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57章 無情不似多情苦

第157章 無情不似多情苦

  酒足飯飽以後,太子妥歡貼睦爾便被王不花和奇承娘攙扶到自己的房間去了。


  太子一走,紀緒和張錦也趕緊上床睡覺。


  張錦在被窩裏說:“這個王管家,長得可真秀氣!”


  紀緒逗弄他道:“有你秀氣嗎?”


  張錦“忽地”爬了起來,嗔怒說:“你!”


  紀緒趕緊把他放倒在床,哄逗道:“告訴你個秘密。”


  “什麽秘密?”


  “這個王總管為何‘秀氣’呀!”


  “你說。”


  “他呀,是個太監。”


  張錦又爬了起來,問:“太監?不能吧!他們不是去揚州做生意的鹽商嘛,鹽商裏怎會有太監?哎,對了,官商!”


  紀緒笑道:“哪有官商這一說?商人就是商人,官人就是官人。你說的‘官商’指的是官商勾結,各得其利的一夥人。”


  “他們不是這麽一夥人嗎?”


  “不是!他們全是宮裏的人。”


  “你怎知道?”


  “這個太監王不花呀,在京城的士子間,傳得很響,他很有名的。”


  “有名,有什麽名?貪官,倒賣試卷?”


  “賣什麽試卷呀~,他,是個情癡!”


  張錦笑了,“太監,還情癡?”


  “那當然,你可知,太監在進宮之前,都和你我一樣,是男人啊!”


  “別提我,和你一樣!”


  “你不是男人呀~”


  “我不是,我長得秀氣,我是太監……”


  紀緒笑了笑,說道:“真小心眼兒。開玩笑嘛,別生氣了!我給你講講王不花的淒美愛情史。”


  一《玉樓春.春恨-上闕》晏殊.詞


  綠楊芳草長亭路,

  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鍾,

  花底離情三月雨。


  王不花是高麗[朝鮮]人。他的原名叫樸不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外籍太監,也是唯一一個為了愛情而自己動手淨身入宮的真男人。


  那麽,樸不花是為誰而淨身的呢?就是這次一起跟來的宮女“奇承娘”。


  奇承娘也是高麗人。她的蒙古名字叫“完者忽都”,是高麗大貴族、總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出生於高麗幸州[今韓國京畿道高陽市]。她和樸不花是鄰居,從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轉眼間,奇承娘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韓式”美少女,而樸不花也長成一個高挑的“韓國”壯少年。他們山盟海誓,今生今世,要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可是,承娘的父親卻極力反對他倆的交往,更不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樸不花。為了使這倆孩子能夠死心,承娘的父親便將承娘以高麗貢女的身份進獻給大元朝的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那年泰定皇帝四十七歲,他剛剛登基繼位。而隻有八歲的承娘怎麽又會得到皇帝的寵幸,她隻能作為一個身份卑微的小宮女待在皇帝身邊,為皇帝煎茶倒水。


  奇承娘進宮以後,樸不花是茶不思、飯不想,日夜思念、念念不忘。


  終於在一個冬天,樸不花無法忍受感情的煎熬,痛苦而又勇敢地舉起刀——切斷了自己的“塵根”。因為這是他唯一能夠走進皇宮,接近昔日玩伴的好辦法。


  這一年,樸不花才七歲。


  一個七歲的孩子,能夠為了自己的所愛,痛斬自己要命的“命根”,這怎能不讓他人震撼和汗顏?

  二《玉樓春.春恨-下闕》晏殊.詞


  無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

  隻有相思無盡處。


  聽到紀緒不做聲了,張錦便問:“後來呢?”


  紀緒道:“睡覺吧,以後再給你講。”


  “你這人怎是這樣,我剛剛來了興趣,你又不講了……”


  “再不睡覺,天就要亮了。你明天不遊玩啦?”


  “遊呀~”


  “如此發困,如何走得動道?”


  “鐵公子不是說,他提供馬騎嘛,我倆不必走路去揚州呀。”


  “呀!哎呀呀……”紀緒突然驚叫了起來,他迅速爬起身,說道,“想起來了,他是當今聖上!”


  “誰?”


  “老鐵,鐵公子呀……”


  “他怎會是皇上,一個被人喝尿的主……”


  “你怎不信呢,你可知‘鐵鍋’在蒙古語裏怎麽講?”


  張錦搖了搖頭。


  紀緒道:“‘妥歡貼睦爾’啊!”


  “‘妥歡貼睦爾’是什麽東西,”


  “鐵鍋呀。‘妥歡貼睦爾’就是‘鐵鍋’;‘鐵鍋’就是‘妥歡貼睦爾’……”


  “說繞口令呀!”


  “我說什麽繞口令!”


  “那你這是幹嘛?”


  “我是說,鐵鍋是一人名,就是這位鐵公子的名字。”


  “誰會用‘鐵鍋’做名字?”


  “怎麽沒有,你不就用‘觀音’做名字嘛~”


  “觀音是受人尊敬的,他‘鐵鍋’能幹啥?盛‘尿’呀!”


  “哎,不可無禮,他是聖上,我們要尊崇……以後,當著鐵公子的麵,可不能再提人家讓他喝尿的糗事。”


  張錦點了點頭,又問:“你怎能確定,他是當今聖上。”


  “我聽書院[1]的陳夫子講,丞相在上個月,親至良鄉迎接明宗皇帝的長子妥歡貼睦爾入宮為帝。”


  “可我們並沒有聽說過他的登基大典呀!你不要搞錯,他要是皇帝的話,現在不在皇宮等著登基,這個時候跑出來幹嘛?”


  “是啊,也夠奇怪的!”


  “我說,還是你猜錯了——你不要聽說人家姓鐵,就是當今聖上;看見王總管的‘蓮花指’,就說人家是太監……”


  “你可知,我可是猜謎的高手。”


  “是嘛?說一個,我猜猜。”


  紀緒想了一下,說道:“枕前芳心輾轉——打一字。”


  張錦張口就來:“想好事!”


  “打一個字,你這是三個字。再說,什麽叫‘想好事’呀?”


  “怎麽不是想好事?你想,一個女人抱著花枕頭,躺在床上,芳心翻來覆去的,能幹什麽——是不在‘想好事’?”


  “真是胡勒。”


  “那你說是什麽字?”


  “是‘樸’嘛。”


  “噢~對了,是嫖妓的‘嫖’?”


  紀緒狠狠地點了一下張錦的腦瓜子,說道:“你呀你,這小腦瓜子裏到底裝著些什麽?”


  “不是這個‘嫖’嗎?”


  “不是,是樸不花的‘樸’。”


  “枕前芳心輾轉……怎會是樸不花的‘樸’呢?”


  “你聽好,我給你解析一下——“枕”前部首是“木”,“加上“芳”的心輾轉,就是“卜”。這個字的意思是指,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所以說,樸不花是一支不加修飾的花。可他這一剪子下去,便成了太監。為了忘記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樸不花便把自己名字改為‘王[忘]不花’了。”


  一提及王不花,張錦又來了興趣:“哎,他倆後來怎麽樣啦?”


  紀緒說:“皇宮中太監宮女成千上萬,各有各的任務和活動範圍。在剛進皇宮的幾年當中,王不花並沒有機會見到奇承娘。直到文宗稱帝後,皇後卜答失裏才把聰明能幹的王不花調到自己的身邊做了近身太監。”


  張錦嘟噥道:“還不是因為人家王不花長得好看。”


  “這也無可厚非,皇後也是人。誰願意找個醜八怪圍在自己的身邊?”


  “我長得好看嗎?”


  “說王不花呢……不久後,王不花又讓皇後從宮女中抽調自己的老鄉奇承娘到了皇後的身邊。


  他們倆這才算真正見了麵。可為了這次見麵,他倆足足等了八年。


  王不花的所作所為,令承娘心疼不己。她傷心地哭了,罵他傻瓜。


  王不花卻欣慰地笑了,雖然不能再如正常男女那樣,恩愛纏綿共食人間煙火之趣。但,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曾經的愛人,陪伴著她一天天變老,這已足夠了!”


  張錦聽完他倆的故事,說道:“樸不花這樣做太傻,太不值得了。”


  紀緒反而認為,“隻有真正懂得愛的人,才會做得出如此‘動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來。我認為,為了心愛的人,哪怕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更何況是自己動手淨身入宮陪伴自己心愛的人呢?隻要是能天天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已足夠了,這便是痛並快樂著的人世間最淒美的真愛故事——絕愛。”


  “絕愛?”


  “是啊!愛的真諦在於甘為所愛的人付出,許多人狹隘地把愛當做自己的占有欲。真愛是為他人犧牲自我利益的奉獻,奇承娘無疑是被懂愛的樸不花感動著……你不見奇姑娘看王不花的眼神?願愛不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願天下有情人都懂真愛!”


  “別感慨了,會是他倆嗎?他倆不是待在太後身邊嗎?怎麽會跟著‘鐵鍋’出來?”


  “我想,‘鐵鍋’皇帝在高麗待過一段日子,太後把兩個高麗人放到他的身邊也是很有可能的……”


  ————————————


  注釋

  [1]書院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學校的名字叫“庠”,高一級的大學叫“上庠”,低一級的小學叫“下庠”。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所以,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裏設立的學校,便叫做“辟雍”、“成均”等。


  到了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麵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亦稱蒙學,係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離現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光緒二十九年,清**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製度,還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奏定學堂章程》裏公布的小學課程是我國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


  章程規定: 小學分三級,蒙學課程四年,初等小學、高等小學,課程各三年,中學課程四年,合計中小學堂共十四年畢業。 茲以原定蒙學堂課程,實即外國小學堂課程,因即並入初等小學,改為五年畢業。此項學堂,國家不收學費,以示國民教育,國家任為義務之本意。而另訂蒙養院及家教合一章程,以明保育幼兒之要義,不歸入學堂統係就學年齡之內。其高等小學,則展為四年,中學則展為五年,俾學生於所受經書,得以從容誦習,日力有餘,而於應習之普通各學科時刻,仍無妨礙。統計小學學期,較原章減短一年,而於中學學期,加展一年,前後仍合為十四年,並無出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學校的國家。在古代的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專門培養學生的機構。不過最早的都是官府辦的,服務對象也都是貴族子弟。一般的平民子弟是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上學的。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開始出現了私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私立學校。私學的出現讓所有人都是有上學的可能性。從那個時候起,中國的教學機構可以說是不斷地完善了,也不斷的增加。


  古代沒有幼兒園,但是古代對這種地方教的東西叫蒙學,也就是啟蒙教學。主要是啟發的作用,一般在8歲左右就可以上學了,民間有“八歲孩提子,從師入學堂”的說法。


  蒙學學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基礎知識。一般蒙學都是私人承辦的,也就是我們說的私塾。都是當地有文化的人來承辦的比較多。而上學時間比我們現在要刻苦,清代人唐鑒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五到七點到校,17點到19點回家,每年自正月15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散館,休假時間就隻有每年的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說還是比較艱苦奮鬥的。


  上完蒙學之後,就開始上高級一些的學校了。這個地方都是官府承辦的比較多,國家會在全國各地設置學校的。不過這種學校也有私人的,和我們現在的不同,當時官府的學校一般都是貴族子弟上的比較多,普通人幾乎不可能進去,而且裏麵收費也比較高的,普通人即使進得去也沒有這麽多錢。而私學相對來說教學質量沒有官府辦的好,收費也比較低。但是也有例外,北宋的四大書院前身都是私人的。而且北宋名家大儒比較多,程頤程顥等,好多大儒都辦立私學的。


  當然,上麵的這些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級的叫太學。這個在我們國家發展的比較早,據說在三皇五帝的時候都已經有太學,不過名稱和叫法不一樣。太學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清華、北大。這裏麵學習的東西也比較多,除了四書五經,還有一些經史、曆法、算術等,還有一些本朝律法、禮儀等!能畢業的確實都比較博學多才。而且有時候皇帝要是比較重視太學的話,學生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好的,漢質帝在位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當時國家對這些上學的人還會發工資,不過隻是對於貴族而言;對平民來說,所有的費用都要自理。太學一般都是要求上八年的,相當於現在的本碩博連讀的時間了。


  總的來說,古代是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製的,不過曆朝曆代的標準不一樣,做的程度也不一樣。要是想上學,隻要條件允許還是可以的。比如明朝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僅僅是在南京就有近3000家學堂。當然這個地方是首都,條件好。隻能說如果皇帝認同的話就會好一點,不喜歡的話就會少一點。這一點遠遠不如我們現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