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77章 荷花宮樣美人妝

第77章 荷花宮樣美人妝

  或許是心中有愧,也許是別的原因。自從那天回家後,清婉便時時躲著自家的婆婆,而且也變得勤快了許多,尤其喜歡跟著丫鬟采婗去池塘洗衣裳。


  【一】《荷花》蘇泂.詩


  村口的池塘很大,連著岸上的幾百畝上好的稻田原是清婉祖上的私產,出嫁時,被當做嫁妝陪嫁到甄家。


  池塘的西岸,有一片青青綠綠的荷田,大約有七、八畝的樣子。它原先可不是青綠的,而是亮亮的,那是甄家接手後,在水淺的地方種上了一片蓮藕。每至春末,亮亮的水麵零零星星地鑽出幾個嫩綠的葉卷兒,太陽出來了,它們便悄悄攤開來,攤開的葉子,開始有巴掌那麽大,漸漸地大似蒲扇,並且自由地舒展開去,眨眼便鋪滿一片,掩住了清亮的水。


  因為采婗有兩大鍋饅頭[1]要蒸,今天清婉就自己去了這個池塘。


  洗衣,一般選擇中午的時間去洗,因為這時的太陽最是毒辣,你可以一邊洗滌一邊讓日頭曬著洗好的衣裳。等衣裳洗滌完結,起先洗的也就曬幹了,剩下最後的幾件小衣就算不晾曬,放在提籃上邊提著回家也輕便得很多。


  清婉一手打傘,一手提著柳條籃子來到了池塘的南岸,找到了那塊斜躺在水裏的石板,移動它到合適的位置,穩妥後,就從籃子裏一件一件地拿出衣裳,慢慢浸泡到水裏,然後直起身來,捋了捋頭發,卷起袖子,透過柳枝兒朝荷田那邊望去,見花苞個個伸出了水麵,笑便從嘴角掛上了眉梢。隻不過,那笑是淡淡的、幽幽的。


  她蹲下身子,撈起浸濕的衣裳,一件件放到石板頭,又一件件打上肥皂,然後把棒槌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啪、啪地響,很有節奏,也很好聽,聲音傳得很遠。


  石板晃動著,塘裏的水也晃動著,晃動著漣漪,晃動著浮萍。漣漪互相衝撞,浮萍互相擁擠,湧起一塘的熱鬧,打破了晌午的悶寂。


  這次回到家後,修染捎了幾次口信約她出去見麵,都讓她給回絕了。清婉一邊槌著衣裳一邊琢磨:“有什麽好見麵的?無非是問她何時跟他走。私奔,說起來簡單,若真付諸行動,可心慌得很!遠走他鄉,去哪?去流浪?還是去他鄉乞討?”正想著自己的心事,就聽背後有人抒情地朗誦道:


  “荷花宮樣美人妝,


  荷葉臨風翠作裳。


  昨夜夜涼涼似水,

  羨渠宛在水中央。”


  回頭一望,卻是紀緒帶著弟弟暮羽朝這邊走來,身後還跟著那條已經長大的黃狗。


  清婉白了紀緒一眼,問道:“你們三個,來此作甚?”


  三個,哪有三個?當看到到處撒歡的大黃狗時,才反應過來,笑了笑道:“姐姐呀,你可真是罵人不吐髒字啊!”


  暮羽卻搶著回答:“大姐,我們不‘作神’,我們釣魚。”


  看到暮羽手中的小水桶,清婉又問:“這麽小的一個水桶,能裝多少魚?是啊,你們本就沒打算釣著魚!”


  暮羽說:“不是,這桶不是裝魚的,放蚯蚓,魚餌。”


  “紀大才子拿的是魚竿嗎?遠遠看著還以為是拐杖。”清婉笑道,“你說萬一勾得大魚可如何帶回家呀!”


  紀緒用腳踢了踢柳條籃子說:“這不,有現成的麽。”


  清婉把眼一瞪道:“這籃子,是盛衣裳用的,哪能給你們拿去裝魚給埋汰?”看到暮羽從小桶裏又拿出了一個水杯,杯口還用紙糊著,又問,“你的杯子裏盛的是什麽呀?”


  暮羽道:“油。”


  “油?”清婉笑道,“你們沒打算帶回家呀!油鹽都準備好了,想抹上油在此烤食?正好,我中午就沒吃飯,今天可真來著了……”


  “不是,大姐。”暮羽趕忙解釋,“這是丁香油,是混合蚯蚓用的,大魚聞著味,就會很快咬鉤的。”


  “那就別在這練嘴皮子了,趕快去一顯身手吧!”清婉看著紀緒杵著根魚竿,沒有想釣魚的樣子,又催促道,“你們別在這兒釣呀,我這兒洗著衣裳,弄得水嘩啦嘩啦的響,就算魚聞著你的丁花香,也不敢前來呀!”


  暮羽問:“那我們去哪兒?”


  “去那邊,”清婉一指荷田那邊道,“那裏有荷花,你倆可以一邊欣賞荷花一邊釣魚,多美呀!”


  暮羽提起小桶就想往荷田那邊走。


  紀緒說:“青雲啊,那邊荷葉連連的,如何下鉤?”


  清婉道:“你死心眼呀,你不會往沒有荷葉的地方下鉤……”


  【二】《釣魚》李群玉.詩


  紀緒皺了皺眉,提起魚竿領著暮羽去往荷田,大黃狗寸步不離地跟在他倆身後。


  來到荷田邊上,紀緒拌好了魚餌,給魚鉤掛上,非常瀟灑地將魚鉤一把給甩了出去。魚竿的舞動,驚飛了棲息在沙灘上的小水鴨。


  紀緒感慨地吟誦了一首詩:


  “七尺青竿一丈絲,


  菰蒲葉裏逐風吹。


  幾回舉手拋芳餌,

  驚起沙灘水鴨兒。”


  見小鴨根本飛不高,大黃狗便去追趕;見大黃跑得歡,暮羽也跟著跑去。紀緒大喝一聲“回來”,狗和暮羽急忙調頭又往回跑。


  來到先生的身邊,紀緒教育暮羽道:“我們是來釣魚的,你去追鴨子幹嘛?”


  暮羽站在那裏,雖不敢回腔,但眼睛卻左右地瞟,腳也在沙地上來回地搓。紀緒知道暮羽心裏並不服氣——因為出來時,跟家裏說好是帶暮羽出來放鬆的。出來挨訓,誰還出來?


  於是,紀緒便放低了聲調說道:“人啊,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如果像你這般,東看看西望望,如此容易地受到外界幹擾,將來何事能成功?認真做事隻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紀緒找了塊大石頭搬了過來,讓暮羽坐在上麵,又囑咐道:“耐心地看著魚漂,魚漂有一點動時,別急,先不要理它,等一會兒,魚漂打動以下時,就提魚竿……”


  紀緒也坐了下來,他看著暮羽頭戴著頂碩大的草帽,老老實實地坐在石頭上,彎著個小腰,像個小老頭,便禁不住笑了……可他隨即又止住了笑,因為還有一件更麻煩的事在煩擾著他——修染幾次讓紀緒約清婉出去,清婉都斷然拒絕了。他不由得心裏琢磨起來:原來不是談的好好的麽,這中間到底出現了什麽情況?

  風起,柳枝兒晃悠,塘也晃悠。


  枝梢兒吻著浮萍,浮萍親著枝梢兒。風中荷田蕩漾起來,湧起一池塘的肥綠,托起紅紅白白的朵兒苞兒。花苞是花的童年,矛一般在那寬大的綠葉上悠悠晃晃,似乎擔心腳下的泥土不深根基不牢。而花兒卻在笑,笑開了紅臉、白臉,笑童年的幼稚,腳下的泥土是深厚的根基,穩穩的呢!

  【三】《大風吹》劉濤詞曲 王赫野.歌


  “嗨,什麽火山也得過呀,誰讓我如此地多事!”紀緒拿過了空水杯,起身去舀了一杯水,就這樣放在手裏涮著,哼著小調,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邁步向清婉的方向走去。


  [歌曲]“取一杯天上的水,照著明月人世間晃呀晃,愛恨不過是一瞬間,紅塵裏飄搖。取一杯天上的水,照了明月人世間望呀望,愛恨重複過千百遍,紅塵裏飄搖。


  就讓這大風吹,大風吹,一直吹,吹走你心裏,那段痛,那段悲,讓暴雨衝洗,風中唏噓,當初的你,仿佛是天注定。就讓這大風吹,大風吹,一直吹,漆黑中洗去眼眸裏那淚水,就讓那往事消失風裏,當初的你,曾記得我的那個誰。”


  看著紀緒拿著個破水杯涮著自己,又聽他唱的破歌詞,清婉的眼裏布滿了淚珠。她回憶起很多的東西,她懷念當初……


  她歎息道:人生若是有選擇的機會,應該沒人會選擇同樣的答案;人生若是可以看到結果,又有誰不會逆天而行呢?

  [歌曲]“取一杯天上的水,照了明月人世間望呀望,愛恨重複過千百遍,紅塵裏飄搖。


  就讓這大風吹,大風吹,一直吹,吹走我心裏,那段痛,那段悲,讓暴雨衝洗,風中唏噓,當初的你,仿佛是天注定。就讓這大風吹,大風吹,一直吹,漆黑中洗去眼眸裏那淚水,就讓那往事消失風裏,當初的你,曾記得我的那個誰。”


  ————————————


  注釋

  [1]饅頭

  別稱“饃”、“饃饃”,又稱為“卷糕”、“大饃”、“蒸饃”、“麵頭”、“窩頭”、“炊餅”等。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傳說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把麵粉加酵母(老麵)、水、或食用堿等混合均勻,通過揉製、醒發後蒸熟而成的食品。


  饅頭是中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頗受歡迎,南方一般用來當早點。最初,“饅頭”是帶餡的,而“白麵饅頭”或者“實心饅頭”是不帶餡的。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話當中發生了變化——在北方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


  (1)名稱的由來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六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


  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裏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


  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裏麵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現在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


  宋朝人著《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羣臣包子,卽饅頭別名。今俗屑麫發酵,或有餡,或無餡,烝食者謂之饅頭。”


  至此,饅頭的“饅”字一直沿用至今!

  (2)其他稱謂


  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麵兜子”、“湯包”的。現時不管什麽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製的饅頭相去甚遠。


  唐.趙璘《因話錄》中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麵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