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36章 彈作盤中大小珠

第36章 彈作盤中大小珠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誌,是人與人之間用來區別的稱謂。中國人的名字大都簡單,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姓”沿襲祖輩而來,代表著血緣關係,而“名”往往凝聚著長輩的殷切希望。


  古人的“名字”是分開使用的。古代的“名”,相當於現在我們常說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人為何要取字?

  古代,讀書人或是有錢有地位之人,都會有字,普通老百姓則一般不注重這個。


  西周時期,在《禮記?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說,西周禮製中,孩子出生3個月之後,父親便要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歲舉行冠禮,或女子15歲舉行笄禮之時,父母便要為他們取字。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成年後,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場合叫了,為了讓他人尊重自己,必須要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長大成人的標誌。


  按照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


  “名”通常隻能由長輩、上級或是非常親密的同輩才能稱呼,“字”則是平輩互稱,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親切。


  晚輩對長輩隻能稱對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則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係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與原二字相連。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還有個“號”,號是一個人的別稱、別字、別號。在中國古代,名大多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最初為自取,故也稱自號。後來,漸漸出現了別人贈予的號,稱尊號、雅號等。比如詩仙李白,其名為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號與名無任何限製。所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此三者包含著個人的全部品格。


  一《鹽亭縣永樂山叩雲亭》文同.詩


  長江合高峰,爽氣左右繞。


  中流望絕巘,萬丈見木杪。


  孤寧揭其上,隱隱一拳小。


  李君令茲邑,邀我升縹緲。


  是時天宇淨,晴色洗霜曉。


  萬象滿四隅,轉盼皆可了。


  神清壓塵坌,誌適喜猿鳥。


  人生貴軒豁,世務苦紛擾。


  茲焉獲登覽,浩思欲飛矯。


  令謂亭我為,勝絕此應少。


  願子立佳號,光輝飾鬆蔦。


  因名之叩雲,大字榜霞表。


  [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坌:bèn塵埃;鬆蔦:sōng niǎo即鬆蘿。]

  臘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柳好好讓大家早一些起床,以便能在除夕之前趕到閬中,否則酒肆和客棧都放了假而無處居住。


  早晨,他們匆匆吃了點早飯便上了路;中午,他們到了鹽亭縣也沒有下車,而是讓華正到《踏鄉記.紅燒母豬殼》去弄些好帶的幹鬆食物,他們就在車上吃午飯。


  劉基讓自己的隨從把馬係在馬車後,待會兒一起上車吃點兒飯。


  劉基下車伸展了一下腰板,抬頭看見店鋪的牌匾,笑問:“這‘母豬殼’可是何物?”


  柳好好掀開簾子,告訴他:“就是小桂魚,雅稱‘鱖魚’。”


  “那叫‘紅燒鱖魚’多好,為何起這麽奇怪的名字。”


  “這‘踏鄉記’的每一個店鋪,都是把當地最具特色的食肴作為店名的。當地人把這種‘小桂魚’叫‘母豬殼’。若把店名改為雅稱‘鱖魚’,就失去了原有的地方特色,而當地的百姓也不知所言為何物。”


  “噢~,其實奇怪的名字也有好處。”


  “什麽好處?”


  “想我這種外地人想知道,到底這店鋪經營何物?好奇心便促使他走進去嚐嚐了,這也是攬客的一種好辦法。”


  “留住客人,最好方法是把東西做到極致,首先得從選材入手——這種小桂魚生長於鹽亭毛公、兩河境內梓江石縫岩龕的泉水中,自生繁殖,白日棲息,晚間活動,以水下草本植物和小蝦、小魚為食。體型小、身無鱗、嘴尖肚大、身有花紋、翅鋒利,生成數量極少,很難捕捉。鱖魚肉質細嫩,肉多刺少,白嫩柔韌,無腥氣,味鮮,其營養勝食鱉魚,烏龜。這種魚紅燒或清蒸最好,隻不過劉大人今天可沒有這口福了,我們隻能吃幹炸桂魚了……”


  正說著,華正提著一包“鹽亭火燒饃”,飯鋪老板抱著一大食盒“幹炸小桂魚”走了過來。


  老板對著柳好好又是請安又是作揖的,問:“夫人為何不能屈尊小店就餐,在車上吃多不便啊!?”


  柳好好笑道:“我們必須今天趕到閬中,所以不敢在你處耽擱了。”


  “那夫人何時返程,小可提前開張,在小店等您歸來。”


  “歸程不打算走此路,你也不必等我們了……哎~何老板,你何時歇業?”


  “中午的客人一走,我們也就住了。”


  “噢,那你忙去吧,我們也好早些趕路。”


  劉基和隨從上了馬車,何老板目送著他們遠遠離去才回了店。


  二《落日憶山中》李白.詩


  吃了午飯,劉基的隨從便和華正調換了一下副駕駛的位置,讓華正也“墊吧”一點飯食。


  柳如煙便教小思緒背起了唐詩,她教的是李白的《落日憶山中》:

  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


  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聽著他倆的背詩,劉基心想:昨夜你們一定提及過我,說我是想到閬中找仙人學道煉丹砂金丹呢。


  看著小思緒有些心不在焉的樣子,柳如煙便問:“小緒,你在想什麽呢?”


  柳思緒卻天真地問:“姐姐,姐姐,你說,那婆婆,能把那鐵杵磨成針嗎?”


  “能啊!”


  “你咋知道?”


  “你想啊,李白那麽貪玩兒的人,都能成為大詩人,老婆婆的鐵杵還能磨不成針?”


  “噢~”


  看到小思緒還是若有所思的樣子,如煙嗔怒道:“你不要去想老婆婆的針……你要學習人家李白,安下心來,用心讀書……”


  “我也要成大詩人。”看到柳如煙不相信的表情,思緒又問,“姐姐,你說,我能成為大詩人嗎?”


  如煙看了柳好好一眼,說:“我看,夠嗆。”


  “為何不能?”


  “你看,人家李白,一聽到老婆婆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便立刻回家讀書,而你呢,卻還在糾結老婆婆能不能磨成針……”


  聽到孩子倆的對話,劉基和柳好好相視一笑。


  小思緒讓如煙說的有些不高興了,便道:“李白為什麽和我想的不一樣?”


  柳如煙說:“我看,是你們倆名字的緣故——人家李白,為何叫李白?”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小姑娘的解釋,“就是,什麽事,一看,一聽,‘立刻明白’……而你呢,叫‘思緒’,什麽事兒,都‘思緒萬千’的……”


  聽到這兒,柳好好白了如煙一眼,心想:這個多嘴的小丫頭,把我的這點心思都讓你給吐露出來了,但又不能阻擋或解釋,那樣會越描越黑的,便道,“那你劉伯伯起的那名字如何啊?”


  “劉伯伯起的名字好!”


  這小丫頭,真會拍馬屁:“好在哪裏啊?”柳好好問。


  “‘柳義’,就是說,什麽事都要留意點兒,用心點兒……”


  “劉大人,是這樣解釋嗎?”


  劉基哈哈大笑,說:“那,李白,叫‘立刻明白’,是如何解釋?”


  “您聽如煙這孩子胡亂解釋,李白名字的由來有一個故事……”柳好好給大家講了李白名字由來的有趣事兒。


  三《李白賦李花》故事


  李白出生後一直都沒有個正式的名字,父母親也都是叫著他的乳名。


  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父親非常高興,覺得兒子定會成為詩人,得取一個恰如其分的好名字。但直到兒子七歲,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宇。


  李白的父母都特別喜歡讀書,更喜歡教李白讀書,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他們飽讀詩書,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文采出眾,做個高雅的文人雅士,而不是隨其發展成什麽樣子就算什麽樣子。可以說對他是極盡所能地教導。


  李白七歲的時候,已經很有些名氣了。隻是,這乳名自己叫叫還可以,傳出去嘛,就實在是有些不成體統了。這下可真是愁苦了這對夫妻,是左思右想都沒個中意的。


  這一天,夫妻二人在教授完李白當日的課程之後,就又一次聚到了一起開始探討孩子的名字問題。他們努力的翻閱書籍,努力的想到底要用哪些字,有好的文字就摘錄下來,以備之後所用,但是即使這樣依舊沒找出個滿意的名字。


  這時,父親看見小李白在庭院前的樹下玩耍嬉鬧,突然靈光一閃:“哎呀,有了!”


  他的舉動嚇了妻子一大跳,妻子忙問緣由。


  李白父親激動地說:“我們既然給孩子選不出合適的名字,那為什麽不讓他自己來做決定呢?”


  妻子一想說:“對呀,這真是個好主意!”


  兩人商量一番後,走到了庭院中,叫住正在玩鬧的兒子,父親說:“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和你母親來考考你,怎麽樣啊?”


  李白也是飽讀詩書的,當然毫不畏懼,自是爽快地應下了。


  父親看看院子裏蔥蔥鬱鬱的樹木和吐露著芳香的花朵,計上心來說:“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


  李白的母親又接著說道:“火燒葉林紅霞落。”很顯然他的母親想讓他補充最後一句


  李白在園中站了一會兒,看見梨樹上盛開的清麗花朵,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樹白。”


  父親拍手叫好,兒子果然有詩才。父母驚訝於他的機敏,更喜歡他的詩句,父親思忖:開頭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嗎?最後一個白字,聖潔如雪,清清白白。明明白白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人生啊!於是,他就給兒子起名叫“李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