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槐陰午夢誰驚破
元曲[1]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兩者都采用了北曲的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
其實,散曲和元雜劇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
散曲是詩歌,是元代文學的主體,由宋詞俗化而來,是配合當時京都的流行音樂撰寫的合樂歌詞,它起源於民間的新聲,類似現在的流行音樂,是雅俗共賞的一種新體詩。散曲的體製主要有小令、套數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
元雜劇就是元代戲曲,是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到了元代便發展成戲曲。它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因為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了散曲,以至於,後人把“元曲”單指元雜劇。
【一】《南呂.四塊玉.閑適》關漢卿.散曲
適意行,安心坐,
渴時飲饑時餐醉時歌,
困來時就向莎茵臥。
日月長,天地闊,
閑快活!
舊酒投,新醅潑,
老瓦盆邊笑嗬嗬,
共山僧野叟閑吟和。
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
閑快活!
意馬收,心猿鎖,
跳出紅塵惡風波,
槐陰午夢誰驚破?
離了利名場,鑽入安樂窩,
閑快活!
南畝耕,東山臥,
世態人情經曆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愚的是我,
爭甚麽?
美麗的歌姬表演完了那首“村坊小調”——《探清水河》,又為大家演唱了一首“街市小令”——《四塊玉.閑適》。
這首小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的作品,表達的是一些沉抑下僚的儒生私底下流露出的深沉意識,以及從消極思想中暴露的隱逸閑適和人生感悟,幾達極致。這首曲子,是當時文人墨客在娛樂場所必點的曲目。
男人們,小曲兒聽得高興,小酒兒喝得愉悅。
友乾便站起身來,開始敬酒。他把酒杯先舉到巴圖的眼前說:“巴大人啊,我單獨敬您三杯……”話沒說完,傑克遜就打斷了友乾的敬酒。
傑克遜說:“Mr.甄,今晚你不是說,主要是請我的嘛,為何不先敬我?我坐的才是主賓位呀!”
巴圖站在那裏,異常地尷尬——也不知這杯酒是該喝了呢?還是先放下!
老霍趕緊打圓場,“說你個外國人四六不懂,你還不服氣。人家巴大人做的右邊,你坐的是左邊,怎麽你倒成了主賓?到底你懂不懂中國人的酒桌文化。”
“怎不懂?”傑克遜不服氣地說,“前幾天,Mr.甄還告訴我,坐席千萬別坐錯了,左邊的位置是主賓。”
老霍道:“現在不是大元朝麽,元朝以右為尊。”
“反正,你們說什麽,就是什麽!”傑克遜生著悶氣。
是啊,買了鐲子,給省了那麽多的錢,說好了的,要好好請一請他,這怎麽到了酒桌,卻不把他當“大牌”出了。
清婉一上桌子,就沒有端酒杯,看到傑克遜如此地失落,她便端起了眼前的杯子,和傑克遜輕輕地碰了碰,說道:“我敬你!”
巴圖仰頭喝著友乾敬的酒,兩隻眼睛卻踅摸著傑克遜。他見清婉要和傑克遜喝酒,便道:“你與他喝,也得與我們喝呀!”
本想偷偷地進行,卻被巴圖發現了,清婉便站了起來,笑著說:“好~,待會兒,挨個敬你們。”
老霍道:“三杯?”
“三杯就三杯。”清婉說,“不過,這第一杯,我是要敬傑克遜的。”說著,又替傑克遜端起了杯子。
傑克遜站了起來,接過了酒杯,又笑了。
敬了傑克遜三杯酒後,又分別與巴圖和老霍喝了三杯,清婉便坐了下來,誰再勸她酒,也不喝了。
【二】《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齡.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歌姬舞女也退了場,是該幹點正事的時候了。
友乾說:“傑克遜說,詹事丞張大人的那本《為政忠告》很好,想介紹到他們大不列顛[英國]去……”
巴圖為傑克遜剛才不給自己麵子,很是不滿,就嗤笑道:“你們,看得懂麽!”
傑克遜道:“我翻譯成盎格蘭文,他們怎看不懂?”
巴圖說:“關鍵是,你懂中國文化嘛!”
傑克遜道:“你一個胡人都懂,我們中國人為何看不懂自己的文化!”
“他說他是中國人!”巴圖哈哈大笑,“一個黃頭發,藍眼睛……小妾生的吧!?”
傑克遜懵懵地問旁邊的清婉:“小妾是誰?”
清婉低頭跟他說:“你別管那麽多了!你隻是說說,你為何說自己是中國人……”
傑克遜站了起來,大氣凜然地說道:“我們羅馬帝國,自古就被稱為‘大秦’。大秦是什麽,就是‘Greater China’。也就是說,我們大秦人是秦朝人的後裔,大秦這一大片土地,是我們的祖先秦朝人過去建立起來的。而我是秦人的後裔,也就是中國人;Mr.甄,是漢人的後代,是地道的中國人;而Mr.霍,是宋朝的遺民,也算是中國人……”
老霍插嘴說:“什麽叫‘也算’,我可是純中國人啊!”
傑克遜也不管老霍插話,隻顧自己說:“在坐的,唯獨你是蒙古人,你的祖先是胡人,是外國人。”
“嗬,你說你,一頭黃毛,長得跟駱駝似的,你倒成了中國人,”巴圖被傑克遜都氣笑了,“而我這個黑眼珠,黃皮膚的人,倒成了外國人,這上哪兒講理去!”
傑克遜依舊不依不饒,說道:“你還別不服氣,我們盎格蘭人講話從來都是講究證據,不像你們蒙古人,今天左邊為上,明天右邊為尊,自以為是……”
老霍說:“我說他小心眼吧,你看,還在計較那‘左右’之事!”
“你不是,”巴圖道,“既然你們盎格蘭人說話講究證據,那你拿出我不是中國人的證據來。”
傑克遜說:“唐朝大詩人王昌齡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我也背過,”巴圖問,“這詩怎麽了?”
傑克遜說:“你知,為何不讓你們度陰山嘛!”
“為何?因為我們是外國人?”巴圖笑道,“你這不扯淡麽!”
“誰扯你蛋了,”傑克遜說,“因為你們胡人,自古以來,就欺負我們中國人。”
巴圖問:“我們什麽時候欺負過你?”
“你們看,他們欺負了,還不承認呢,”傑克遜說,“不說遠的‘五胡亂華’,就說成吉思汗吧,他哪個地方沒去過?他哪個地方沒欺負過?東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我們大秦的哪一寸土地他沒有占領過?要是你們也是中國人,能對自己的人下手這麽狠嗎?”
“這,這,這”巴圖被傑克遜懟得沒了話,指著傑克遜的鼻子大罵,“你敢說我們成吉思汗,要不是,要不是看你是,是老甄的朋友,我今天就劈了你!”
“傑克遜啊,”老霍趕緊救場,“你說話是一點場合也不講,就憑這一點兒,你就不像中國人。是,你說的對,我們是經常與胡人打架,但那是我們兄弟間的事兒,你可不要在這裏妄加評論啊!”
傑克遜知道老霍向著他的上級,便問:“妄加評論,你們兄弟?你們是什麽兄弟?”
“什麽兄弟……”老霍急中生智,“我們是,是,沒出‘五服’的兄弟呀!”
傑克遜問清婉:“沒出五服,是什麽意思?”
在這關節上,清婉哪能解釋得清楚,便道:“你剛才不是提及‘五胡亂華’麽,‘五服’就是‘五胡’。”
傑克遜又問:“那他怎麽說‘五服’是兄弟呢?”
“怎不是?”清婉道,“五服[湖]之內皆兄弟嘛!”
大家被清婉的一番胡亂解釋給逗樂了。
見大家笑,傑克遜知道清婉在騙他,便道:“我知道姐姐也向著他們胡人。”
清婉說:“怎是向著胡人呢?巴大人真的也是中國人,而且是沒出‘五服’的中國人,你不見,我們的大汗皇帝穿的也是龍袍麽!”
傑克遜說:“我又沒見過大汗,我哪知道他穿的什麽衣服。”
“我也沒見呀,但巴大人見過,所以我們聽巴大人說呀!”清婉像哄孩子似的哄著傑克遜。
傑克遜問:“穿龍袍就是中國人麽?”
“那當然,穿龍袍就是龍的傳人。”清婉說,“7000年以前,中國先祖就對龍非常的崇拜,自那時起,龍就成了漢文化的象征,華夏族的象征,以及中國的象征。”
“說我不是中國人,”巴圖總算找到了說詞,“首先,看國號。我們的世祖皇帝為何要廢棄‘蒙古’的國號而改為‘大元’,就是因為他遵循了孔老夫子的斷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在《建國號詔》中他曾經昭告天下——製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易經》是什麽,它是我們中國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巴圖不屑地對傑克遜說,“這些,你都知道麽!?”
巴圖雖是蒙古人,但不是紈絝子弟,在至治元年[1321年]的科考中,他中得右榜二甲第六名的進士。所以,他熟知漢文化。
他接著說:“說我不是中國人!你先看我們世祖皇帝的主張。他曾下旨斥責日本,詔雲:‘日本開國以來,世通中國。至於騰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巴圖笑著問傑克遜,“你知道是什麽意思麽?我給你翻譯翻譯,我們大汗的意思就是說——你們小日本,自建國以來,世世代代向中國表示朝貢臣服,怎麽,到我當皇帝了,你卻不派使者來朝賀,是不是不想在大中國的這片地麵上混了?你傑克遜告訴我,是我們的世祖皇帝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呢,還是不認同自己是繼承了三皇五帝、秦漢隋唐等曆代中國帝王的正統呢?”
清婉笑著對傑克遜說:“不是我向著巴大人,胡人自古就是中國人,這也許你不能理解。因為,你們盎格蘭人是以種族和血緣來劃分民族和政權的,而我們漢人是以文化來劃分的……”
————————————
注釋
[1]元曲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1)曆史地位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誌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一方麵,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另一方麵,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曆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裏程碑。
(2)發展曆程
興起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隻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葉兒,體製短小,通常隻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發展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後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麵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suī)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天淨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