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隻有相思無盡頭
一《好事近.夢中作》秦觀.詞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麵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清晨,零星地飄了幾個雨點。雖然雨小,但也浥盡了路上的輕塵。
過了片刻,太陽笑眯眯地爬上了山,春花漸漸盛開,使滿山遍野隨之絢爛起來;微風輕輕拂過,山花隨風搖曳,整個山間湧動著明媚的春光,使人宛如走進了仙境。
紀緒和太子吃過早飯,便向揚州進發。他們並沒有騎馬,而是讓隨從牽馬隨行。
他們沿著運河的東岸前行。
紀緒和太子邊走邊聊:他倆一會兒指指點點,一會兒又談笑風生。紀緒的說話很是風趣,時不時地逗得太子哈哈大笑。
他們順著拱橋來到了運河的西岸。
蜿蜒的春路傍臨小溪,溪水潺湲,沿著小路信步來到幽靜綺麗的小溪盡頭,突然驚起無數隻黃鶯在溪頭林間紛飛啼鳴。
他們坐在溪頭的石頭上休息起來。
看著跟行的十幾匹健碩的軍馬,紀緒問:“鐵公子,這次來江南,是騎馬來到嗎?”
太子說:“不,我們是坐船來的。”
紀緒不解地問:“坐船?這就不對了!”
“有何錯誤?”
“坐船的話,你們應該經過了揚州城呀!”紀緒指著坡下的運河問,“這段水域,你沒走過?
“噢,我們走的是海路,從長江的入海口進的瓜洲碼頭。”
“走的是大海?”
“是呀。”
“那多暈啊!”
太子笑了,說道:“不暈,感覺很好。我去過高麗,到過廣西,都走的是海上。”
“我可從來沒有坐過海船。”
“紀公子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隨我坐一坐,找找那種乘風破浪的感覺……”
“好的,好的,有機會兒,我一定去尋找一下男人所要的那種感覺。”
從談話中,紀緒更加確定了鐵公子的皇家身份。因為,在元朝皇帝中,隻有“鐵鍋”是一個足跡踏遍帝國四極的皇族人;而且,也隻有皇族,才能擁有軍船[1]。
這時張錦和王不花買來了飯菜酒肴,他們五人便在這古藤蔭下野餐起來。
天空白雲繚繞,在山風的吹拂下,飛雲變幻著各種形態,盤曲伸展,如龍似蛇,在碧空中飛舞,在山峰之間迂回,雄勁壯觀。
雨光花色,春山古藤。陶醉於這幽靜美景之中,酣睡於古藤濃蔭之下,全然忘卻了紛繁複雜的塵世……
二《可憐一片無暇玉》豐子愷.詞
可憐一片無暇玉,
誤落風塵花草中;
羨他村落無鹽女,
不寵無驚過一生。
晚上,他們夜宿在運河三灣的“高旻寺”。
就寢前,張錦調侃道:“哎,八哥,好像你和鐵公子情投意合呀!”
紀緒說:“小弟呀,你的用詞可有些不恰當啊!”
“哪裏不當了?”
“情投意合,多用於男女。”
張錦歪著頭問:“是嘛?”
“那當然,如果男女兩個人‘情投意合’,才是戀愛中的最高境界。”
“你們倆不是嗎?”
“我們倆都是男人,隻能用‘誌同道合’。”
“我看,你倆談笑風生的,很有些情投意合的味道,怪不得同學們都說你有‘斷袖之癖’呢。”
紀緒怔怔地看著張錦,笑道:“我看你是吃味了吧!”
張錦噘著嘴說:“我吃什麽味?”
紀緒逗弄道:“不過,我看你和王不花不也很談得來的嘛!”
“我們那是——魚找魚,蝦找蝦,‘娘娘腔’愛找王不花。”
紀緒被張錦給逗樂了,便道:“這可是你自己說的‘娘娘腔’,可別怨我呀……”
“這當然,隻準我自己說,就是不準你說!”張錦也笑了起來。
紀緒說:“再說了,你這‘魚找魚,蝦找蝦’也用的不當啊!”
“那該怎麽說?”
“這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紀緒感興趣地問張錦,“哎,你和我的偶像王不花都談了些什麽?”
張錦見紀緒問他倆的談話內容,便不悅道:“哎呀,你們男人,怎是這樣呀?”
紀緒問:“你不是男人嗎?”
“不是,我是說,長得帥帥的男人……”
“誰長得帥帥的?”
“你,鐵鍋,還有王不花。”
“我們怎麽啦?”
“看著外表長得好看,其實呀,內心還不知是多麽肮髒呢?”
“我們怎麽肮髒啦?”
“你知道,王不花在跟我說些什麽。”
“說什麽?”
“他跟我打聽,認不認識揚州城裏的漂亮姑娘。”
“他要幹嘛?”
“他讓我約她們出來,陪陪他們幾個人。”
紀緒笑了,“你呀,不要想得太多……他們這種身份的人,去往風月場所是有些不便……”
“哎,八哥,你說這王不花,是不是他的‘二哥’沒死啊!”
“二哥,什麽二哥?”
“就是那個……”張錦指了指自己的下邊。
紀緒噗嗤一聲,又笑了。
張錦說:“當時,是不是王不花隻是給‘二哥’剪去了個‘頭’,身體卻依然健在呀?”
紀緒止住了笑,說道:“他的事兒,我還真聽他人說過。你想,王不花當時還是個孩子,懂得又不是很多,他哪裏知道‘淨身’、‘去勢’是咋回事。想當年,他隻是把自己的‘小雞’連根去掉了。但是進宮的時候,還要體檢。當檢查官看到他的‘包袱’依然還在的時候,又把他交到‘慎刑司’,讓他受了二次罪。”
“他是不是,又長出來了?”
“那是螃蟹呀,掉了腿還能長出來……”看到張錦盯著自己,滿臉不相信的樣子,又道,“你看我幹嘛,我又沒‘去勢’過……不過,王不花的‘小腿’肯定是長不出來的……”
“你咋知道?你見過他尿尿?”
“我看‘那兒’幹什麽!”
“那你怎知他沒有長出來?”
“因為呀,皇宮裏,每一年都會對小太監進行一次全麵的體檢。叫做‘驗淨’。如果發現有生長的跡象,就會再割一次,防止‘發芽’……以免禍害後宮!”
張錦若有所思:“那麽,他找姑娘幹什麽。”
紀緒說:“你不要想得太多……風流才子去青樓,那是常事兒……也不過是去喝個茶,聽個曲什麽的,那有你想的那麽多壞事可做!”
“你去過?”
“我倒是沒去過。不過,我在來金陵的路上,碰見過揚州的第一名妓‘杜十娘’。”
“漂亮嗎?”
“那當然。我聽義兄柳遇春說過,杜十娘是揚州城裏紅極一時的歌舞妓,她的豔名傳遍江南。”
“她為何叫‘十娘’?”
“她原名叫杜媺,在“風雅澗”裏排行第十,所以院中都稱她為杜十娘,她長得渾身雅豔,遍體嬌香,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明眸秋水蕩。”
“你動心了?”
“我動什麽心,我有我的柳好好。我隻是給你描述一下杜十娘的長相。”
“那種女子,你不用描述,我也想象得出……哎,這杜十娘,老家是哪裏的?”
“這不太清楚。隻知道她原來也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七八歲時被人拐賣到遠離家鄉的揚州,高價讓給‘風雅澗’裏的老鴇。老鴇看出這個伶俐的姑娘,日後必能掙大錢,便用心地培養起來。
當杜十娘到了十三歲那年,便被高價破瓜。十七八歲時出落成天姿國色,琴棋書畫,樣樣皆精的才女,招惹得揚州城中的王孫公子,達官貴人慕名而來。
‘風雅澗’裏有了這棵搖錢樹,真可謂日進鬥金,老鴇更是把她視如掌上明珠。
九年之內,杜十娘不知曆過了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蕩,破家蕩產而不惜。院中傳出四句口號來,說是:‘坐中若有杜十娘,鬥筲之量飲千觴。院中若識杜老媺,千家粉麵都如鬼。’
杜十娘雖淪落為煙花女子,但癡情善良,不慕浮華,總想尋覓一個知心伴侶,從良成家。但每日來遊蕩的豪門貴客,都不過是逢場做戲,無一能將終身相托。
六年前,江浙平章汪壽昌來到‘風雅澗’。雖然汪壽昌年近七旬,但位高權重,才華橫溢,和杜十娘又誌趣相投,杜十娘曾幾次提醒汪壽昌替她贖身,但不知汪壽昌為何,總以年齡相差懸殊為由而拒絕了她……”
————————————
注釋
[1]元代的海上絲路
根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至遲公元前1世紀,中原王朝已開始經海路進行對外交流。但是,作為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家,宋代之前的海上活動在國家事務中並不重要。宋代,由於北方長期戰亂,朝廷開始注重商業,鼓勵海外貿易,海上活動由此進入空前繁榮時期,海上絲路的重要性逐漸增加。
元代是我國古代海上活動最為頻繁、海外貿易最為發達的時期,海上絲路的重要性超過了陸上絲綢之路。
元朝海船遠至波斯灣和紅海海岸,歐洲和非洲的旅行者也經由海路往返於東西方世界,海外貿易和海上對外交流達到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高峰,為明代鄭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礎。明代中後期和清代,實行海禁政策,古代海上絲路逐漸衰落。
(1)多重因素推動海上絲路繁榮
海上絲路在元代之所以日益繁榮,源於多重因素。
第一,元朝在征服過程中增加了對海外世界的了解。蒙古民族征服歐亞大陸後,其邊境很快到達海岸線,並進一步展開海外征服。忽必烈統治早期,就不斷遣使招降海外諸國。畏兀人亦黑迷失曾五次奉命出海,前往印度、斯裏蘭卡、占城、蘇門答臘等地招諭。楊庭璧四次前往印度西海岸的俱藍國,一路招諭諸國,令其奉表入貢。在招降的同時,元朝軍隊東征日本,南攻安南、占城,至元末年又遠征爪哇。在這些戰爭中,元朝對海外世界的了解大大增加。
第二,元朝在與南宋作戰和海運糧食的過程中鍛煉了航海和造船技術。在征服南宋的過程中,元朝建立了一支強大水師,前後造船共8000餘艘。南宋滅亡後,元朝又接收了南方水軍和船隻,水軍力量大大增強。元朝中央設立海運萬戶府,每年用海船把江南的糧食大批運往大都,海運變成常規的運輸方式之一,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航海的技術和經驗。
第三,元朝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皇室對奢侈品和珍禽異獸的需求,促進了海上絲路的發展。元朝廷在各港口設置市舶司,對海外貿易進行管理。此外,還出資設立“官本船”,依靠國家資本出海運營。這些船隻除出海經商外,還肩負著尋找珍寶、藥物以及運送使者的任務。在朝廷鼓勵海外貿易的背景下,南海和印度洋的商人蜂擁而至。馬可.波羅描述泉州港時說:“假如有一隻載著胡椒的船去往亞曆山大港或者到奉基督教諸國的港口,那麽按照比例,必有一百艘船來到這座刺桐(即泉州)港。”
此外,蒙古統治範圍的擴張增加了東西交流的需求。元朝一直與伊利汗國保持友好關係,互派使者。在元朝與中亞諸汗國交戰期間,陸路安全無法保障,雙方聯絡多經由海路,亦是海上交通道興起的重要原因。
(2)海上絲路往來趨於繁盛
從13世紀後期到14世紀中期,中國作為海上主導力量的趨勢開始顯現。宋代之前,尚沒有明確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證據證明中國海船曾經進入印度洋。而到了元代,國家影響力首次延伸到波斯灣地區,與東南亞、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周邊國家產生了密切聯係。中國的海船與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地區保持頻繁往來,在印度海岸建立了定期往返的商旅貿易點,與伊朗南部的忽裏模子港長期密切聯絡,也有了中國航船到達非洲東岸的記載。可見,元代海上絲路的範圍空前擴大。
經過長期海外貿易,東西方物質文明交流極為繁盛,中國的瓷器、漆器、絲綢以及各種日用品遍及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影響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根據《真臘風土記》記載,真臘人原本用樹葉盛飯,以手抓取食用,大量中國貨物進入後,當地人改用中國瓷盤或銅盤盛飯,地上鋪著明州的草席,達官貴人出行儀仗中的傘蓋用中國紅絹製成。波斯史學家也多次提到,來自中國的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紙、墨、孔雀、馬具、毛氈、肉桂和大黃等,並強調絲綢和瓷器是中國最好的東西。
在海上活動空前頻繁的背景下,元朝的造船技術快速發展。無數的海上旅行者為中國大帆船感到震驚,馬可.波羅提到,元朝前期的中國海船每艘需要300名水手,船上能裝載5000—6000筐胡椒,有單層甲板、60個艙房、4—6麵帆。伊本.白圖泰於元朝末期到達中國,他描述的中國海船每艘有600名水手和400名武士,有12麵帆和4層甲板,船上有客房、套間、商號,每個套間包括客房和盥洗室。
由於海上交通便捷,大量商人、使者、傳教士和旅行者通過海路出行,留下了珍貴的記錄。歐洲旅行者馬可.波羅、鄂多立克,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都曾搭乘海船,經過東南亞和印度洋,來往於東西方之間,並分別留下了著名遊記,記錄元代海上絲路的盛況。中國的汪大淵在青年時期兩次出海,分別前往東洋和西洋海域進行遊曆貿易,留下了重要的海洋方誌《島夷誌略》,記錄了200多個國名和地名,其中不少是首次見於中國著錄,涉及的地理範圍東至菲律賓群島,西至非洲。海路交通的發展也使得海外使者絡繹而來,僅忽必烈統治時期,約有40個國家和地區入貢達110次。
由於海上絲路的發展,元代地圖編纂也達到新的高峰。劄馬剌丁受命編纂元代地理總籍時,曾經全麵搜集輿地資料,其中包括各種波斯文海圖。這些海圖被稱為“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回回文即波斯語,剌那麻是波斯語“路書”的音譯。這些資料都被編入元代《大一統誌》,其中包括一幅完整的彩繪全圖《天下地理總圖》,從“日出處”即太平洋海濱到“日沒處”即西域以西。明代的《大明混一圖》和《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也是基於元代地理總圖修撰而成。
(3)海上絲路構建交通網絡
考古資料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已經有人類跨海航行的活動痕跡。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大海上不斷有水手、商人、傳教士和旅行者航行往來,尋找新的貨物、新的土地或一切未知之物。這些航行者的往來,溝通了海洋兩岸的陸地,通過海洋進行的交流,尤其是長距離貿易,使海洋成為一個共同空間。
從元朝初年起,中央開始實行“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的海外貿易政策。在這種政策鼓勵之下,遠距離貿易越來越頻繁,各地區之間相互交換的不僅有商品,而且有知識、信仰、觀念,國家之間的聯係因之趨於密切。元朝使者楊庭璧帶領使團到達印度東南部的馬八兒國時,宰相馬因的與不阿裏二人熱情接待他們,原因是“本國船到泉州時官司亦嚐慰勞,無以為報”。不阿裏的祖籍在阿拉伯半島東岸阿曼的沿海城市哈剌合,11—12世紀,阿曼地區陷入混亂,當地居民不斷經海路遷移到波斯灣和印度洋其他地區,不阿裏的祖輩遷徙到馬八兒國。他的父親與馬八兒國王以兄弟相稱,但父親去世後,不阿裏卻受到國王猜忌。因此,他多次派遣使者和商船與元朝交好,最終逃離馬八兒國,由海路前往元朝,並在中國任官,官至中書省右丞,忽必烈將一位高麗女子蔡氏賜予他為妻。不阿裏的經曆是元代海上交通繁盛的側影之一。這種通過遠距離貿易往來而建立起來的各地區之間的聯係,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國家邊界概念。
隨著元代海上絲路的繁榮發展,中國、東南亞地區、印度次大陸、西亞、東非乃至地中海地區連接起來。各個海域不再是單獨的地理和政治經濟單元,而是結成了相互密切影響的交通網絡,其範圍在元代空前廣泛。不僅如此,各地區之間通過海路相互交流的密度、強度和速度,使得以往相互隔絕的不同區域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海上絲路的頻繁活動,東西方之間形成了一個海上交流網絡。這個網絡既是一個複雜的整體,也包含多個部分及其之間的關係。海上交流網絡的形成,源於各部分不斷累積的相互影響,因此顯得既有秩序又充滿無序,統一與離散同時共存。這個海上交流網絡雖然還遠遠達不到今天的程度,但其前所未有的開放性令人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