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舊時院落鬆槐在
【一】《過銀錠橋舊居-下闕》宋犖.詩
舊時院落鬆槐在,
似境笙簧歲月閑;
白首煉師茶話久,
春風料峭暮鴉還。
友乾和清婉出了“霓裳閣”左拐,進了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今前井胡同],這條胡同與南官房胡同合並,統稱“南官府胡同”。
經過了大小金絲胡同,友乾說:“這條胡同叫小金絲胡同,前麵那條大的叫大金絲胡同,因是‘織染所’的所在,就改成了此名。”
“這些房子,都充公了?”
“它本來就是公家的房子,怎能算是充公。朝廷重新給這些官員安排了新房,這些房子便就給收走了。你家的房子也是如此……”友乾笑了,“噢,你以為你爺爺不願意在這裏住了,自己把房子賣了,然後把錢揣進自己的口袋……你這不財迷麽!”
清婉“吃吃”地笑。
友乾指著一處房子說:“這‘織染所’職掌內承運庫所用色絹,不僅供應內廷,而且供應外廷,所以工部也派有大使,在此定點兒。”
又走了兩刻多鍾,便到了“南官房胡同”。
這條胡同,又寬又長。起初,不能算是胡同,因為街南沒有建房,它隻是沿海的一條觀光道。如此風景秀麗的風水寶地,住的都是些權貴和功臣,還有少數有錢人的素雅民居。現在,店鋪比肩而立,原先臨街的南房也改成了門頭房用,但仍不失店麵的古樸與典雅,客流不息,遊人如織……它,再度煥發了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描述的“萬賈雲集,人文薈萃”的古城風采。
友乾指著一座高門大院說道:“這兒,就是你原先的家。”
清婉近前觀望。
照壁前的那顆迎客鬆依然翠綠,而掩映在灰牆青瓦之間的那顆大槐樹,樹杈上卻隻剩下了枯枝,老屋的肌理依然清晰可見……
清婉喃喃地說:“以前,我老是夢到我家裏有一棵鬆樹,還有一棵槐樹,本以為是夢幻,原來是真有啊!”
友乾問她,“我帶你進去看看?”
清婉搖了搖頭,“看到了這兩棵樹,就算到家了。”隨即,她默然離開了,路上又問,“這麽好的地方,幹嘛要搬呢?!”
友乾說:“這事兒,說來話長。”
【二】《烤肉季》對聯
客旅京華,問道季家何處?
香浮什刹,引來銀錠橋邊。
友乾一邊與清婉散步,一邊跟她說起當年搬家的原因。
當初,赤闌橋的東岸靠海沿的那片地兒,既無人住,也沒人租。
恰巧,從通州來了個姓季的木速蠻[回族]人,見這麽好的地方竟無人問津,便在此擺攤賣起了烤羊肉,並打出了“烤肉季”的布幌。
烤肉本是草原遊牧人的美食,隨著蒙古人入關,也傳入了京師。雖然食用方法變得比蒙古人的吃法講究了許多,但其餘存的野風野氣還在,這時常讓那些已變為都市人的蒙古人勾起某些懷舊的思緒。
聽說這“烤肉季”,烤出來的羊肉有一種“野味”,在吃烤肉時又有一種“野氣”。於是,便吸引了各界食客前來品嚐。漢人來到此地,甚感新奇,在品嚐過後,人人趨之若鶩。很快,烤肉季便成為京城有名的小吃,生意十分火爆。
烤肉季的興隆在於兩個方麵:一是北麵咫尺之遙的鼓樓周邊是商業的繁華之地,八方客商,四處遊客,給烤肉季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和興隆;再一個,是店家的精工細做,用料考究。其所烤羊肉,選自“西口”綿羊,並且隻用鮮嫩的後腿和上腦部位,剔除筋膜,壓去水分,切成薄片,呈半透明狀。烤肉季的調料齊全,均為該店精選之定點所產,顧客可根據口味,自行選配。
季家在此經營烤羊肉多年,有了積蓄後,買下了一座小樓,正式開辦了“烤肉季”烤肉館。京城的才子佳人題詩的題詩,作對的作對。有位大才子的題詩是這樣寫的:
小樓一角波光漾,
每愛臨風倚畫欄;
酒肴牡羔無限味,
爐紅榾鬆不知寒。
樹移疏影堪幽賞,
月滿清宵帶醉看;
車水馬龍還大嚼,
馮驩長鋏莫庸彈。
有一位來此品味“烤肉季”的紈絝子弟,在酒足飯飽後對身邊的一位青樓女子說:“這裏的烤羊肉,生意如此之好,你們為何不來此營生?”
那女子問:“也來烤肉?”
“你別搶人家的生意呀!你來賣肉!”
“賣肉?”
“你這樣一來,不就解決了我的‘上下問題’,也省去了我的一番奔波……”
那女子馬上意會,上去就是一頓打罵。
但是,打歸打,罵歸罵……那女子心裏一合計,這裏的地皮房租都便宜,商旅又多,說不定還真是個做“風月”的好場所,就讓那“紈絝”出資,在此開了第一家青樓[高檔會所]。
生意果然不錯,名聲一出,什麽勾欄[大戲院]、瓦舍[娛樂場]呀,什麽妓院[夜總會]、教坊[歌舞廳]啦……可以說是紛至遝來,紛紛入駐積水潭,顧客更是應接不暇……
很快,赤闌橋直衝的這條不足卅丈的小胡同,立刻變成了一條聞名遐邇的風情街。
【三】《沿銀錠河堤作》吳岩.詩
短垣高柳接城隅,
遮掩樓台入畫圖;
大好西山街落日,
碧峰如障水亭孤。
清婉和友乾又走回了“赤闌橋”。
友乾說:“本來官坊這片地兒,是寓意著紫氣東來。現在可好,早晨一起來,小東北風這麽一刮,那鬆煙的香味與羊肉的腥味混在一起,現在,又加了些‘脂粉之氣’……眾多的晦氣啊,四處飄散。此事被官員上疏給皇上,皇上怕影響經濟,於是,就讓這片地兒的官員搬了家……”
友乾隻管低頭述說,隻聽傑克遜大喊,“Mr.甄,我在這裏!”
抬頭一看,見傑克遜正站在烤肉季的門口朝他倆揮手呢,“嗬,這小子,聽說要吃飯,來得比狗兒還早,跑得比兔子還快。”友乾走到他的身邊,說道,“你來這麽早幹嘛……”
“還早?”傑克遜見友乾背了一個大包裹,便問,“你們,這是幹什麽去了?”
“給孩子們置辦過年的新衣。”
“有我的嗎?”
“你得找你爹去要!”友乾又笑了笑說,“要不然,你喊我兩聲,我給你也去置上兩套‘質孫服’[1]?”
“先吃飯,吃了飯,再說衣服的事。”說罷,傑克遜就拉著友乾往屋子裏走。
“先別忙,我們今天不吃烤肉了吧!”
“為什麽?”
“你姐姐說,你幫了這麽大的一個忙,怎麽著,也得找一個像樣的大飯店請你。”
“這飯店就不小了。”
“關鍵你們盎格蘭人不大稀罕羊肉,你們喜歡牛肉……所以,我在京城最豪華的大酒店‘慶雲樓’訂了一桌……”
“是麽?”傑克遜更加高興,“那,快走吧!我真的有些餓了。”
“你先別走!”友乾說,“我先把衣服送車上去,順便喊兒子一起過來,你在這兒等著‘通遠鋪’的老霍,他來了後,你倆直接去‘慶雲樓’的‘雲荷亭’就行……”隨後,友乾又趴在傑克遜的耳邊耳語,“待會兒,在酒桌上,不要提及鐲子的事。”
“哦,我明白,讓我撒謊。”
“不是撒謊,是不能提!”
“那我提什麽?”
“提酒”友乾拍了拍傑克遜的肩膀,“中國人的規矩,酒桌上,隻談酒!”
“好,好,隻談酒。”傑克遜應答著。
囑咐好了傑克遜,友乾又把清婉送到了“慶雲樓”,自己背著大包袱趕車去了。
清婉在他背後喊,“你把包袱放這兒多好?”
“這裏不讓停車……”
————————————
注釋
[1]元朝服飾的特點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
蒙古人和漢人衣冠是一個體係,僅僅是發型不同。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麵,頭上戴笠子帽。由於受蒙古人的影響,漢族男子也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征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起初,由於成吉思汗常年征戰,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製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製,製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製,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製。在大型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質孫服”。
“質孫服”是一種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也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和下馬。
“質孫服”也是一種官服,由皇帝所賜,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裏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繡以銀絲,頗為工巧。
此外,蒙古人還有一種很有特色的服裝,元朝人們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後,這種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點就是袖子在袖根處開了兩個口。草原氣候早晚溫差大,氣溫高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從口子裏伸出來,把袖子扣到後背的紐扣上。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有兩個婢女在後麵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
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元朝政府的規定都是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這些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元代最主要的服飾就是“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製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
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仿佛進入服飾的低潮期,給後世沒有留下什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