓和薑姓長期通婚產生的民族。周人建立了周朝後,就將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統稱為“四夷”。華夷之辨的民族關係就形成了。
春秋時期,隨著各國進行了長期的爭霸戰爭,使得“四夷”和華夏產生了大規模的融合現象。秦國不斷和西戎鬥爭,吞並了大量的戎族國家;晉國不斷進攻北狄;齊國吞並了萊國等東夷國家。這種吞並現象讓“四夷”融入了華夏文明。在南方,楚國、吳國、越國大量吸收了華夏文化,也不斷融入了華夏體係。
戰國時期,各國中央集權體製建立,各國對外擴張的速度加快了。秦國吞並了巴蜀、楚國統一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燕國統一遼西、遼東,趙國吞並了中山國,征服婁煩、林胡。這種擴張就基本奠定了後來的華夏文明圈,也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隨後秦朝又征服了百越地區。漢武帝時期,征服了南越、東越、西南夷,占領了河西走廊。此時,百越民族和羌族進一步融合了華夏族。於是一個新的民族就產生了,那就是漢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百越、西南夷、西羌融合漢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二次融合:五胡入華
魏晉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遊牧開始大規模進入了中原地區,開始形成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西晉末期,這些少數民族發動了“永嘉之亂”,導致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後,產生了兩個重要民族融合趨勢,一是晉室南遷,衣冠南渡。大量的漢族遷徙到了東南地區,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北方遊牧民族遷入北方地區。他們不斷吸收漢族的文化習俗,開始漢化。
東晉時期,北方出現了“十六國”的戰亂,但是也有許多民族在學習漢族的文化,例如前秦確立了以儒治國的理念。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氏統一了十六國,建立了“北魏”,北魏的胡太後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全麵的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族和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漸融入了漢族。北魏之後,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基本漢化。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給漢族帶來新鮮的血液,為了更大規模的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前589年,隋朝統一了陳朝,最終完成了南北方的統一。之後的唐朝更加強大,而唐朝的皇族則有鮮卑族的血液。
第三次融合:中華民族的形成
唐朝滅亡後,漢族的勢力範圍就基本局限於長城之南。然而,東北的民族又一次強大了起來。契丹族在東北建立了遼國。遼國推行了南北院製度,以漢治漢,以夷治夷,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遼國也不斷吸收漢文化,最終契丹族也逐漸漢化了。遼國滅亡後,西遼國就在西域推行漢文化。後來中亞和俄羅斯將中國稱為“契丹”,也就是受到了遼國的影響。
金國滅了遼國、北宋後,占據了中原地區,大量的女真族遷徙到內地。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融合,到蒙古滅金的時候,漢族和中原的女真族已經沒有了區別,統稱為“漢人”。
13世紀,蒙古興起,先後滅西遼、西夏、金國、吐蕃、大理、南宋,完成了東亞的統一,建立了空前遼闊的元朝。蒙古在入主中原也在學習中原文化,但是自己的漢化程度顯得十分不足,最終失敗。但是元朝消滅南宋時期的割據局麵,也為民族統一創造了條件。該時期,西域、中亞等地文化和南北方的文化開始融合,出現了元曲的繁榮。
明朝建立後,推行了嚴格的華夷之辨政策,導致在疆域方麵沒有多大的建樹。但明朝卻在西南地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朱元璋大力推行了向西南地區移民駐紮軍隊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使得雲貴地區逐漸納入了內地漢文化地區。
清朝建立後,廢除了明朝推行了“華夷之辨”,認為漢族和周邊的各族都是中國的民族。清朝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國為國名,奠定了中國的法理基礎。清朝開疆拓土,基本統一了東亞大陸,為現代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清朝入關後,滿族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到了清朝後期,滿族已經和漢族沒有多大的區別。於是乎,清末的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如孫中山則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