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28章 戀雨卻怕繡衣濕

第128章 戀雨卻怕繡衣濕

  【一】《戀雨卻怕繡衣濕》佚名.詩


  聽紀緒講完七律與七絕的區別,友乾信心滿滿地對兒子說:“有才,你來做一首七絕,給傑克遜打個樣。”


  暮羽忙著說:“小姑父,讓我來,讓我來。”


  有才瞅了老師一眼,等待他的指示。


  紀緒卻摸著暮羽的小腦瓜說:“你現在還不能作這一類的詩。”


  暮羽問:“為何姐夫能作?”


  紀緒笑道:“就因為他是你姐夫呀!”


  “那,我也做姐夫。”


  “你給誰做姐夫呀?”


  暮羽瞅了一圈說:“給亞瑟。”


  傑克遜不屑地道:“你才多大,就讓我喊你姐夫!”


  紀緒說:“哎,你不要看他年紀小,人家可有好幾個姐姐呢!”


  傑克遜問:“那,我豈不是他的姐夫?”


  “噢,這道是…我把這事給弄反了……”紀緒笑了笑,轉身對有才說,“你作詩吧!”


  有才尋思了片刻,吟唱了一首七絕:

  “戀雨卻怕繡衣濕,


  喜日偏向樹下倚;

  一任風吹窗緊掩,


  付君心事總猶疑。”


  “詩,為何要吟呢?就是為了體現詩詞的音韻。”紀緒說,“所謂的音韻美,就是指詩詞讀起來要押韻,要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且要長短有致、韻調和諧。隻有如此,才能突顯詩詞的表達力和藝術美。


  此外,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類詞,也是詩歌裏經常運用的。例如《詩經》裏‘參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佳句……”


  見暮羽有些不高興了,紀緒便道,“青雲,你來為亞瑟作一首詩經版的《我害怕》,怎麽樣?”


  一聽讓他表現,暮羽又高興起來,他想了想,有模有樣地吟誦: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紀緒聽後,是拍手叫好,笑道:“真是人小鬼大,什麽都懂。”說罷,轉身對有才說,“你來一首離騷版的,給亞瑟做一借鑒。”


  有才更不示弱,他高聲朗誦道: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此時,小仆童又來到甄友乾的身邊請示道:“姑老爺,中午在哪兒用餐?”


  友乾轉頭征求紀緒的意見,“紀公子,我看這溫泉之地極好,春意盎然的,在此處擺上一鍋,嚐一嚐蒙古人的涮羊肉如何?”


  紀緒欣然應諾。


  一聽要涮羊肉,暮羽和有才高興異常,一蹦三個高,見老師瞅他倆,頓感失禮,便規規矩矩地坐在草地上,暮羽也跟著有才老實地坐下來。


  有才說:“先生,您接著給我們講故事吧!”


  紀緒問:“講到哪兒了?”


  有才道:“商王朝的‘九世之亂’。”


  【二】《尚書.洪範》儒教


  五福:


  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紀緒一邊喝著茶一邊講著上古的故事:


  “九世之亂,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後,連續發生的王位紛爭。商王借此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這一動亂曆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稱‘九世之亂’。


  盤庚繼位後,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一次把都城從奄[山東曲阜]遷到殷[河南安陽市小屯村]。但是,臣民都反對。盤庚一麵勸說貴族,一麵恫嚇人民,強行遷了都城,這就是著名的‘盤庚遷殷’。由此,商朝又稱為‘殷商’。


  到了帝乙執政,又將都城遷到了沫[鶴壁市淇縣],他的小兒子紂王把沫邑發展到了鼎盛,並更名為‘朝歌’。”


  暮羽一聽,連忙說:“朝歌,我知道,就是‘封神榜’故事發生的地方。”


  “對,就是那個地方。”紀緒說道,“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薑子牙就完成了封神。”


  傑克遜問:“這周武王,姓周嗎?”


  紀緒說:“不,他姓姬,但不是老師的小‘紀’,而是黃帝的大‘姬’,他叫姬發,就是剛才我講的,那個幫大禹治水的姬棄第十五代孫,姬也是周朝的國姓。”


  傑克遜問:“姬棄的名字‘棄’,是扔掉的意思,作為公子王孫,為何不用一個寓意好的字做名字?”


  紀緒說:“棄的父親是俊,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他母親叫薑嫄,薑嫄是帝嚳的元妃。


  相傳有一天,薑嫄外出,見巨人足跡,踏而有孕,遂產一子。薑嫄認為這個兒子不吉利,就棄於荒野。結果,牛群見之都會避開,老虎經過還會給他喂奶,飛鳥來了,展開雙翅為這嬰兒禦寒。


  薑嫄覺得這個兒子非同異常,就又抱了回去。因為他剛出生就被拋棄,所以薑嫄就給他取名為‘棄’。


  後來,棄長大了,善於種植,會根據不同的時令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每次都獲大豐收。


  棄的父親駕崩,棄的弟弟堯繼承了帝位,堯帝對於棄這位同父異母的兄長非常尊敬,拜他為國相,並封為稷官。所以,棄又被後世奉為後稷、稷王、農神。


  棄任農官一共有八十多年,他的後代繼承了他的工作。由此,‘周’這個字的最初寫法就是田中種有農作物,這也形成了棄後裔的周部落,以土為德、以農為業。


  西伯侯姬昌成為周部落首領後,勵精圖治,開始準備滅商之戰。


  當時,薑子牙時運不濟,還在伐魚河穀釣魚呢,後被求賢若渴的姬昌所聘,為伐紂的最高統帥。薑子牙首先肅清了附屬於商的方國,等到姬昌次子姬發即位後,趁商對東夷用兵之際,於牧野大勝商朝軍隊,占領朝歌,滅亡了商朝。


  商王朝的亡國之君便是辛,也就是商紂王。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


  何為‘殷末三仁’?

  商紂王殘暴無道,微子是紂王的庶兄,在屢次勸諫不被接受的情形下,選擇了離開。


  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他製定的八大法律至今還在沿用:殺人者死;傷人者賠償;盜竊者為奴;男女不能亂搞;同姓不得結婚;部落人不許越界;部落不許仇殺;生活中要避諱。他也屢次勸諫紂王,紂王不但不聽,反而要殺他,箕子隻好裝瘋為奴。


  比幹就更慘了,為了勸說侄子紂王,他三天三夜不離宮廷的摘星樓,斥責妲己禍亂天下,並要紂王改過自新,以振朝綱,他對紂王說:‘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婦言,大禍不遠矣’,因此開罪於紂王、妲己。後來妲己詐病,紂王借機向比幹乞借一片玲瓏心作湯,比幹怒斥紂王昏庸無道,紂王殺心頓起,比幹見紂王已無法再聽諫言,遂解帶現軀,將劍往臍中刺入,將腹剖開,摘心而出……


  《武王伐紂平話》[《封神演義》腳本]裏記載,薑子牙伐紂滅商後,在封神榜一冊中立比幹為‘文曲星君’,但民間卻拜他為文財神。


  我想,可能比幹無心,不管什麽人去求,求啥,他都給,這和武財神趙公明無頭,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傑克遜問:“其餘‘二仁’,結局如何?”


  紀緒說:“微子後來的做法,卻很不盡人意。


  紂王於牧野決戰兵敗後自焚,微子便持商王宗廟禮器,來到周武王軍營。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請罪。周武王將他釋放,宣布恢複他原有爵位,以示寬厚為懷。


  周武王進入朝歌後,為鞏固統治,攏絡人心,命人釋放商太師箕子,散鹿台之財,發钜橋[國家糧倉]之粟,展九鼎寶玉,封比幹之墓,犒賞三軍,並向箕子請教治國之法。


  箕子以《洪範》陳之,從九個方麵論述了君王與民眾的關係及治國之道。武王見箕子確是大才,便邀請他協助管理國家。


  箕子說,殷人不事周政。


  於是,五十多歲的箕子帶領部分殷族子孫、貴族和不願做周朝順民的百姓五千餘人,從朝歌出發去往朝鮮半島。


  當走到濟南的地界,眼看著這一大幫子老弱病殘的殷人很難渡海去到朝鮮,就與淮夷將軍攸侯喜商議,讓他帶著這群老弱病殘先留在濼地[趵突泉],自己帶領強壯者先行去朝鮮,等安頓好了後,再回來接他們。


  西周建國後,行分封製,濟南被劃為了齊國,賞給了師尚父薑子牙。


  攸侯喜想起了箕子的囑咐:‘殷人不事周政!’就對大眾說,‘商族不做齊民!’於是,就帶著這群老弱病殘去了燕山以北。”


  傑克遜問:“這應算是商人最後一次遷徙了吧!”


  紀緒告訴他:“不是,殷商人的最後一次遷移,是攸侯喜帶領這一部分人遷移到楚科奇[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區]。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了連接兩塊大陸的一串島嶼鏈,攸侯喜就帶著殷人通過‘天之浮橋’,一步步地踏上另一塊神秘的土地[美洲大陸],並在那裏紮根繁衍,外人稱他們為殷地安人【1】。”


  ————————————


  注釋

  【1】殷地安人


  殷地安人,就是印第安人,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他們分布於美洲各地,是東亞蒙古人種美洲支係。


  印第安人所說的語言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或者稱為北美洲蒙古人種印第安語。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4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者是殷商的後裔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據估計,殷商人的後裔到達美洲大陸後,依然眷戀自己的家園,他們還通過島嶼鏈經常與同樣來自家鄉的楚科奇人進行貿易往來,並親切問候留在故鄉中的親人們。當他們問到家鄉是否安好時,同鄉們總會說一句:“殷地安”。這代表著家鄉一切安好,你們並不用擔心,可以好好地在此安心定居。


  久而久之,“殷地安”三個字就成為這些遷移的殷商後裔的日常禮貌用語,類似於現代的“你好”與“後會有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殷地安”是背井離鄉的殷商人內心最樸實的期盼。


  隨著“殷地安”一代代的延續,後人也無從知曉它本來的含義,隻知道它是一句口頭語的表達。


  殷地安人和中國人有著同樣的體質。正是這個原因,專家們才敢大膽地推斷,殷地安人就是中國殷商人的後裔。


  通過DNA研究測定,殷地安人的祖先非常複雜:他們屬於黃種人,有蒙古、匈奴、滿-通古斯語族、漢族人的血統。一般認為,這是他們的母係血統,大體來自於東亞大陸北麵地區。


  而且,殷地安人與我國有著許多相同的文化,諸如神話中的龍文化以及羽蛇文化;還有用火、馴犬,下葬風俗,醫學理念以及生活習慣上,都與中國習俗大部分契合;甚至連中國人獨有的嬰兒出生時臀部有青斑印記的現象,殷地安人同樣存在。


  殷地安人創造的瑪雅文化,至今有三千年的曆史,這與殷商後裔進入美洲大陸的時間也很契合,還有他們培育的西紅柿、玉米、紅薯等,都和華夏族人的育種方式相似。


  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時候,整個美洲大陸已有4000萬殷地安人。


  公元16世紀到19世紀,生活在“殷地”的“殷地安”原住民遭受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西方的劊子手們大批入侵“殷地”,對殷地安人實行了種族大滅殺,一度北美洲大陸隻剩下25萬殷地安人。


  這群低級的野蠻人,為何如此殘忍?他們想抹掉什麽?為何把殷地安改成了印第安?又為何把殷商大地改成了美洲大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