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我言秋日勝春朝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七月十四,是漢人祭祖的一個重大節日。
元朝時期,朝廷對文人官員還是很溫柔的,它“刑不上大夫”,從來不殺文人,而且對官員的休假製度也比較寬鬆。每到中元節等大的節令,朝廷都會放假[1]五至七天,以便漢人官員能夠回家祭祖或探親。
紀緒本想借著節日空暇,帶著兩個學生出去遊玩,並創造機會讓清婉和修染見上一麵。可是,說盡了千般好話,清婉就是不和修染會麵,而且還下定決心要與修染分手。無奈,紀緒隻有去一趟趙宅,把這個不好的消息告訴修染。但是,中元之時,家家祭祖,一個外人怎好去別人家裏串門?
吃過午飯,過了未時,坐立不安的紀緒才牽出了白馬,一個人溜達在路上。
【一】《秋詞》劉禹錫.詩
紀緒邊走邊尋思,該如何向修染開口呢?
有道是,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但趙修染等待了整整一個夏天,卻一無所獲。秋風瑟瑟,葉兒飄零,那惱人的秋風啊,讓人感覺到世間的淒涼。
秋天,為何如此地寂寞?
它淹沒了萬物生靈的聲音,也沒有了其他季節的喧囂。靜靜的,讓一切陷入了“死”的境地。
紀緒走得很慢,為了給自己打氣,他高歌了一曲《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語音剛落,就聽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嘚嘚”地響起,不多時便超過了自己。
這是一輛豪華的官車,走了不幾步,隻見那官車停了下來,車簾被撩起,伸出一個老者的腦袋喊自己的名字。
紀緒抬頭張望,卻是自己的老恩師,二品的中奉大夫、侍講學士揭傒斯。紀緒趕緊下馬,疾步來到車旁,躬身施禮問好。
揭傒斯一捋胡須,笑問:“你這是去哪兒?”
紀緒站直了身子應道:“去朋友家,老師去往何處?”
揭傒斯說:“到我外甥家裏去。”
紀緒心裏知道揭傒斯是趙修染的舅舅,便道:“既然老師探望親家,學生不便打擾,恭送老師先行。”
揭傒斯卻沒有走,又問:“這郊外村舍的,不知紀生的朋友可是哪位?”
紀緒答道:“國子學[2]的生員趙修染。”
“他呀~”
“老師您也識得?”
“哈哈,此生正是老朽的外甥。”揭傒斯大笑,“既然是同路人,紀生何不到老朽的車上來,我們邊走邊聊?”
紀緒哪敢上老師的官車,便道:“學生一路跟隨便是。”
揭傒斯說:“你總不能讓老朽一路老掀著車簾,歪著個頭跟你談話吧!那豈不要累壞老朽?”
紀緒笑了笑,說道:“學生遵命。”便把自己的馬韁拴在了車尾,隨即跳上了官車。
見紀緒坐好後,揭傒斯好奇地問:“你與修染是如何認識的?”
紀緒說道:“去年甲子正科,我與修染兄在貢院一見如故。”
“是嘛,修染自幼怪僻,能交上你這樣的朋友可是怪事。”
紀緒逗他道:“學生很怪嗎?”
揭傒斯說:“不是紀生怪,是我那外甥。他自幼便失去了母親,脾氣就變得孤僻,冷漠,不愛和別人說話,更不願跟人做心與心的溝通。去年科場失利後,性格愈加變得寡歡。紀生的性格開朗,如能打開修染的心結,不失為老朽去了一塊心事。”
紀緒應答:“學生一定盡力而為。”
【二】《落》劉思苒.詞 楊望.曲 周以晴.歌
一路上的交談很是爽快,路程也似乎縮短了許多,很快,馬車便到了趙宅。
揭傒斯本想帶紀緒一同進去,紀緒卻說:“今天是中元節,學生不便進府,請老師讓人通知修染兄出來即可,我陪他出去賞荷散心去。”
揭傒斯點頭讚許,微笑著走進了趙宅的大門。
不一會兒,修染便出來了。紀緒把修染拉到了一旁,把清婉的情況跟修染說了一遍。
修染一聽,立刻癱坐在路邊的一塊大石上……
[歌曲]“愴,烙印灼膚般滾燙;忘,萬劍穿心愛埋葬。我的回憶在追,你的記憶在退,我的眼神是悲,你的溫柔是罪。
花開了,葉落了,夢已經碎了;花開了,葉落了,念已經亂了;花開了,葉落了,戀已經變了;緣也斷了,恨也散了,我們想忘了。”
見修染如此地悲傷和失落,紀緒趕緊上去勸說:“修染兄備上馬,我們找一清靜的地方,再議對策。”
修染讓仆人牽來了馬匹,可他並不上馬,隻是牽著走。紀緒也隻好下馬,陪他一起走……
[歌曲]“想,也辨不了你的慌;傷,眼淚和在一起淌。我的尊嚴在墜,你的諾言在碎,我的防線是潰,你的絕情是對。
花開了,葉落了,愛已經荒了;花開了,葉落了,淚已經枯了;花開了,葉落了,你已經走了;緣也斷了,恨也散了,我們相忘了。
花開了,葉落了,愛已經荒了;花開了,葉落了,淚已經枯了;花開了,葉落了,你已經走了;緣也斷了,恨也散了,我們相忘了。
還記得那年,我們初見,愛初現?”
一路上,趙修染一直是默默無語。
紀緒沒話找話地轉移他的思緒,說道:“今兒是中元節,揭大人不在家祭祖,來你家作甚?”
“舅舅老家是江西的,回家祭祖哪來得及。何況,妹妹家又出了事……”
“令妹?就是妹夫和我們一起會試的孫理兄?”
“是啊,過兩個月,孫理就要去雲南任職了。”
“是嘛!”紀緒深感驚奇,“漢人進士,晉升上任的如此之快,可不是易事。如此的大好事,修染兄為何說是令妹家出了事呢?”
“你說,妹夫去往遙遠的雲南,把舍妹一個人留在家裏,豈不孤單!”
“讓令妹跟隨一同前往,不就是了。”
“妹夫的官階太低,隻是四川省直轄縣的一個七品小縣尹,這個‘芝麻小官’是不準帶家眷的。”
“男人嘛,想幹一番事業,沒有家人的拖累,也不見得是什麽壞事。”
“對於他人,也許是好事,可以輕裝上陣嘛!但對於孫家,可就是沒事找事了。”
“此話怎講?”
“孫理的父親早逝,他的祖父孫知之早早地給孫理娶妻,就是為了生子,來延續孫家的血脈,可舍妹至今未給孫家生下一兒半女。”
“有道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事,如何能急得?”
“關鍵是,我妹妹結婚都十月有餘了,可她的肚子紋絲未動。”
“嗬,孕育生命,談何容易?!”
“關鍵是,孫知之風燭殘年,又盼孫心切,而妹夫去往雲南,三年五載回不了家。所以,孫老夫子決定,在孫理就任之前抓緊娶兩房妾室,以便三馬齊驅,能快一點孕育。”
紀緒笑道:“這都是什麽主意呀?”
“舍妹想,萬一哪個妾室生了孩子,豈不要冷落了她,便找來舅舅,商量個圓滿的對策。”
“當下,三妻四妾的也是常事。”
“繼母想讓舅舅出麵商議右丞相,能否讓舍妹一同跟著去南方。”
“老夫子為何自己不去說?”
“孫知之不是不夠級別嘛!”
正說著,一聲聲“紀緒、紀緒”打斷了他倆的談話,“這是誰呀,沒大沒小的,直呼其名……”紀緒朝著聲音望去,隻見一個蒙古打扮的少年快步從報恩洪濟寺[今北京廣濟寺]的台階上奔了下來。
紀緒驚奇地喊:“完盛。”
“是,是我,是我。”完盛高興地應答。
紀緒和修染停住了腳步,等完盛完全走到了他倆跟前,便給他和修染介紹認識。
這完盛雖是蒙古人,卻是紀緒的四川老鄉。完盛在考取成都路的秀才時,讓四川神童紀緒給他輔導過功課,於是兩人便相識了。
紀緒問:“完少爺何時來京的?”
完盛道:“我前天剛到。”
紀緒說:“完少爺也知道‘京師寺廟甲天下’?這一進京就先來寺廟拜佛。”
完盛道:“我哪是拜佛,我聽說報恩寺的簽很靈驗,我去抽了一簽。”
紀緒笑了笑說:“你們蒙古人不是不信抽簽算卦這一套嘛!”
完盛道:“哎-,抽簽卜卦,占卜婚姻,我還是相信的。”
紀緒又問:“記得完少爺也就長我三歲,正值青春的大好年華,何不放縱瀟灑一把,為何非得讓那姻緣鎖住自己的手腳?”
完盛沒有直接回答紀緒的問話,卻問:“你與趙公子,這是要去哪兒?”
“哦,”紀緒說,“今晚月圓,我倆要去西湖賞月,來他一個荷塘月色。”
完盛問:“光賞月,不喝酒?”
修染說:“少了酒,怎能稱作‘賞月’。”
完盛道:“趙公子可否帶上小弟?”
修染說:“行啊!”
完盛高興道:“你倆稍等,我去牽馬。”
經過“暢春院”,修染又叫上了名妓諸愛芳,以便給他們陪酒奏琴。
————————————
注釋
[1]放假
中國古代沒有星期和周末的概念,那麽官員們是怎麽過休息日的呢?
星期這種生活節律,完全是隨著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後才有的東西。星期製起源於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傳到埃及,再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傳到歐洲各國。明末清初,基督教傳入中國,星期隨之傳入中國。
最初傳入時,並不是以星期一、二……星期日表示的,而是按“七曜”來命名——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如今我們的生活都是按照一個星期為周期來循環的,每周六、周日休息,這個周一上什麽課,下個周一還上什麽課。
(1)先秦時代
在春秋戰國以前,我國的國家管理主要靠禮樂製,用的是分封製。土地、材產、奴隸都屬諸侯國所有,奴隸是不存在明確休息日的,而諸侯有充足的自主權,隨時可以休息。所以,春秋戰國以前的“休息製”是當權者自由決定官吏的告假,這種休假稱作“告歸”。
(2)漢代時期
據史書記載,在漢代時,朝廷就在典章製度中明確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
這個“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史記.鄭當時列傳》裏提到的鄭當時,在漢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他“每五日洗沐”。可見,當時每五天休息一次。
唐代人所編的《初學記》裏也說:“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這個鄭當時就是在休息日裏“常置驛馬長安諸郊,存諸故人,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其明旦。”好不快活!漢朝到三國的戰亂時期,休假製度估計也是名存實亡了。
(3)隋唐時期
到了唐代,這個延續了數百年的休假製度出現了變化,從原來的五天一休變成了十天一休。
據史書記載: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朝廷事務繁忙,朝廷就把“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其實就是上旬、中旬、下旬各休一天。怪不得,李白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多瀟灑!
而且,在唐代,請假都很難,三品以上官員想請假還得向皇帝請假,請假回來還得到辦公室報到銷假,否則按曠工處理,扣一個月工資,嚴重的直接被朝廷趕回老家種地賣紅薯去了。
雖然,隋唐的官員“休沐日”變少了,但晚上可以回家,其實比著漢代還是要舒服一些。
(4)宋元時代
大家都知道,宋元朝的時候朝廷對待文人很是溫柔,它“刑不上大夫”,從來不殺文人,所以休假製度比較寬鬆。據《文昌雜錄》,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這樣,假期就很寬裕,文人也有時間去遊山玩水,拋下政務寫出更好的詩詞。
當然,在當時還有很多請假的政策。
比如,如果父母在外地,朝廷規定可以每三年回家看父母;父母去世要丁憂三年。
(5)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像宋朝一樣的休假福利嚴重縮水,“旬休”製逐漸削減甚至取消,全年隻保留三個假期,就是過年、冬至和皇帝的生日。
具體就是:1.每月3天假;元旦、元宵、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總共放假十八天,每年可以休息五十多天。
明清時期有個比較特殊的規定:父母喪假要守孝三年,無論你做了多大的官,尤其明朝。父母喪假在當時確實是強製假,張居正因為父親去世,就去丁憂,但是隻守了三個月就急急忙忙回去,因為離開時間長了就像職場也許就會沒他的立足之地了。
[2]國子學
國子學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
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始設,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亦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分別稱國子監。明清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設學部,國子監遂廢。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與太學,名稱雖異,曆代製度亦有變化,但俱為最高學府。惟當兩者並設時,國子學之教育對象乃屬於更高級統治者之子弟。
國子學一般設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從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經教授;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國子學一般是招收國公、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學生進行培養。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即國子學。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規模宏大,延袤十裏,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