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89章 今夜吐豔如半璧

第189章 今夜吐豔如半璧

  周大在紀緒的勸說下同意放棄杜十娘,成全她和李甲的戀情。但希望杜十娘在離開杭州之前,在西子湖畔陪他賞一次月。


  一《越女詞.其四》李白.詩


  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現在是月初,一彎新月有什麽可欣賞的?而且不用到二更天,月亮便沉下西山了。


  周大卻興致極高,抓住這有月光的短暫時間,親自駕著一隻小舟,在碧波萬頃的荷塘中穿行。船頭劃開一片片荷葉,船槳蕩起的水珠灑落在片片荷葉之上,荷葉上的水珠在寬大的荷葉上滾來滾去,在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


  杜十娘把目光投向湖裏:有一位來自耶溪的姑娘,她皮膚潔白,似晶瑩的霜雪;她穿著新妝在明淨澄清的水麵上蕩舟戲耍,那婀娜嫵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間,顯得更加嬌妖可愛;那明淨的湖水中滉漾著她美麗的身影,使這西湖更增添了無限的色彩與情趣。


  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真可謂相得益彰。


  此時,一位蕩著白色小船的少年與那姑娘偶遇。二人似乎一見鍾情,眉來眼去地幾輪下來,好像有許多心曲要傾吐……然而,月未墮,天尚早,無由地進行交談和幽會,便流露出肝腸欲斷的焦急神色。


  二《夜泛西湖五絕.其一》蘇軾.詩


  隻見那少年放下船擼,站直了身子,朝著姑娘一抖折扇,吟誦道:

  “新月生魄跡未安,


  才破五六漸盤桓;

  今夜吐豔如半璧,

  遊人得向三更看。”


  吟罷,便收起折扇,蕩起船擼,悄然離去。


  聽那少年吟誦的詩章,耶溪姑娘立刻會意,便也蕩起雙槳,隨他進了菰蒲。


  那少年竟然用簡單的兩句詩 ,就輕而易舉地把如花的姑娘給勾走了,周大驚愕地問:“那小子說了什麽隱喻,這麽管用!”


  杜十娘告訴他說:“那少年吟誦的是蘇東坡的《夜泛西湖五絕》的第一首——新月生魄跡未安。”


  “什麽意思?”


  “他說,見了如此美貌的姑娘,心中異常激動而又惴惴不安。”


  “為何激動?”


  “你見了美麗的姑娘不激動?”


  周大笑了笑,又問:“那又為何不安呢?”


  “怕得不到她唄!”


  “哦,這樣啊!”周大又說,“剛才聽那小子好像還說,‘今夜’怎麽怎麽的……”


  “不是說你,平常裏多看點書多好?可是你,就知道喝酒。現在蒙圈了吧?!”杜十娘白了周大一眼,“人家那少年‘今晚’是想約會那姑娘……”


  “噢,約會呀~怪不得那小子說要‘吐’點兒什麽呢!”


  “那叫‘吐豔’。”


  “‘吐豔’是什麽意思?”


  “男的想吐露心聲,女的想心花吐蕾。”


  “好像我還聽得那小子說……什麽‘逼’長‘逼’短的……?”


  杜十娘氣的好笑,說道:“你呀你,好句你一個不記得,孬詞你一個也不落……人家說的是‘半璧’……”


  “半璧是什麽東西?”


  “半璧就指半個月亮。”


  “我看,那小子也沒什麽文化——半個月亮,多不吉利?”


  杜十娘卻羞澀地道:“你懂啥!這裏的‘半璧’,其實是“破璧”,隱語……破處……所以,那少年才激動和不安嘛……”


  周大說:“看看吧,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心底都如此的齷齪……文人到底好在哪裏,竟讓你們女孩子如此地著迷?”


  三《夜泛西湖五絕.其二》蘇軾.詩


  三更向闌月漸垂,

  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誰料得,

  看到蒼龍西沒時。


  三更將盡,月亮欲落未落。


  杜十娘順手采了兩支小一些的荷葉,說道:“我們就喜歡文人才子們的小情調。”


  “什麽情調?就把‘破處’說成‘破壁’嘛?”


  “是啊!再說了,就算是野餐飲酒,文人墨客也很有情調?哪像你,就知道舉著壇子喝?”


  “你又沒帶酒杯,我不舉著用嘴喝,難道你讓我用鼻子吸?”


  “還真讓你說對了。”杜十娘把采的荷葉交到周大手裏,“不過,不是和大象那樣用鼻子吸,而是用這荷葉。”


  “用荷葉如何喝?這東西軟軟的,拿都不好拿……”


  杜十娘拔下頭上的發簪,在荷葉的中心與荷梗交接處紮了一下。說道:“把酒倒在荷葉裏,你拿著荷梗的下端吸便可。”


  周大拿著荷葉端詳:“是挺有趣的,嗬!”


  杜十娘打開了酒壇,準備倒酒:“你捏緊荷梗的低端,不要讓酒流出來。”


  周大用一隻手捏住了荷梗,另一隻手如何也端不穩荷葉,“哎呀呀,要是三隻手就好了。”


  杜十娘嗔笑道:“你偷人偷的還少麽?”


  “誰偷人了?‘有夫之婦’為之偷,像你是單身,隻可謂兩情相悅。”


  “誰和你兩情相悅……你也是真笨,你不會把那荷梗放進自己嘴裏,兩手端著荷葉不就穩妥了?”


  “哦,這樣呀!”周大便咬起了荷梗,仔細一想,含糊不清地說道,“我們何不…就用荷梗…插進酒壇…直接吸……”


  杜十娘邊倒酒邊問:“你嘟囔些什麽?”


  周大吐掉了荷梗,說:“我們直接用荷梗,插進酒壇吸多好?何必‘脫褲子放屁兩道手’呢?”


  “行了,別放屁了。我還不知直接吸方便,我們不是想找些情調,斯文一些嘛!”


  他倆丟掉了荷葉,找了兩根荷梗,插進酒壇,直接喝了起來。


  杜十娘問:“紀公子,找你談了嗎?”


  周大問:“談什麽?”


  “我倆的事兒!”


  “我倆有什麽事兒?”


  “你想娶我,我不稀罕嫁給你!”


  “噢,這事呀,談了。”


  “他是怎麽說的?”


  “你是關心他呢,還是關心我的態度?”


  “當然是你的態度了?”


  “我同意了,不娶你了。”


  “他是如何說服你的?”


  “他說,真愛你的人,並不是非要得到你或占有你,而是真心希望你過得幸福……”


  “你,真的愛我?”


  “那還有假!因為我真心愛你,所以我才給你自由。”


  “就這麽簡單?”


  “就這麽簡單。”


  “那你今晚還約我出來幹嘛?”


  “分享你我的快樂呀!”


  “放棄我,是一種快樂嗎?”


  “是啊,難道你不快樂?”


  “我當然快樂……關鍵是你!”


  “你快樂,我就快樂。”


  “你這麽高尚?”


  “我不高尚,紀公子告訴我說——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追求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生活;人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圍繞這個目的而展開。如果忽視了這個生命存在的目的,不論我們如何地修行修煉,還是上多少學,有多大的學問,做多大的官,都是本末倒置。尋求自由和幸福,盡情地享受人生旅途上的開心和快樂,由此而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心存感恩,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是人生的主要價值和意義。”


  “噢,這樣啊~”


  “紀公子沒有跟你說,我已經放棄了?”


  “說過,但我還是不確定。我想聽你親口說。”


  “何必再找我確認?紀公子沒跟你提及我是一個什麽人嗎?”


  “說過。他說你——直率,真誠,仁義。他還說,你比有些虛假的文人強多了,是一個可交的真朋友。”


  “是不是,其實像我這等好人,你就嫁了吧!”


  杜十娘微笑不語。


  周大又問:“十娘,說實話,你有沒有愛過我?”


  “愛過!”


  “真的,愛過?”


  “真愛過!”


  “既然有真愛,何不嫁與我?”


  “真愛不僅僅指愛情。它還適用於親情和友情,我一直把你當做自己的大哥。”


  “僅此而已?”


  “對,僅此而已。”看到周大的失落,杜十娘又道,“其實,你我應該明白,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這話,紀公子也對我說過。他說,作為一個有道德規範的人,應放棄沒有愛情的婚姻。”


  “所以,你就放棄了?”


  “是啊,紀公子說,能做出如此決定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紀公子說你有智慧?”


  “那當然!他說,道德是在智慧的基礎上建立的德行[1]。真正的道德恒久不變,由智慧、仁愛、正義、禮讓和誠信來綜合衡量。他說,這幾樣,我都有!他還說,如果德行出了問題,是因為忽略了智慧,沒有獲取幸福的道德能力,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你知道最後這句的意思嗎?”


  “知道,反正都是好話。紀公子還說,人生最好的意義,絕不是為了苦求名利或獻身迷信,而是為了真正的幸福……隻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行言行而讓自己和別人都生活得更美好,才能進而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


  周大一邊說,一邊洋溢著滿滿地得意。


  ————————————


  注釋

  [1]德行

  漢語詞語,是指道德品行的素質,也指譏諷人的話,表示瞧不起別人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用此詞。出自《易.節》:“君子以製數度,議德行。”


  德行,在佛教中有兩個意思:一指功德與行法;二指具足功德的行法,即修三學、六度者。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修道人要用德行來感化人,不要用勢力來壓迫人。對任何人要講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有才幹、有道德、有學問、有慈悲,否則落在名利上,那就離佛道十萬八千裏了。


  1.怎樣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言語是德行的表現,一個人德行如何,從言語、表態、動作上就看得出來。我們要如何積功累德?佛在《無量壽經》教導我們要“常懷慈忍,和顏愛語”。我們念《無量壽經》也常常念到這句經文,但是經文念了之後,要知道它們的義理,要懂得怎麽在生活當中去做,照佛的教導來做,這是接眾的方法。


  德行先由小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著做大善,大善沒有那麽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的,微塵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山。德行雖小,但積多了,也會變成一座德行山。不違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礙他人就是德行。無論做什麽,要幫助他人為本份。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都是於道德有所違背。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總以不違背道德為根本箴規。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


  (1)擴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義,慈是慈悲,仁義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又說:“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薑太公亦說:“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因為具有仁義美德修養之人,必然“律己常帶秋氣,處世恒帶春風”。不但“待人必於有過中求無過,持己常於無過中求過”。且能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是以不為個人得失的困擾,不為情和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義。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正是基於仁愛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張三牲(豬、牛、羊)酒禮,甚至日常生活不離食肉,仁愛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眾生,包括人類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因此,提倡素食,實行戒殺放生,愛護一切生命。


  如果我們懂得居仁由義,以道德作為行為標準,進而學佛的慈悲,愛護眾生,平等拔苦與樂,持不殺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殺害生物,更不因貪欲的滿足,而謀財害命,殘殺無辜,則何獨阻止社會一切謀殺,殘殺,凶殺,暗殺等罪惡發生,還可止息戰爭,導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養仁愛之心,更可擴展內在的德性。


  (2)堅立正義的意誌

  意誌特別重要,古雲:“有誌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隻要肯立誌,都能做到。”反之,誌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中國大文豪蘇東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堅忍不拔之誌”。是以曾國藩主張士人第一要立誌。但誌患不立,尤患不堅,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誌之初,當審情度勢,衡量自己的天才,興趣,以及經濟環境,然後決定立誌之目標。誌既立,就應切實做去,始終不渝,不畏難,不怕苦,不因環境威脅或利祿薰心而改變初衷,不因名位權勢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誤入歧途,實行“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放下個人憂悲苦惱成敗得失,去為正義而努力,為人群謀幸福,奮振自勵,苦幹到底。


  可惜現代人,大都意誌不堅,稍遇挫折,即萌退誌,或為名利所惑,貪慕虛榮,挺而走險,致使社會呈現混亂不安。如果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盜,堅定正義的意誌,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事正當事業,謀取應得利潤,過著合理生活。


  (3)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財富,事業的基礎,亦是道德修養之一環。因為身健心康,則體格強健,精神充沛,可負擔人生的重任,完成時代艱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礙事業進展,或招致壯誌未酬身先死的遺憾。心健康,則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誠意,清心寡欲,潔身自愛,不致被物質誘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淫,喪德敗行。今日社會呈現一片淩亂,非禮強‘奸’,亂‘倫’邪行,時有所聞,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過。何況邪淫結果,病菌傳染,身患絕症,大好青年,自此斷喪前程,能不可惜?


  是以佛製不得邪淫。佛弟子要受持不邪淫戒,寡欲知足,克己複禮,使自己生活有規律,行動有禮貌,作息有定時,飲食有節製,恒抱樂觀的態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適當的運動。禮敬諸佛不但可以消除罪業,同時對身體健康也有極大的好處,身心和諧,精力充沛,然後麵對現實,苦幹、實幹、自強不息,世出世間相結合,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能夠以遂生平的意誌,以完成人生的責任,則人類前途,必然福樂無限。


  (4)培養誠信的美德

  誠信,不僅是做人美德,亦事業基石,成功秘訣。古今中外,所有功績彪炳一時的偉大人物,無不具備誠實與信用的美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誠信,除正心誠意、老實可靠外,更要謹慎語言,不說謊,不欺誑,不輕諾,不讒害妒謗,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謂一言九鼎、一言而為天下法。當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既可興邦,亦可喪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還要立言。佛則製戒妄言綺語,不得兩舌,惡口,搬弄是非,辱罵他人。否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自己固然後悔莫及,而被欺騙辱罵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報複。試問敵人環待左右,將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於口,言語尖刻,必為人忌。”陳盾公言:“言語之過,似小實大,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語而折終身之福,切須檢點”。西哲蘇格拉底講得更妙,他說:“天與人兩耳、兩目,但隻有一口,欲使人多見,多聞,而少語言”。因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特別是妄言綺語,更不應言。


  佛經說:“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罪畢為人,常受誹謗。”大智度論說:“妄語之人,受十種惡報,一口氣常臭,二善神遠離,非人得便,三雖實話,人不信受。四聖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生為人,常被誹謗”。故佛將妄語列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語,實話,且以身作則。所以金剛經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凡佛弟子,皆應以佛為榜樣,說話誠實可靠,合情合理,絕對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誑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為求名聞利養,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否則,大妄語成,必墮地獄。修行人戒妄言綺語,不兩舌挑撥是非,不惡口辱罵他人,而培養誠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則其前途光明遠大,自不待言。


  (5)發掘本具有的智慧


  智慧,是困難的克星,是剪除煩惱的利器,是創功立業以及明心見性的先導。但此智慧,絕非世間一般的知識,更非一般人的聰明才智。因為世間人的知識與聰明,皆含有貪嗔癡的毒素,都參雜名利的野心與自私的欲念。雖然,頭腦靈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無論處世做人,大都僅憑主觀的錯覺,妄想的衝動,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結果,製造罪惡,啟發爭端,導致世界混亂。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紀律,破壞社會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視,草菅人命的人。或運用科學頭腦,發明大量殺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聰明的人。由於聰明人隻知有我,不知有人,隻知金錢萬能,不知仁義更可貴,隻知物質的占有,不知發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著聰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負,貪圖富貴,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聰明人愈多,社會呈現也愈來愈亂,主要原因,是聰明人缺乏智慧的輔導,致使聰明反為聰明誤。不深信三世因果,隻是目光短淺,表麵看是聰明實則正是非常愚癡的表現。


  佛教的智慧,是內在本具、純真無妄的本覺智。非外來灌輸的知識,或妄想執著的主觀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義,更能促進人性覺悟,使人自覺自奮,自立自勵,擴展德性,長養善根,進修聖道,廣集福慧,從自己道德修養的自利行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從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願望,使人際關係,互利互惠,共存共榮,甚至共趣佛道,離苦得樂。如果修行人,能崇尚仁義,克己複禮,不好淫邪盜,不妄言綺言,不飲酒,不吸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進而學習佛法,發掘內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輝照耀中,如因識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嚴持佛的五戒,不殺生而培養仁慈的德性,不偷盜而堅立正義的意誌,不邪淫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綺語而誠實可靠,不飲酒而提高理智,發掘正智,以塑造美滿的人格,保持寶貴的人身。


  然後廣行六度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進度懈怠,依禪定度散亂,以智慧度愚癡。


  從傳統文化的厚德載物、思無邪、止於至善、仁民愛物、功成不居、為而不恃等,到我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無不在宣示著這樣一個道理:放棄自我的執著,對外境的習染,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讓生命融入無私的奉獻中來成就我們的人生。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願,方是真修行,才能真實入理,匯入普賢願海,究竟打破我、法二執;進而突破自我俱生的束縛,破碎時空,徹悟實相,與諸佛菩薩把臂同遊。


  讓我們以此生為本位,完善道德價值乃至於超越道德價值,去認知宇宙人生的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以佛法作指導,行六度法門,從而把控我們的人生,使生命煥發出全新的意義,是謂參天地之化育。


  2.《易經》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君子的品德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承載萬物。厚德載物,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傳統。


  那麽,“厚德載物”具體指哪幾德呢?


  (1)容人之德


  古語有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能夠如此浩大,是因為它懂得容納無數江河。大地之所以會如此廣闊無垠,就是因為它懂得包容萬物,藏汙納垢,又滋潤萬物。所以,人應該向大海和大地學習,學習它們的寬容美德,做到能容人,才能成就偉大。


  正如《菜根譚》中所說:“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之不能容納”。當你包容的人或事物越多,胸懷和格局也越大,就越能夠成大器。你的心能容天下的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心有多大,舞台才有多大!


  能容人則是“恕”,而善莫大於恕,所以容人之德是立善的根本,是厚德載物的根基。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曾國藩也說:“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


  以上兩句話都是儒家仁愛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和曾國藩也因為做到了能容人的“大仁”,最後仁者無敵,成為了千古聖人。所以說,一個人越是能修為出“容人之德”,越能厚德載物,福報也越加深厚。


  (2)無私之德


  凡人都或多或少有私心,但是聖人大愛無私,達到了無我、忘我的境界,因此能夠成為聖人。他們大公無私,普愛眾生,因此深得民眾愛戴,繼而實現了厚德載物。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也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都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和奮鬥,為了天底下人民的幸福而出力,一是是表現了遠大的政治抱負,二是表達了寬廣的胸襟——無私之德。


  古人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少為自己著想,多為他人或外物著想,才能更加獲得他人尊敬和認可,繼而用厚德去承載萬物。


  比如說,曾國藩發誓不留錢財給子孫,林則徐也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麽,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麽,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他們都是因為不懷私心,一心為公,真正修煉了“無私之德”,最後厚德載物,成就非凡。


  (3)謙卑之德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因此最接近於“道”。所以,人也應該都學習“水德”——謙卑、低調、不爭,以厚德載物,反而能夠在“不爭”中常勝。


  大海之所以遼闊無垠,是因為它善於處下,有謙卑之德,所以才能匯聚千川萬流,成為百穀之王。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在言辭上對人民表示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後麵。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人一旦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則會停止進步,甚至是敗壞了現有的福氣,因為天道忌滿,因為“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反之,當你常懷一種空杯心態時候,虛懷若穀,才能積蓄更多的好福氣。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家人說:“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老子《道德經》說:“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


  《易經》雲:“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尚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以上句句名言都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越是有謙卑的美德,越能厚德載物,福報也越加深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