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絕勝華清礜石池
【一】《孝經.開宗明義章》儒教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聽說紀緒是複趾,傑克遜忙著過去看新鮮。
正在給孩子搓背的友乾,也放開兒子有才湊了過去,嘴上說道:“光聽說過‘複趾’,可從來沒見過。”
紀緒怪罪起暮羽來,“看到了麽,你把我這點兒隱私這麽一公布,大家都會像看怪物一樣過來看老師……”
友乾問:“不是說蒙古人才有複趾麽,難道紀公子是蒙古人?”
紀緒說:“我若是蒙古人,早就是執掌一方的大員了,還用在這裏光著屁股給你們看?”
傑克遜連忙坐下,搬起自己的腳趾來查看,想找一找自己的小腳趾有沒有長出多餘的指甲。
友乾道:“你看什麽?我都不是複趾,你一個黃頭發哪來的複趾!”
“萬一是呢?”傑克遜不服氣地說。
友乾道:“你若是,隻能說明你不是你爹的種!”
傑克遜卻說:“不是我爹的,也與你沒有關係!”
友乾道:“怎沒關係,如果你是成吉思汗的種,咱倆不就是表親的關係了麽!”
傑克遜一聽,又興奮起來,“是啊,也說不定我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想什麽呢!”紀緒笑道,“你連複趾都不是,哪來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再說了,就算你是複趾,也不一定是蒙古血統呀,我們很多漢人也都是複趾。”
友乾問:“是啊,紀公子,你這複趾是從哪來的?”
紀緒道:“遠古的時候,我們炎黃子孫【1】,一部分種田,另一部分狩獵。那時候根本沒有鞋子可穿,腳趾沒有保護,翻山越嶺地奔跑,最外側的小腳趾難免要磕碰,長此以來,一代一代地就形成了這種複趾現象……”
友乾說:“漢人,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很深。尤其看重自己的身體,正如《孝經》裏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對自己身上的頭發、指甲、胡須之類的部件,都不可隨便捐棄,而像小腳趾甲是‘劈開的’這等‘異常現象’,怎麽可能沒有任何記載呢?我想,原因隻有一個——古時候,漢人的小腳趾甲是完整的,根本不是複趾!”
“剛才我不是說了麽,是狩獵的那部分先人,也就是居住在北方的東胡人。”
“那你還是蒙古血統!”
“不管什麽血統,反正都是炎黃子孫。”
“蒙古人,是炎黃子孫嗎?”友乾十二分地狐疑。
【二】《山海經.海內經》散文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
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
鯀複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到底蒙古人是不是炎黃子孫,大家聽我慢慢講。”躺在暖洋洋的草坪上,紀緒給大家講起了遠古的故事。
“《山海經》中曾經有這樣一段關於大洪水的記載,也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早在1萬年前,此時太陽已經進入了低潮期,大量的太陽光已經無法順利進入大地。故此,蒸騰在天空中的蒸氣,漸漸在高海拔地區凝結成大塊大塊的冰川,這也為後來發生大洪水埋下了隱患。
到了5000年前,隨著太陽的炎熱,氣溫急劇升高,高海拔地區積攢下來的冰川開始融化,繼而流向低窪之處。
當時,正是‘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隻得背井離鄉,水患給大家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
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開始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成了兒戲。
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
舜也來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他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非因禹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很快,就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禹,又派了契、棄和大費三人輔助。
這四個人,可不一般!
他們都是黃帝的玄孫,契、棄是蟜極的孫子,禹是顓頊的孫子,而大費是顓頊的外孫大業的兒子。說也奇怪,曾經治水的禹、契、棄和大費四人的後代,分別建立起中國的四個偉大的朝代——夏、商、周和秦朝。
在長期的治水過程中,大禹為了挽回父親的失誤,經過家門也未敢進入。在治水的同時,他也做了大量的救濟安置災民的工作。正是因為大禹治水的勤懇竭力,後來成為了舜帝的繼承者。
孔子曾讚歎大禹崇高的道德:‘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禹王的這種恩澤天下的實踐,使他的後人受祖蔭的庇護得到天下萬民的追隨,建立享國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從夏朝的建立者‘啟’算起,一共有十三代共十六位夏朝的君王,皆是禹的後代。
根據《荀子》和《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契’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商王,封地在燕山以北至大興安嶺一帶。
在中國諸多朝代中,當屬商人最喜遷徙,也最善於遷徙。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成湯滅夏建商之前,商人就遷徙了八次;之後,至少又遷徙了五次。他們並不常在一個地方居住,平均50年遷徙一次。
一個家庭的搬遷,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更何況一個部落,一個國都的遷徙呢!但商人為何會樂此不疲,頻繁遷徙呢?
《聖經》中亞伯拉罕家族的遷徙是因為遵循上帝的指引,而喜歡用龜甲和獸骨‘卜問’天意的商人,不知是否也是按甲骨‘兆’示的天意而遷徙呢?
先商的每一次遷徙,都會令善於經商的商族變得更富足興盛,尤其是湯遷居亳地後,僅用數年時間,就讓商國成為諸侯強國,文治武功均聞名於世。成湯也在亳地積蓄了足以滅夏立商的力量。在遷徙中求變,在遷徙中圖強,或許就是商人喜歡頻繁遷徙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成湯建立商朝後的五遷,伴隨著的卻是九世之亂,始作俑者竟是複興商朝的商中宗太戊。太戊臨死前因有私心而破壞了商朝‘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傳位規則,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而埋下了‘弟子爭立’禍根。”
【三】《You Are Like A Flower》亨利希.海涅
You are like a flower,
So s and lovely and pure;
I look at you,and sadness
Steals into my heart.
I feel as though I ought
To lay my hands on your head,
Praying that God may keep you
So pure and lovely and s.
紀緒說:“就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這一原則上說,蒙古人一定是商人的後裔。因為我們的大汗也是這樣傳遞‘汗位’的……”
傑克遜掀開了自己的衣裳,聞了聞自己是否還有“汗味”。
紀緒笑道:“你那‘汗味’的遺傳,我看,你兒子是跑不掉的了……”
傑克遜又不悅起來,“還兒子呢,至今連媳婦都沒有!”
“噢,對了,”紀緒問,“你為何一直不高興,剛才讓雨給淋病了麽?”
“病,倒是沒病,隻是有些相思。”傑克遜一往情深地說。
其實,紀緒在車裏已經看了個一清二楚,不過他還是裝作一無所知地問:“什麽相思?”
傑克遜說:“就是在來的那條路上,我看到一個打傘的姑娘。哎呀,那個美喲!”
友乾問:“你是看上了那把傘呢,還是那個打傘的姑娘?”
“當然是姑娘啦!”傑克遜說道。
“那麽一把大傘……你怎麽知道她長得好看?”友乾逗弄他道,“說不定是個醜八怪,否則她為何要把自己遮得個嚴嚴實實!”
“我看到她的長相了……哎呀,長得那個好看……我,我,我要獻詩一首……”說著,傑克遜便站了起來,深情吟誦道,“You are like a flo and lovely and pure……”
“哎,哎,哎,說人話!”友乾告訴他,“老說這種鳥語,人家姑娘聽得懂麽!”
紀緒也說:“是呀,亞瑟,你說白話就行。”
傑克遜接著朗誦:
“你像一朵花兒,
如此甜美、可愛和純潔;
我凝視著你,一絲哀傷
潛入我心田。
我覺得似乎應該
將手心放在你頭上,
原上帝保佑你
永遠純潔、可愛和甜美。”
————————————
注釋
【1】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黃”指黃帝,二帝皆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1)詞語解析
炎黃:炎帝神農氏,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薑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炎帝製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黃帝(前2717-前2599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傳說中的幾位古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係子孫,連蠻、夷也被納入這個係統;後世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也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2)民間傳說
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他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蠶桑一織絲事業;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製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並。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其實,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主要是從文化和文明的角度來說,所以我們說“炎黃”是人文始祖。
東方文明從什麽時候開始?
不可否認,東方文明是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和發源地的。傳統的東方文明涵蓋的範圍,一般來說包涵今天的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的一部分、中亞的一部分和太平洋西海岸的島嶼,如日本、衝繩島、關島等。其中中亞地帶是多種文明交相影響的地帶,東南亞是指其大陸部分。
上述所描述的區域和周邊其他文明相比,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東方各社會之間就是在今天相比於其他地區來說仍然有更多的共性。這種共性就是過去5000多年曆史中形成的,是曆史的積澱。
而黃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黃帝時期的文明基礎為發端的。它是以炎黃時期為文明的起始點,在以後的曆史發展中,各種文明的因子之間相互碰撞、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文化、藝術、審美、習俗、思想、政治製度、軍事特色、飲食習慣、價值觀、世界觀、宗教、文字等等。這些東西明顯區別於其他文明社會。毫無疑問,文明的這些成分萌芽於炎黃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