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30章 蓼茸蒿筍試春盤

第130章 蓼茸蒿筍試春盤

  紀緒是家裏的獨子。


  小的時候,他就經常問母親,能否給他生個小弟弟,好陪著他一起玩兒。


  母親總是告訴他,“這事呀,需要和你爹商量一下。”隨之,總是歎息一聲,“哎!你爹遠在西域做生意,不知今年春節能不能回來?”


  紀緒卻說:“您不會寫封信,告訴我爹一聲?”


  母親笑道:“這種大事,怎能寫封信就能解決?這都要當麵商榷的。”


  就這樣,十多年過去了,也不見父母商量出個結果來。


  自從認識了清婉,見到清婉如此多的姊妹,可把紀緒羨慕壞了。


  清婉就安慰他說:“你就把我和暮羽當成你的親姊妹吧!”


  紀緒也是實誠,他還真把清婉姐弟倆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了。


  【一】《過盧北山子俞嚐新醞作》陳藻.詩


  白秫新收釀得紅,


  洗鍋吹火煮油蔥;

  莫嫌傾出清和濁,

  勝是嚐來辣且濃。


  紀緒不停地給暮羽往碗裏夾著煮好的羊肉,暮羽就美美地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


  友乾端起一杯滾燙的透著芳香的高粱酒說:“看著這杯紅殷殷的酒,心裏就是一個字——美。”


  紀緒道:“更美的是,這一鍋火辣的小火鍋,不用分辯清濁之色。”


  傑克遜卻說:“美的是你們,我可不美!這麽辣,叫我怎麽吃?”


  “嗨,把這事兒給忘了。”紀緒又道,“你說本家,怎麽想的,她這是讓你吃呀,還是不讓你吃呀?不過,雖然如此,你也應該感到心裏很美!”


  暮羽吃的個滿口鬱腮,說了句,“他又撈不著吃,隻能看著我們吃,哪來的心裏很美?”


  “哎~”紀緒一本正經地說,“最美的莫過於這種熱切切、火辣辣的一家人的氣氛。”


  傑克遜道:“對,我就是氣憤!”


  友乾夾了一片羊肉,放進鍋裏涮了涮,放進嘴裏嚼了嚼,笑眯眯地說:“如此的美味!不過,就從‘會吃’這一點上講,說不定蒙古人還真是炎黃子孫。”看著傑克遜瞅著火鍋是一臉的愁雲,有意捉弄他道,“可不像有些人,就知道箍著根羊腿啃,你們說,這與沒有退化利落的野獸有什麽區別?”


  傑克遜知道友乾又在借著飲食習慣恥笑他,也不去與他分辯,轉身和紀緒聊起了天,問道:“先生,按您的說法,這蒙古人就是箕子去朝鮮時,留下來的那些老弱病殘囉?”


  “對呀!”紀緒說,“不過,你不要小看那些老弱病殘,他們可都是殷商貴胄、皇室子孫。


  當攸侯喜領著他們往大東北遷徙,經過燕山地界的時候,這群人就在私下裏講:燕國之地,本就是我們殷商族群的發源地。


  隊伍中的老者便對攸侯喜說:他們想留下來,經營自己氏族的興起之地。


  攸侯喜本就想丟掉這些包袱,就對全體殷人講話說:想要留下來的,盡可以留在此地。燕山對於周王朝來說,根本是鞭長莫及。


  於是,五六萬之眾的殷商人就留在了燕山以北。”


  傑克遜問:“後來呢?”


  紀緒說:“攸侯喜帶領著剩下的二十萬壯漢繼續遷移。”


  傑克遜道:“我是說,那五六萬殷人。”


  “這群人就是後來的東胡人。”紀緒說,“據史料記載,漢朝時期,東胡人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了。他們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三國時期,烏桓族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


  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但最後剿滅他們的卻一些突厥係民族【1】。


  敗退後的柔然人,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逃到遼河上遊,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就是室韋的祖先。


  《舊唐書》中有‘蒙兀室韋’,‘蒙兀’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恒的火焰’。蒙古諸部中,東蒙古——那些來自室韋諸部的,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係後裔。”


  【二】《示兒》陸遊.詩


  仿佛找到了出氣口,傑克遜說:“既然你們是同一個祖先,蒙古人為何要把你們的地位放在最底層,反而,我們這些西方人卻騎在你們的頭上……嗬嗬,這往哪兒說理去!”傑克遜有些得意洋洋。


  “這不奇怪,就像我們家的大黃狗,它現在的地位比我都高,就因為它的主子是於家嫡子,是吧,暮羽?”友乾說著,順手給暮羽夾了一些涮好的羊肉。


  暮羽隻顧得吃,哪還顧及他們說些什麽,隻是一個勁地點頭。


  紀緒卻“噗嗤”一聲笑了起來,“世叔說的好沒道理,傑克遜怎能和……蒙古人壓製漢人,並不是要看低我們,相反,他們是害怕我們。”


  傑克遜不屑地說:“你們漢人都被人家打敗了,嗬,害怕你們,誰信呢?”


  “當然,他們不是怕我們這群人,而是怕我們的文化。”


  “文化?文化有什麽可怕的?”


  “亞瑟,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一個民族的魂靈,”紀緒一指噴湧的泉水說,“更是一個民族力量的源泉。”


  “這有什麽用?”


  “自古以來,有多少人侵占了我們的家園,殺害了我們的同胞,但始終沒有泯滅我們的文化。漢文化是人類曆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凝聚力。”


  傑克遜問:“這有什麽用?”


  “你是不就會這一句?”


  “不是,我是請教您呢!”


  “可聽你的語氣,不像是請教,倒有些不屑。”紀緒白了傑克遜一眼。


  傑克遜訕訕一笑。


  “就你這種思想,還想研究中國文化?”紀緒端起眼前的那杯高粱酒一飲而下,說道,“在幾千年的曆史中,漢人在多數時間裏都是受到外夷的侵擾和欺辱,但是,到後來,我們的版圖卻是越來越大,漢人總是越殺越多,你知道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嗎?”


  傑克遜搖了搖頭。


  紀緒說:“自西周起,追求大一統便漸成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先秦諸子雖論難詰駁,勢若水火,但政治理想,卻都歸宗於‘大一統’。


  墨家的‘尚同’與儒家的‘大同’,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孟子更明示天下要‘定於一’;荀子不但要‘一天下’,而且還要‘一製度’,‘風俗以一’,‘隆禮而一’。


  秦漢以後,大一統思想被推崇到了‘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高度,並浸潤了中華各民族共同的理念和價值取向。


  在華夏曆史上,將統一的朝代稱作‘治世’,而將分裂的時代稱作‘亂世’。在任何時候,製造分裂的言論和行動,都要受人唾罵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南宋史學家陸遊,有《示兒》一詩。


  詩中說道: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表達了一切愛國者共同的‘大一統’情結。


  正是因為漢文化具有追求大一統的驅動力,中國的曆史才分裂的時間短,統一的時期長。”


  “我也研究過你們的曆史,知道‘五胡亂華’是怎麽回事兒,胡人三年的時間就殺死了800萬漢人,還有……”傑克遜放低了聲音說,“聽說,忽必烈在攻打南宋時,殺了你們1800多萬漢人……”


  紀緒推開了傑克遜,說道:“這裏也沒有外人,幹嘛鬼鬼祟祟的?”


  傑克遜道:“我不是怕,我們裏麵有蒙古人麽!”


  “有,也是紀公子,我們這些人當中隻有他是雙趾甲。”友乾笑著搖了搖頭,“就你這智力呀,還出來混……”


  “哪有那麽多蒙古人,”紀緒說,“甄叔與我都是四川人,僅僅成都一城,就屠殺了我們至少140萬人。”


  傑克遜問:“他們為何如此地嗜殺?”


  “無非想統治世界。”


  “先生,若是成吉思汗或者忽必烈活著,他們能統治世界?”


  “不能!再說了,世界不是來統治的,而是要引領。”


  “誰能引領世界?”


  “能引領世界的隻有兩種人。”


  “哪兩種人?”


  “一種是以耶穌基督為首的藍帽回回[猶太人],另一種是以孔孟之道為正統思想的漢人。”


  “為何是這兩種人,而不是其他?”


  “因為藍帽回回人聰明,而漢人智慧。”


  傑克遜問:“我們呢?”


  暮羽搶話說:“你們一根筋。”


  傑克遜指著暮羽說:“你,一個孩子,知道什麽是一根筋。”


  暮羽說:“怎不知道?就說這涮羊肉,你嫌辣……”


  傑克遜不服氣,“就是辣麽!”


  暮羽告訴他,“你不會,找碗熱水來,把辣肉放清水裏洗一洗?”


  “洗一洗?”


  小仆趕緊給傑克遜倒上一碗熱水,傑克遜夾了一塊辣肉,放進水裏洗了洗,放進嘴裏一吃,還真不錯,笑道:“哎,微微有點辣……”


  友乾說:“怎麽樣,和我們這些智慧之人在一起,很快,你的智力就達到四歲半了。”


  傑克遜問:“為何是四歲半?”


  友乾告訴他:“人家暮羽今年五歲,你不是還不如他麽!”


  傑克遜道:“是啊,我怎麽就沒想到,還真是‘一根筋’……哎,你們不是說日本人一根筋嗎?我可不願和日本人同類。”


  友乾笑道:“日本人‘沒有筋’。”


  ————————————


  注釋

  【1】北方遊牧民族


  曆史上,與中原王朝打得你死我活的北方遊牧民族,到底是不是炎黃子孫?


  (1)東湖人

  《山海經》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晉書》中說,“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這裏說的昌黎棘城,就是遼寧的義縣。所謂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後人的意思。


  相傳,黃帝元妃西陵氏,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


  長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之女昌仆,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即在灤河中上遊及其東北部)。


  這些生活在灤河中上遊及其東北部的這些“悃”的子孫後裔,最後形成一個部落聯盟,它包括了許多族屬相同而名東胡族號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樣,同屬北方遊牧民族。


  據《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也就是說,東胡,並非東胡族人自命之名,因匈奴人自稱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活動在匈奴之東皆稱為“東胡”。由此代代沿傳,東胡便成為活動在那個地區的部族之名了。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


  (2)匈奴人

  根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匈奴的先祖是夏王朝最後一個國君“桀”的兒子——淳維,其母就是著名的亡國妖女妺喜。


  在商湯滅夏後,夏桀和其族人被商湯放逐而死。桀死後,淳維將其父的妾女收納,帶著族人北遷,與山戎、殮允、薰粥等部落居住。最後,他吞並了其他部族,成為了匈奴族。


  隨著匈奴族的人口越來越多,收益不穩定的遊牧生活已經不能滿足匈奴人的基本需要。於是,匈奴就盯上了中原,經常來到中原地區搶奪錢糧。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擊敗匈奴,將其逐出河套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區,並開始修建長城阻擋其南下。


  楚漢戰爭時期,匈奴趁著中原混戰,匈奴人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他先是擊敗了東邊的東胡人、北麵的丁零人,後又攆走了西邊的月氏人,再次控製了河西走廊,西域諸國均向其進貢,勢力空前強大。匈奴人貪婪的目光再一次轉向中原王朝。


  西漢初年,劉邦率軍征討匈奴,反而被圍困於白登山,差點被俘。隨後,西漢開始向其納貢和親,修生養息發展自身實力。70多年後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強盛至極,終於打敗了匈奴,重新控製了河西走廊,並將西域諸國正式納入漢王朝的版圖,斷掉了匈奴的經濟來源,匈奴慢慢開始衰落。


  最終,匈奴在和兩漢打打和和的百餘年間,最終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匈奴投降漢王朝,北匈奴遭到其他遊牧民族和漢王朝的打擊,向西遷移,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據專家猜測,匈奴人就是遷徙到歐洲擊敗日耳曼人和阿蘭人,間接導致西羅馬滅亡的匈人,其後裔就是如今的保加利亞的保加爾人。


  (3)突厥人

  有一句話這麽說:“打造一個強大的王朝,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外,還需要一個強大的對手。”而突厥人,就是中國曆史上最燦爛輝煌的大唐王朝的強勁對手。


  關於突厥人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

  海右遺黎說(高昌北山說)中記載:突厥人是匈奴人的一支,這一支匈奴人被其鄰國所滅,隻留下一個十歲的男孩,士兵不忍殺他就將其放過。這個男孩長大後與狼交合,生十子,其後裔就是突厥人。


  漠北索國說:突厥人起源於匈奴之北的一個叫索國的國家,他們的一個部落大人名叫阿謗步,生了七十個兒子,其中一子名叫“伊質泥師都”是狼所生,擁有天生的超能力,能呼風喚雨。後來伊質泥師都娶了夏神和冬神的女兒,而且一胎生了四個兒子,每人都擁有超能力,其後裔逐漸演化成突厥人。


  不論哪一種起源學說,基本上都認為突厥人是匈奴人的一支,在《北史》和《周史》中記載的突厥人也是屬於匈奴的別種。如果真是這樣,突厥人也是夏桀的兒子淳維帶領族人北遷演變而來的,也屬於華夏的一支。順便說一句,現在很多國家,比如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國都以突厥人為其祖先。


  (4)鮮卑人

  對於鮮卑的民族起源,史學界還沒有定論,但基本認為鮮卑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轉化而來。《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說,鮮卑就是東胡的餘部。


  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德後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時,率王族改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族。


  西晉時期,鮮卑人基本上統一了蒙古高原以及北方。在五胡亂華時期,由鮮卑族建立了許多政權,比如北魏、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他們為了得到中原人的認可,不僅通過漢化來加強自身政權,並且開始了認祖歸宗,自認是炎帝後裔的一支,移居到燕山以北居住,也供奉黃帝為其祖先。


  有人說,鮮卑人屬於商人的後裔,確實屬於炎黃子孫。這也解釋了紂王的兒子武庚造反被周公打敗後,為什麽要逃往東北地區的原因了,那畢竟是自己氏族的興起之地。


  (5)契丹人

  契丹人曾經也像鮮卑人一樣盤踞中國北方,建立了政權——遼,他們也是為了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稱自己是黃帝和炎帝的後裔。


  其中耶律儼所著的《皇朝實錄》中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和《世表序》中敘述契丹為炎帝之後。當然這些說法很有可能還是契丹人自己為了鞏固統治,自發的認祖而已。


  但是追究其根源,早在明清兩朝的曆史學家們,就已經根據契丹的曆史,並誕生了兩種起源學說。


  第一種說法,契丹人的祖先是鮮卑人的一支——南柔然。根據古鮮卑人分化出了南柔然和北柔然,後來,北柔然又被其同胞兄弟鮮卑人打敗,往大興安嶺北端遷徙。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慢慢的演變成了契丹人。


  第二種說法,古代鮮卑部族的一個支係——宇文部鮮卑,宇文部鮮卑被慕容部鮮卑建立的前燕政權滅亡後,其後裔的一支,叫做迭剌部,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了契丹。


  不論是那種起源說,契丹人都是鮮卑人的一支,也屬於炎黃子孫了。甚至在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中也記載了“遼之先祖始炎帝”的說法。


  (6)柔然人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北朝的碑誌、雜曲中,往往泛稱之為鬼方、獫狁、北虜、北狄等。


  “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並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北魏後期柔然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


  關於柔然人的來源,由於史籍記載歧異、簡略,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魏書.蠕蠕傳》提及蠕蠕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宋書.索虜傳》、《梁書.芮芮傳》均認為柔然是“匈奴別種”,而《南齊書.芮芮虜傳》則以為是“塞外雜胡”,《北史》則僅記載其“姓鬱久閭氏”。


  柔然最鼎盛時期在約公元410年—425年,其勢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裏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諸國服屬。在柔然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其它民族成分。


  有的學者認為拜占庭曆史上的阿瓦爾(阿哇爾)人,即是被突厥滅亡後西遷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餘眾逐漸融合於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