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15章 男兒酌獻女兒避

第115章 男兒酌獻女兒避

  【一】《二十三.祭罷灶》童謠


  紀緒正在給傑克遜講解《易經》的奧秘,暮羽便上樓來喊他們去客廳吃飯。


  傑克遜逗弄暮羽說:“小羽啊,今晚我們吃什麽呀?”


  暮羽道:“吃餃子。”


  “餃子?”傑克遜說,“不是做了那麽多好吃的嘛,幹嘛吃餃子。”


  暮羽告訴他,“那是給灶王爺吃的,不是給你吃的。”


  “送行餃子迎風麵。”紀緒轉身拍了拍暮羽的肩膀,說道,“好吃不如餃子啊!暮羽,你先下去吧,我和傑克遜洗了手就下去。”


  暮羽蹦蹦跳跳地下了樓。


  傑克遜一邊洗手一邊問:“怎麽,Mr.甄要送我們走?”


  “不是送我們,是送灶王爺。”


  “灶王爺是誰?”


  紀緒擦著臉說:“是‘司命菩薩’,我們尊他為‘灶君司命’。”


  “早軍司令,”傑克遜問,“打仗的?”


  “打什麽仗!”紀緒笑道,“是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是我們一家的保護神。”


  “噢,神仙~”傑克遜點著頭,“知道,知道。”


  紀緒和傑克遜下了樓,“玉皇大帝,你聽說過吧!”


  “沒有,他是哪位大汗?”


  “不是大汗,他是我們東方的上帝,住在天上。”紀緒指了指藍天,“這位灶王爺呀,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被派到人間來,保護和監察這家人的生活。”


  “噢,看門的。”


  “不是看門的,看門的那叫門神,這是灶神,今天是祭灶日。”紀緒說,“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說,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但是,大都是政治中心,官僚機構和當官兒的很多,再加上皇家坐鎮京師,官氣輻射得厲害。所以,不管是官家還是平民,也都在二十三這天祭灶了。”


  “為何要祭灶?”


  “因為今天呀,灶王爺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在這一年中的善行或惡行。人家在你家服務了一年,你怎不能讓他老人家空著肚子趕路吧!所以,家家置好杯盤,盤中盛著爛熟的豬頭,鮮美的雙鯉和鬆軟香甜的豆沙糕團……”


  “哎呀,那豆沙糕團可好吃了,剛才在廚房裏,清婉給我了一塊。”傑克遜又砸吧了一下嘴兒。


  “甜吧?”


  “甜,可甜可甜了。”


  “‘糖瓜’你吃過嗎?”


  “那個沒吃過,我見有才和暮羽吃過。”


  “糖瓜不但甜,而且還粘,所以又叫‘糖瓜粘’。”


  “待會兒,我定要嚐嚐。”


  “你知道,我們為什麽要把這些東西做的又甜又粘嗎?”


  “好吃呀!”


  “對,隻有這樣才能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玉皇大帝那裏為我們多說好話……這也是‘搪塞’一詞的來曆……”


  傑克遜嘻嘻地笑。


  紀緒問:“你笑什麽?”


  傑克遜說:“你們東方人,真有意思,連神仙都賄賂!”


  “這怎麽能說是賄賂呢?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和、合’。所以,不管你是在仙界,還是在人間,大家都講究一個‘和’字。”紀緒告訴他,“《易經.係辭傳》上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界,必須三者兼顧,合二為一。這裏為什麽是兩之?因為天地,都是客觀自然環境,自然必然要與人相合……”


  大老遠就聽見暮羽和有才在拍著手唱童謠:

  “二十三,祭罷灶,


  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過五,六天,


  大年就來到。


  辟邪盒,耍核桃,

  滴滴點點兩聲炮。


  五子登科乒乓響,

  起火升得比天高。”


  紀緒說:“走,我們過去看看,甄家要‘辭灶’了。”


  “是嘛!”傑克遜就愛看中國的風俗,他感到非常有趣,“不過,我們是外人,他們不會反對吧?”


  “不會!”紀緒講道,“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們都是男人,甄家定不會忌諱,不過,對你我會有小小的不利。”


  “有什麽不利?”


  “如果祭灶在別人家,就等於把灶火祭在別人家了……其實,也沒什麽大不了,你想,對於我們兩個遊子來說,連‘過大年’都要在人階家裏過了,你我又何必在意這‘小年’[1]把灶火祭在誰家呢!”


  “這麽說,不是壞事。”


  “中國人的所有事情其實沒有什麽好與壞的,隻要合理就好。我倆去‘祭灶’,這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合’,我們本來就在甄家吃住,把灶火祭在甄家,結合在一起,湊到一起,這豈不很好!”


  “Mr.甄不反感,我就怕那灶王爺會不會不願意見我?”


  “那就更不會了。你想,灶王爺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樣藍眼睛、黃頭發的西方人,他回到天宮,定然會向玉皇大帝說,他在甄家遇見了一個…一個大…大世麵……一定會在其他神仙麵前顯擺開了……你想,他隻顧著顯擺,哪還有心思說甄家的壞話?我看,他們家連那糖瓜粘也就省了。”


  傑克遜一聽高興了,“那,快走!讓灶王爺好上看看我……我用不用給灶王爺報一下我的名字呀?”


  “那就不必了,灶王爺知道你叫傑克遜,他比你來這裏要早,自上一年的除夕就到了甄家。”


  【二】《祭灶詞-下闕》範成大.詩


  男兒酌獻女兒避,

  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

  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


  杓長杓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


  暮羽舉著竹竿,有才點燃了鞭炮,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祭灶儀式拉開了帷幕。


  友乾領著男人們進入東廂屋的灶房。


  在屋子的中間供奉著一座朝西坐東的神龕,神龕的兩側寫著:“香結平安事,燭開富貴花”;上檻是“回宮降吉祥”。


  神龕裏有一張灶王爺的畫像,畫像的兩邊又是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爺的頭頂上有兩行小字:上寫“一家之主”,下寫“東廚司命”的字樣。


  神龕的前麵放著一張長條供桌,桌案上供奉豬頭、鮮魚,還有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


  友乾拿起糖瓜粘往灶王爺嘴的四周塗,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


  傑克遜笑了一下,又趴在紀緒的耳邊問:“灶王爺,還吃草?”


  “那是給他的坐騎準備的草料。”紀緒小聲說,“光看,別問!”


  友乾給酒盅裏斟滿了酒,又拿起三炷香,點燃了,敬奉在神龕前的香爐裏,然後跪在灶爺像前,有才抱著一隻大紅公雞跪在友乾的身後,暮羽跪在了有才的一邊,紀緒和傑克遜也連忙跪下。


  不讓傑克遜過問,可他哪憋得住呀,“那隻雞,是幹嘛的?”


  紀緒說:“坐騎[雞],坐騎,紅雞是紅馬,白雞是白馬。”


  “這雞,能馱得動他嗎?”傑克遜又問。


  紀緒白了他一眼,傑克遜再不敢言語了。


  友乾帶領大家磕完了頭,起身上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了神龕。來到了天井,把畫像放在堆有芝麻秸和鬆樹枝,連同香表和草料,點火焚燒。


  他一邊焚燒一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還別說,院子裏這麽一燒紙兒,煙霧繚繞的,還真有那麽一點兒神秘的色彩。


  友乾又領著大家叩頭行禮,嘴裏依然念念有詞。


  念完後,高喊一聲“領”!然後,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要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友乾帶領大夥把灶糖和糕團等祭灶食品端到餐桌上,連同灶神吃剩下的餃子,一起分享。


  ————————————


  注釋

  [1]小年

  小年,是相對於春節“過大年”來說的。


  雖然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但是真正的過年是從小年開始的。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臘月底,即臘月二十九或臘月三十,也就是除夕。到了除夕,那就是大年了,也就是說小年是大年的序曲或序幕。


  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奉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糖會用來塗抹在灶王的嘴巴上,這樣就相當於封了他的嘴巴,不能去告狀了;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1)起源


  小年來源於古代祭祀灶神的節日,因此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禮記.祭法》中記載:“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


  意思就是,天子為天下百姓祭祀七個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神,即司命之神,中露之神,國門之神、國行之神,泰厲之神,戶神,灶神。天子也為自己祭祀上述七神。由此可見,祭灶在夏朝就已經開始了。


  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2)傳說


  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3)祭灶


  送灶習俗在中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麽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


  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曆,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傳統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4)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麵”。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5)吃灶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隻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6)地方禁忌


  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


  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裏搗窮了。


  台灣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