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7章 日暮躡履出淑房

第17章 日暮躡履出淑房

  一《自京赴奉先詠懷-其三》杜甫.詩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柳鄖見倒剌沙語存譏諷,有意奚落,便憤然作色地說:“左丞不願會銜盡可自便,何必捏造事實,紛亂視聽呢?”


  倒剌沙冷笑道:“我好意通知諸位大人,聖駕已於午夜之時召集禦林軍隊和扈蹕的文武,同正宮皇後、兩位貴妃一起啟行。因為要趕赴上都另有特別要務,所以匆匆登程,未曾宣示行期,滿朝臣僚都不知道。我因蒙皇上特降密諭,留守京師,才有這個消息。但我也是在禦駕臨行之時,才知道此事,並非早得消息有意隱瞞,不讓諸位大人得知。”


  眾人見倒剌沙正言厲色,侃侃而談,不像是胡說,便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呆呆地站著,都沒了主意。


  此時,柳鄖也知道倒剌沙並非戲言,隻有陪著笑說:“下官秉性粗率,剛才語言之間多有得罪,左丞萬勿介意。隻是皇上前日雖欲巡幸上都,聖意還在猶豫之間,為何昨夜忽然啟蹕,並且還要攜了正宮皇後和兩位貴妃一同前往。左丞既奉諭旨留守京師,諒必深悉其中的原因,不妨說與我們聽聽,免得大家狐疑不定哩。”


  倒剌沙道:“柳平章不要疑心,老夫早就聲明在前,皇上臨行之際我才得知消息。至於聖駕何以忽然於夜間突赴上都,並攜帶皇後、貴妃同行的原故,實在是一無所知,絕非有意謹守秘密,知而不言。況且留守京師的人,也不止隻我一人,還有旭邁住、燕帖木兒和你柳平章三人,你們也是有旨意留守京師的。不過,這道旨意是皇上命內監密交於我的,命我今日在都堂宣示。剛才因柳平章到來,諸位大人忙著要看奏稿,我也沒來得及宣布,既然,現在已經空閑,我就宣讀上諭。”說著,請過泰定皇帝的手諭,一字一句地宣讀了一遍。


  此召果然是命倒剌沙、旭邁住、燕帖木兒、柳鄖等留守京師。並有一行附注:“皇太子與正官皇後及兩貴妃皆隨朕同赴上都,在京諸臣應小心謹慎,恪守爾職,俟朕回京之時自有升賞。”


  柳鄖和滿朝大臣聽了這道突如其來的聖旨,麵麵相視。


  看著倒剌沙那得意的樣子,柳鄖心想:這個螞蟻般的小人,隻為謀求舒適的小窩,整天鑽營。我為什麽要羨慕百丈長鯨,常想在大海裏縱橫馳騁呢?


  他又看看了默默無言呆立著的眾臣,又想:如今的朝廷上,有的是棟梁之材,要建造大廈,難道還缺少我這塊料?可是連葵藿的葉子都朝著太陽,我這忠誠的天性,又怎能輕易改掉!


  隨即柳鄖發言道:“聖駕雖赴上都,我們的奏章仍應會銜入奏,能邀聖恩俯允逐條施行,乃是國家之福,社稷之幸。即使聖上不允施行,或且有什麽譴責罪戾,也是盡我們臣子之心。我打算就此追蹤聖駕,趕往上都,親自遞呈。好在留守京師的責任還有倒剌沙等三位大人在此,可以無甚憂慮。”


  諸大臣聞得此言,尚未回答,宋文瓚早已從旁說道:“柳平章所寫之疏,甚為小人所忌,唯恐遞將上去,定被內臣等從中阻隔。倘若親赴上都麵陳此疏,那是最妙的了!晚生不才,願隨柳平章一同前去。”


  柳鄖道:“得你同行,那是好及了!奏稿雖具,尚未繕寫,謄清一事要費你的心了。”


  宋文瓚道:“謄寫奏章,晚生理當效勞,隻是此奏既由諸位大人會銜,須得在此寫好由諸位大人簽了名,攜帶前去,便可立即進呈。倘若到了上都再行謄寫,還要送回此處簽名,那就未免太費周折了。”


  柳鄖連連點頭道:“此言甚是!便請大人速即謄清,到了明日請諸位大人簽名,由鄙人攜往上都,麵奏聖上是了。”


  商議既定,百官各自散歸,宋文瓚也回到寓內,連夜將奏章寫好,並將會議各官的職銜一齊寫上。等到了次日,請眾人署了名,便同柳鄖馳赴上都。


  二《贈內》徐悱.詩


  柳鄖回到家,整理行李準備去上都[1]。


  柳白氏一邊為他整理行囊,一邊問:“天寒地凍的,你也一大把年紀了,何不派個年輕人去?”


  柳鄖說:“員外郎,宋子章[2]與我同去。”


  “他一人去不行嗎?”


  “事關重大,他一個年輕人如何說服得了皇上。”


  柳白氏又問:“您要去多久?”


  “這可說不準。”


  “也不知皇上多久才會同意我的奏章;即便是同意了,我還得組織實施呢……我想一時半歇回不來……”


  “那,清婉正月十二出嫁,您是趕不回囉?”


  “肯定回不來!哎~,她才多大,就忙著出嫁?”


  “今年十六了,也好出嫁了。”


  “是嫁給揭大人家的揭廣陽嗎?”


  “不是,是她三姑母家的小子甄有才。”


  “甄有才?那小子…不是……還是個孩子嗎?”


  “是呀,和好好同歲,今年滿六歲。”


  “我那個小姐夫是不是糊塗了吧,幹嘛嫁給個孩子?”


  “孩子怎麽了,正好娶個大媳婦回家,給他照料孩子。”


  “你那‘鳳凰眼’的姐夫不是一直講究門當戶對嘛,清婉有那麽多的官宦表兄弟,這次怎會讓女兒嫁個窮光蛋。”


  “嫁過去,就不窮了。姐夫拿出了自己一般的家產做陪嫁。”


  柳鄖驚奇地抬頭看著妻子。


  柳白氏笑道:“你看我幹嘛!怎麽,你不相信我那吝嗇的姐夫?”


  柳鄖說:“不是不相信。關鍵是,她大姑不是很喜歡清婉嘛,一直想娶清婉回家做兒媳。”


  “清婉不是讓也先鐵木兒那個畜生糟蹋了,清婉的大姑嫌棄,再也不提此事了。”


  “不是還有她二姑家的修染嗎?好好跟我說,他倆一直互相喜歡。好好還讓我做媒成全他倆的好事呢!我這一直忙,也沒倒出空閑來顧及此事。”


  “像清婉這種事情,當初讓我姐夫搞得是滿城風雨,但凡講究點的家庭,哪個肯娶?”


  “這有什麽,清婉不是被迫的嘛,再說,既是不是處子,又如何?”


  柳白氏盯著柳鄖看了半天,最後笑道:“你好像滿不在乎的,我忘了給你娶回家,給你做小。”


  “哎~你胡說什麽,那可是我的親外甥,你豈不亂了綱常。”


  “清婉這個外甥是外戚,不算亂綱常。我想,我年紀大了,總不能讓你斷了後吧!”


  “不是說清婉嘛,怎麽說到我身上來了……既然修染那麽喜歡清婉,幹嘛不去爭取?難道修染也在意清婉的清白?”


  “這我就不清楚了,反正在無人可嫁的情況下,姐夫才把清婉嫁給六歲孩童——甄有才。”


  “你姐夫幹嘛這麽著急,清婉也不過十六歲,正當花季;再說了,過段時間,人們把這段醜事淡忘了,再嫁人,豈不更好!?”


  “等不了了!”


  柳鄖盯著妻子,不解地問:“為何?”


  柳白氏用手比劃了一下,說道:“肚子,大了。”


  “噢~” 柳鄖若有所思,隨即,“噗嗤”一聲又笑了起來。


  柳白氏詫異地問:“你笑嘛,肚子大了,又那麽好笑嗎?”


  柳鄖止住了笑,說:“我是笑,六歲的孩童怎能使女人懷孕?你姐夫這不是掩耳盜鈴嗎?等這孩子一出生,是算她小丈夫有才的呢?還是算他公爹友乾的。”


  “當然得算那個混蛋也先鐵木兒的了。”


  “那,你姐夫這不是多此一舉嘛!”


  “怎是多此一舉?是兩全其美。這樣一來,姐夫嫁出了女兒;甄友乾一家可就真有錢了……”


  “你姐夫不是太醫嘛,弄一副打胎藥,豈是難事?幹嘛非得幹這‘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兒?”


  “你可知,給女人打胎簡單,要是再想懷孩子,可就難了。”


  “這打胎藥對女人害處這麽大嗎?”


  “可不是呢!要不,那些從良的妓女,有幾人能生育的?”


  “嗨!”柳鄖歎息道,“隻是苦了清婉和那一半的家業——一個孩童,本就需要照料,又怎會去痛愛自己的妻子;甄友乾是個浪子,把這麽多的家產給他,幾天就讓他糟蹋沒了。”


  “姐夫不給他銀子,而是把自己的一份產業給他,讓她三姑父經營……”


  這時,柳好好進了房間。


  她進門問道:“爹爹說什麽事兒了,都得娘親又是哭來,又是笑?”


  柳鄖說道:“哦,爹爹要出遠門,你母親舍不得我,便傷心流淚了。”


  “爹爹要去哪兒?”


  “去上都。”


  “去幾天呀?”


  “要去好多天。好好呀,你的母親身體不好,你在家裏,可要細心照料母親才是。”


  “放心吧,爹爹,我會照顧好我娘親的。”柳好好拉起柳鄖的雙手說,“不過,爹爹去那麽長時間,娘親一定會想爹爹的,您可一定要經常給我倆來信喲。”


  “那是自然。”


  柳好好把柳鄖拉到桌子旁說:“爹爹何不現在就我們寫一封?”


  柳鄖笑著坐在椅子上,略一思索,提筆寫道:

  “日暮想清揚,躡履出淑房。


  網蟲生錦薦,遊塵掩玉床。


  不見可憐影,空餘黼賬香。


  彼美情多樂,挾瑟坐高堂。


  豈忘離憂者,向隅心獨傷。


  聊以一書禮,以代幾回腸。”


  ————————————


  注釋

  [1]元上都


  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是元朝四大都城之一。


  (1)忽必烈建開平


  金蓮川草原一帶水草豐美,曆史上曾是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遊牧民族活動的地區。


  12世紀,金世宗完顏雍命名此地為“金蓮川”。 金代築有景明宮,是皇帝避暑的地方。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後,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於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蓮川地區。他在負責統治漢地之後﹐進一步擴大了與漢人士大夫的接觸﹐受到更多的漢文化的影響。


  1256年春,便命僧子聰(即劉秉忠)在桓州以東,灤水(今閃電河)以北,興築新城。


  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龍崗山,南鄰灤河,放眼一望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氣勢恢宏,命名為“開平”城,作為藩邸。當時蒙古國的都城在哈刺和林。忽必烈在選擇其藩邸地址時,考慮到“會朝展親﹐奉貢述職,道裏宜均”,因而把它確定在地處蒙古草地的南緣,地勢衝要的開平﹐既便於與和林的大汗相聯係﹐又有利於對華北漢人地區就近控製。通過金蓮川幕府的大量活動﹐忽必烈加深了對學習漢文化﹑變更蒙古舊有統治方式必要性的認識,並取得了漢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2)改名上都


  1259年,蒙哥死。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與留守和林的幼弟阿裏不哥發生了爭奪汗位的戰爭。忽必烈依靠漢地的豐厚人力物力﹐把開平作為前沿基地,曆時四年,終於戰勝了阿裏不哥。


  中統四年(1263年),升開平府為上都,以取代和林。但這時忽必烈政權的統治重心已轉移到中原漢地,把都城設在山後草地已嫌偏遠。


  至元元年(1264年),又改燕京為中都。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都城,而將上都作為避暑的夏都,形成兩都製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間,朝廷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皇帝除在這裏狩獵行樂外,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忽裏台)和傳統的祭祀活動都在這裏舉行。上都是一座具有漢式宮殿樓閣和草原氈帳風格的新興城市。


  (3)廢棄


  1358年農曆十二月,紅巾起義軍分道北伐﹐中路關先生﹑破頭潘部攻陷上都,焚燒宮殿,掠得玉璽、儀仗、珠寶等,七日後撤離,從此,元上都逐漸衰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7月,元順帝從大都逃往上都。


  1369年8月,明朝大將常遇春、徐達率領的中路大軍攻克元上都。上都伴隨著元朝失去中原漢地政權而逐漸廢棄,蒙古民族退回草原遊牧生活,開啟了北元時代。


  1396年,明朝在元上都正式設開平衛指揮使司,然後大力經營,加強屯守,並修繕城垣。明成祖以後,明朝防衛內撤。


  1430年,開平衛移至長城以內的獨石口,改為隸屬萬全都指揮使司,元上都至此徹底廢棄。


  16世紀初期,蒙古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各部,將蒙古各部劃分為六個萬戶,元上都地區屬於應紹卜萬戶的封地,為“雲需府”管轄。


  清初,蒙古右翼諸部的察哈爾部在這裏駐牧。


  (4)風格


  上都是一座具有漢式宮殿樓閣和草原氈帳風格的新興城市。其景物風習,在元朝文士的吟詠中多有記敘。同時的西方人馬可?波羅、拉施都丁也有描述。上都與大都之間有四條驛道相通,往北又可以循帖裏幹驛道交通漠北。朝廷設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掌領宮闕都城,兼領城區及所屬州縣民事:皇帝返還大都後,並領上都諸倉庫之事。


  上都廣為西方人認識,原因是13世紀馬可孛羅於此地覲見忽必烈,於其《遊記》中記載都城生活的奢華:“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重重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樂人心目”。


  《馬可?波羅遊記》擴大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認識,並在15世紀激起西方航海家對東方的向往,進而推動了歐洲人由海路來東方的探險活動。幾百年來,隨著《馬可?波羅遊記》的廣泛傳播,上都的英文譯名“Xanadu”在歐美等國知者甚多。


  18世紀英國詩人柯勒律治閱《遊記》後,於其詩篇中讚美:“上都坐忽必烈汗,恢宏皇城樂禦邦”(In Xanadu did Kubla Khan,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後來西方人以"Xanadu"比擬作“世外桃源”。土衛六上的最大亮區俗稱為"Xanadu Regio",因沒有人知道那裏是什麽樣。


  [2] 宋文瓚,字子章。河南裕州人。至治中累遷浙西憲司經曆,調江浙省都事。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入為中書右司都事,改左司。泰定2年,出為江浙省左右司郎中。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曆大宗正府郎中、禮部侍郎,天曆2年除杭州路總管,始至即大治廟學。至正2年(公元1342年)改山東都轉運使,曆刑部尚書、大都路總管,除兩淮鹽運使。年七十致仕,居紹興。


  (5)地位


  兩都巡幸

  元上都在元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朝實行兩都製度以大都(今北京)為首都,上都為夏都。從忽必烈時期開始,一般每年夏曆二、三月從大都出發,“北巡”上都,八、九月返回大都。元惠宗(順帝)暑期每年夏曆四月從大都出發,九月回到大都,皇帝每年在上都居留的時間近半年之久。皇帝巡幸上都時,扈從人員有後妃、太子和蒙古諸王,還有宰相大臣、百司庶府,各以其職分官扈從,隻留中書平章政事、右丞(或左丞)數人居守大都。


  驛道樞紐

  上都是北方驛道的重要樞紐。上都至大都共有西路、驛路、輦路和東路4條路。元朝皇帝赴上都多走輦路,由西路返回大都。為管理上都各項事務和為元朝皇帝巡幸上都服務,上都城內建有許多公廨官署,設有龐大的封建官僚統治機構。中統四年(1264年)設立上都路總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立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官府。上都留守司及下屬20多個直屬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宮廷事務和皇帝巡幸時的一切雜務。為輔佐皇帝在上都議辦朝政,上都專門設有重要衙門的分支機構,如中書省上都分省、禦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國史院上都分院等等,這樣的分支機構共有數十個。上都官署的設置是整個元朝封建國家機器的一個縮影。


  宗教活動與文化交流中心


  上都城有眾多佛寺、道觀、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宗教活動十分興盛。1260年,忽必烈就封八思巴為帝師,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帝師寺。道教在上都也有很大勢力,各宗派都建有道宮。上都居民中也有信仰伊.斯蘭教、景教等。上都作為元夏都,是北方宗教興盛的中心,同時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上都在1358年被農民起義軍焚毀,之後又幾經戰亂,最終成為一座廢墟。元上都從1256年初建,至1358年被焚的百年間,曾在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6)重大曆史事件


  其一,元朝向全國發行紙幣

  紙幣最早出現在我國唐代,當時稱“飛錢”,宋代稱“交子”,金代稱“交鈔”。1260年3月,忽必烈決定在上都向全國發行紙幣,7月,發行“中統元寶交鈔”。此後,受到元流通紙幣影響的波斯、印度、日本等國,也陸續開始發行紙幣,促進了世界貨幣的變革。


  其二,佛道大辯論

  由於忽必烈對宗教兼收並蓄的政策,使元上都成為當時世界的宗教中心,中國傳統信仰的佛、道、儒三教,在此交融。在上都城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地位是平等的。宗教建築除道觀、佛寺之外,還有回回寺、十字寺等。蒙哥汗時期,大蒙古國內佛教與道教之間的競爭,矛盾日趨激烈,蒙古王室不得不出麵調停佛、道二教的爭端。1255年,在哈喇和林舉行了佛、道二教第一次辯論會,佛教占了上風。1258年,蒙哥汗委托忽必烈在開平召集佛、道二教代表計數百人,進行第二次辯論。藏傳佛教在八思巴的激辯下,戰勝道教,忽必烈判定佛勝道敗,佛教獲得蒙古統治者的推崇。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後,封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為“大元帝師”,命他在上都建立寺院。自此,藏傳佛教在整個中國,包括漠北的哈喇和林都獲得廣泛傳播,產生了顯著影響。


  其三,南坡之變


  南坡,又叫南坡店,是距離上都最近的一個驛站。元朝皇帝往返於大都和上都之間,上都留守司的官員,都要在南坡店迎送,即“南坡迎送”之禮。1323年八月初五,元英宗碩德八剌由上都返回大都時,於當日駐紮在南坡,當晚英宗遭到暗殺。這是發生在元上都地區的重大政變,史稱“南坡之變”。皇位繼承,一直是元朝中後期政治史上十分突出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從1307年元成宗去世,到1333年元惠宗妥歡帖睦爾即位,短短二十四年間,九位皇帝的即位幾乎都充滿了慘烈的爭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