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此際相思必斷腸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
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年除日”,或稱“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
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稱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四大節。
除夕,在中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的意義,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一《除夜雪》陸遊.詩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歲除”四更天,北風帶來一場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趕在除夕前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劉基盛了半盞屠蘇酒,就著燈光用小草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二《除夜》戴複古.詩
掃除茅舍滌塵囂,
一炷清香拜九霄。
萬物迎春送殘臘,
一年結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轟鳴竹,
守歲筳開聽頌椒。
野客預知農事好,
三冬瑞雪未全消。
天剛一放亮,柳好好就帶著孩子們來到劉基的屋子。
柳好好進門就說:“看到你屋子亮著燈,便知你夜裏沒有睡好。”
看到孩子們手裏拿著掃帚、簸萁等清掃工具,便問:“柳夫人起得好早!你們這是……?”
小柳義手拿雞毛撣子,搶話說:“撣塵。”
“噢,‘除塵’啊,我的屋子挺幹淨的,好像他們已經除過塵了,不必勞駕你這‘小東西’辛苦了。”劉基愛惜地摸了摸柳義凍得通紅的小臉。
柳好好卻說:“這是習俗,我們必須自己‘除塵’,‘辟邪除災、迎祥納福’嘛!雖說是‘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但我們今天來遍大掃除也不晚呀……”她擦著書桌,看到劉基剛剛寫就的春聯,高興地說道,“原來您是挑燈夜戰寫春聯啊,劉大人可真有心!”
聽到說話聲,在偏間就寢的劉基隨從劉凱走了出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問道:“我能幹些什麽?”
柳好好說:“你去找華正熬些漿糊來。”
劉凱應聲去了。
柳如煙一邊清掃著屋子,一邊說道:“劉伯伯,你給我的屋子也寫副對聯吧!”
劉基說:“你是新娘子,新娘遇新年,我是得給你寫副對聯,以示祝賀。”
柳好好道:“今年也是如煙的本命年。”
劉基抬頭看了柳如煙一眼,笑道:“原來是一隻小金鼠呀。”
小柳義也不掃地了,跑過來說:“我也是,我也是。”
此時,柳義已經撤掉了頭上的棉帽子,劉基摸著柳義的小腦瓜問:“你也是小金鼠嗎?”
柳好好說:“他是屬雞的。”
“噢,大公雞啊,金雞高叫……”劉基提筆寫了起來,他邊寫邊念道,“鼠女出嫁千裏外;鍾聲敲響兩年間。”
這是華正和劉凱一人端著漿糊,一人拿著飯帚走了進來。
華正問:“誰要出嫁?”
“你想讓誰出嫁?”柳好好忽然笑道,“你以前不就‘出過家’嘛,成天階油嘴滑舌的,哪像個做過僧的人。”
華正臉一紅,不言語了。
劉基打著圓場說:“我給如煙寫了副春聯,人家剛結婚,就讓人家離家這麽遠來過年,實在是不該啊!”他提起春聯,遞給華正,“你們貼到她的房間去吧!”
小柳義卻說:“伯伯,您也給我寫一幅吧,我也剛結婚……”
劉基笑道:“你這小東西,也結婚了?”
“是呀~”
“可,你知道結婚是什麽意思嗎?”
“知道!”
“什麽意思?”
“就是和她在一個屋子裏睡覺。”小柳義用手指了指如煙答道。
劉基大笑:“你還什麽都明白。既然都一個屋子睡覺了,我這對子也是給你寫的啊,你倆本來就是一幅對子嘛。”
小柳義嚷嚷著不行:“我不和她一副對子,我不要和她一樣……”
柳好好在一旁笑著看劉基如何“對付”自己兒子。
被纏得沒法子,劉基隻好說:“好~,我再給你這大丈夫寫一幅.……”他對正欲轉身離開的華正說,“你先把這一副貼在‘門心’[門板上端中心部位]上,我再寫一‘框對’,貼在門框上。”
華正和劉凱拿著春聯出了門。
劉基思索片刻說:“柳義是大公雞,如煙是小金鼠……這春聯就是——鼠至調新律,雞鳴早報春;再來一‘橫披’——放飛希望。”
柳好好邊聽邊笑,她停止清掃,來到桌子邊,拾起對聯,高興地說:“如煙,過來拿春聯。”
小柳義連忙說:“這是我的!”
“知道,讓你姐姐和你一起拿過去……”柳好好把《鼠至調新律》遞給了如煙,“這是上聯,要貼在右手邊的門框上[即門的左邊];”她又拿起了《雞鳴早報春》,端詳了片刻,忍不住噗嗤一聲笑了起來,“你劉伯伯也真逗!”她遞給兒子小柳義,“這是你的,仔細拿好了,趕快貼自己房門上……”
小柳義高高興興地、小心地拿著春聯走了。
三《貼年紅》春節習俗
貼年紅,
就是貼春聯、門神、橫批、
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
柳好好對劉基說:“劉大人,您再寫幾副‘春條’和‘鬥斤’吧,把家俱、影壁都貼一貼,既然過年,就得有過年的樣子。”她說著便拿起了剪刀和紅紙剪起了窗花。
劉基讚歎道:“柳夫人的手好巧啊!”
柳好好說:“你們江浙不是剪窗花最早的地區嗎?”
“是啊,早在唐代,江浙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女人們剪紙為花、春蝶、春錢等,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木之下,相觀以取樂……”
“劉大人,您知道最早貼春聯的地區是哪兒嗎?”
“這,我還真不知。”
“成都呀~”
“成都?”
“相傳,後蜀皇帝孟昶在一次過年時寫下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被公認是最早的春聯。後來,貼春聯的習俗被全國各地爭相效仿。”
“噢,是這樣啊!”
“您聽說過大秦[指西歐]的‘聖誕老人’嗎?”
“聽說過,好像是日耳曼帝國巴裏地方[今荷蘭]有個人名叫尼古拉斯,他家庭富有,父母親是非常熱心的天主教友,尼古拉長大以後,便把豐富的財產,全部捐送給貧苦可憐的人,自己則出家修道,獻身教會,終生為大眾服務。”
“我們這兒有‘春節老人’,而且比‘聖誕老人’早五百年呐!”
“這我知道,就是閬中的落下閎。”
“對,明天春節,您就會看到大街小巷,身著紅色吉慶古裝、手持法杖、麵容慈祥的白發白須老人,在忙著給人們送發紅包,恭賀新年呢……他們都是“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化身。”
劉凱他們一進門聽了一耳朵,便問道:“落下閎是誰?”
柳好好說:“‘春節老人’呀……就是把‘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統一起來的人。”
“以前‘過年’和‘過春節’不同嗎?”劉凱又問。
柳好好說:“是啊,雖然我們‘過春節’已有四千餘年的曆史了,但‘過春節’不一定在春天過。”
“這是為何?”
“這,就讓劉大人給你講講吧!”柳好好笑著對劉基說道。
“自古以來,中國就以農曆紀年,每年第一個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可見那時,元月是歲首,春節是迎春,迎新年與迎春天,兩者時間不一定相同。真正把這二者統一並沿用至今的人,就是漢代的落下閎。
落下閎,姓落下,名閎[hóng],字長公,巴郡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曆法由於多年未修以至於非常混亂,與天象嚴重不合而影響農業生產。漢武帝下旨編造新曆,除依靠以司馬遷為首的官方天文學家,還廣泛征召民間天文學家進京修曆。在同鄉譙隆推薦下,落下閎應征入京,與唐都等人修製了一部曆書,他擔任主要的運算工作。
經比較鑒定,漢武帝認為落下閎等製定的曆法優於其他17部曆法,於是在公元前104年將其公布實施。並在當年改元‘太初’,這部曆書就叫《太初曆》。
《太初曆》采取了當時先進的計算方法,一直被曆朝曆代沿用,其間隻作過幾次小的修改。這也是中國有史記載使用時間最早、曆時最長、最科學完整的曆法。
《太初曆》中,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編入,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並製定了確定閏年的方法和以‘雨水’這個節氣所在的月份為正月、‘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曆法製度。‘孟春’是春季第一個月,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第一天,稱為‘元旦’。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常會出現在春節前後。從此,中國人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才真正吻合了。由於落下閎是在曆法上確定春節的人,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春節老人’。”
這時,華正拿著著幾張年畫和顏如奴走了進來。
顏如奴說:“夫人,早飯已經備好了,請夫人過去用餐吧。”
“今天的早餐吃什麽呀?”柳好好問道。
“湯圓、紅湯麵,還有紅豆粽子。”顏如奴回道
“這是我們四川的風俗……你跟劉大人說一說,我們蜀地為何過年吃這些?”柳好好提示道。
顏如奴說:“一碗湯圓,象征的是生活的圓圓滿滿,甜甜美美;吃紅湯麵,就寓意著財源廣進;吃紅豆粽子,寓意生活紅紅火火。”
“我們四川過年不吃餃子,也就是說‘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小麵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柳好好又道,“我們大家一起動手把春聯貼好,就去吃早‘飯’,不!吃早‘餐’……”柳好好笑了笑,問顏如奴,“你的屋子貼春聯了嗎?”
“沒有呢。”
柳好好把一幅《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的春聯遞給顏如奴:“你讓華正幫你貼上。”她把一幅寫有《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的春聯遞給華正說,“這幅貼我屋子正堂大門上。”
太陽已經升起來了,屋瓦上的雪開始融化,雪水順著屋簷滴滴答答地溜著,恰似下起了春雨。
柳好好拿起《風搖竹影有聲畫,雨打梅花無字詩》的春聯說:“劉凱,把這幅貼你們這房的屋門上吧……哎,劉大人,怎麽沒有我房間的春聯?”
“你是大才女,還用我寫?”劉基笑道。
“我寫就我寫,把你這幅改幾個字不就行了。”柳好好接過毛筆,思索起來,“劉大人好像特別喜歡梅花?”
“你怎知道?”
“我看你,經常對著院子中的那株白梅看,再看你的詩對裏又是風啊,又是梅的……”柳好好在紅紙上寫下了《風撫梅花巧言雪,雨打海棠喜聽月》的詩對,並告訴劉基,“我最喜歡海棠。”
華正貼完了春聯又回來取,便問:“哎,怎麽沒有我屋的春聯?”
柳好好遞給華正兩個大紅“福”字,說:“你的屋子,貼倆‘福’字就好!”
華正高興地接過福字:“我去倒著貼,這叫‘福到’啦~”
劉基連忙製止:“哎…哎…哎……你可不能倒著貼‘福’字。”
“為什麽?”華正問,“我看他們……有倒著貼的!”
劉基糾正道:“他們不懂,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等器物。”
“噢~還有這講究!”華正帶著倆“福”走了。
柳好好問:“劉大人,若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怎麽辦?”
劉基說:“在自家大門口外麵的門框上掛兩個琵琶結[中國結],以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