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還將清夢繞金微
一《彼岸花》佚名
花開彼岸本無岸,
魂落忘川猶在川;
醉裏不知煙波浩,
夢中依稀燈火寒。
花葉千年不相見,
緣盡緣生舞翩遷;
花不解語花頷首,
佛渡我心佛空歎。
完盛等人在涑水河的東岸尋找著美盼的屍首。
東岸雖然是由完盛帶隊,但對於完盛目前的狀況,哪裏還有什麽精力?他還需要由兩個和尚架著才能走路呢!
看到失魂落魄的完盛,惠明大和尚勸說道:“人生自古誰無死?完先生可要保重自己才行啊!”
完盛有氣無力地說:“我師妹已經不在了,她是為我而亡!我豈能孤身一人苟活於世?”
“人有來生,就有去往。但這‘去往’,卻不是一切的結束,而是一種新的開始。對於芸芸眾生而言,死亡其實是一種解脫。所以,先生大可不必為小姐的死而過多地自責……”
完盛哭訴道:“師妹自幼膽小,提及死亡,就驚嚇得不行,如今她卻走上了這條路,她豈能不驚恐萬分……”
“死,並不可怕——死如喬遷,色身若屋宇,經歲月之摧折乃至頹圮殘破,死亡就像自舊宅遷至新居,非但不足懼,兼且可喜也;死如同更衣,猶如褪去破舊之衣衫,更換嶄新之裝束。”
“可是現在,讓師妹獨自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豈能不害怕?”
“死,對於眾生而言,並不是去往陌生的地界。隻是舍掉這個身,再去接受別種的身軀罷了……”
惠明和尚的勸說,對於信奉“薩滿教”的完盛來說,根本聽不明白。完盛仍是一個勁地哽咽落淚。
惠明繼續勸解:“而如你般,不停地哭泣,卻是大大地不該!這樣會耽誤虞小姐‘往生’的!貧僧剛剛所說的一切,其意思就是,小姐並沒有遠去,而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彼岸花》林夕.詞 王菲.曲/歌
一聽說師妹就在身邊,完盛趕緊四處尋找。
隻見,遠處的岸邊,星光點點,就像是小師妹婚服上的彼岸花,一排排地,隨著風飛舞。那美麗的彼岸花呀,在不停地變幻著顏色——紅的,藍的,黃的,白的……
[歌曲]“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聽見土壤萌芽,等待曇花再開,把芬芳留給年華。”
完盛隨即興奮起來,說道:“大師,我看到了,我好像看到了我家師妹!”
惠明道:“看到就好!或許她正在引導著我們去尋她的舊軀殼……所以,你更不能悲傷。倘若你對她生起悲憫之相,甚至哭泣,會讓她身不自主地生起情愛心,而讓她的佛心息止,隨情愛而去,這將導致她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不得解脫……”
“大師,我該如何做?”
“此時,最有利於她的是——不要哭泣,一心向佛。”
“向佛?”
“是啊!現在,她的魂魄還在飄忽不定。當我們尋找到她的屍首時,最貽害她的事,莫過於胡亂地觸動她的軀體,或為她極度地悲泣……如此,她就是想往生西方,一萬個人裏也不會有一個了……”
聽惠明這麽一說,雖然並不是很明白,但隻要對師妹不利的事,他就不會去做,便問:“我該如何向佛?”
惠明道:“你應該在心裏默念‘阿彌陀佛’。”
完盛按照大和尚的說法,在心裏不停地默念起佛語。
[歌曲]“彼岸,沒有燈塔,我依然張望著;天黑,刷白了頭發,緊握著我火把;他來,我對自己說,我不害怕,我很愛他……”
四更天,月亮從東山爬了上來。
那彎彎的月亮,勾畫出小師妹那瘦小的身軀。隻見她神色恍惚,體材虛幻,那瘦損小腰肢,恰似天上的殘月,在匆忙地前行。
雖說是虛幻,但對於完盛來說,心裏或許好受了許多。他感覺小師妹並沒有死去,她還活著,永遠活著……
三《唐多令.惜別》吳文英.詞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
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
漫長是、係行舟。
天,開始亮了。潔淨的藍天上,一抹羅紗般的玫瑰色慢慢地從東方伸展開去。青藍色的曙光靜悄悄地透過了各處險峻的山口,好像在尋找昨天遺忘在這裏的什麽東西。它穿過樹叢,甚至滑到掉下來的樹葉下麵,走遍各個角落。
在獨頭村[1]附近的河段,一個最最美麗的地方,大家找到了虞美盼。
她仰麵枕在河畔的小草上,周圍開滿了彼岸花。遠處的村莊中,雄雞在不停地鳴叫,但再也無法喚醒沉睡中的她了……
完盛匆忙從河堤上滑下去,連忙抱起了她,迎她入懷。他不停地呼喚她的名字,緊緊地抱著她,再也不肯放手。
惠明大和尚讓師弟們把他倆拖上了岸,又把美盼放在馬背上倒空出她體內的汙水。
看到不遠處有座閣樓,那是為紀念楊貴妃所修建的一座塔樓。惠明安排大家把美盼的屍首先暫時安放在那裏。
這時,對岸的虞管家也坐船過了河,來到了貴妃樓。他安排人到村子裏買了一套幹淨的衣服,並請人給小姐換上。
一切安排妥當後,惠明大和尚便帶著一班師弟開始為虞美盼超度亡靈。虞總管叫著完盛下了塔樓,來到了樓外商議著美盼的後事。
完盛說:“我帶著師妹先回家!”
虞福問:“哪個家?”
“仁壽老家。”
“這恐怕不行吧!”
“怎麽不行?”
“小姐是外姓人,不能葬入虞家祖塋。”
“師妹怎會是外姓人,她不是姓‘虞’嘛!”
“這是我們漢人的規矩——‘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女兒,相當於潑出去的水。嫁出去以後,要跟別人姓,對自己所出身的家族而言,反倒成了外姓人。”
“師妹不是還沒有舉行婚禮嘛?再說,你現在把一個死人送去孫家,人家會答應嗎?”
“就算小姐未出嫁,也不能葬於虞家[2]。”
“這又是何道理?”
“漢人的規矩——‘祖墳旁邊女兒墳,祖祖輩輩不如人’……”
完盛一聽怒了,罵道:“我看你們這些漢人,不是‘不如人’,而是‘不是人’!哪有逼死了自己女兒,還不讓她回家的道理?”
虞總管被罵得沒了主意,便道:“我一個下人,是做不了主的,我們還是先回普救寺,請示過老爺和夫人後,再做打算吧!”
“一來一去的,白白地浪費了兩天時間,等我帶師妹回到家裏,恐怕身體早就腐爛……這樣吧,我娶小姐,讓她與我結婚,是否就可以葬於虞家祖塋?”
“不行,這隻能葬入你家的祖塋。”
“嗬,我是蒙古人,哪來的祖塋,大草原就是我們的祖塋,你總不能讓我把師妹葬於大草原吧!”
“可漢人的規矩,我一個平民百姓如何改得了?”
“我不是虞家的義子嘛,我娶的妻子,怎就不能葬於虞家?”
“所以說,您是義子嘛……除非……”
“除非什麽?你快講!”
“除非您改為‘虞’姓,成為虞家真正的子孫……”
“可以,隻要能讓師妹回到故土,我怎麽著都行。”
“好,大少爺,那就這麽定了,我得趕快回去跟老爺夫人匯報……不過,你帶著小姐,坐車最快也得走七八天的時間,小姐的屍首會不會腐爛?我們是否買一棺槨,坐車回去?”
“那樣,屍首腐爛得會更快!我們不坐車,騎我的白馬回去,也就四天的時間……”
“哦,回到老家後,您不要把小姐帶到虞家老宅,你先帶回你的家……”
“這又是什麽說法?”
“這也是規矩——是‘完’家嫁女,‘虞’家娶妻。你讓你的母親把小姐當成自己的女兒……”虞總管一想,又問,“哎~您改姓的事兒,不用回家稟報令堂?”
“不用了,我母親會同意的。”
這時,和尚們已超度完畢。
虞總管說:“那你先帶著小姐回家,我趕快回普救寺準備,我們今天也啟程,回家為你們舉行婚禮。”
完盛從貴妃樓裏抱下了虞美盼,虞總管給他牽過了白馬。
完盛把美盼靠在了白馬的身上,自己先上了馬,然後伸手把美盼拽上了大白馬,放在了自己的胸前。他一手抱著美盼,一手扯著馬韁,一夾馬肚,白馬便走了起來。
完盛向眾人點了點頭,算是告別。他倆順著陽光,踏上了歸鄉的路……
————————————
注釋
[1]獨頭村
獨頭村是楊貴妃的祖籍,在山西省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東,依山傍水建有楊貴妃故居。故居占地麵積64畝,建築形製為城堡式的獨宅三進院落的仿唐民居。
楊玉環是唐朝的後妃、宮廷音樂家、舞蹈家,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齊國公楊玄琰之女,宰相楊國忠堂妹。
楊玉環出生於宦門世家華陰楊氏,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其祖上出自高門大族弘農楊氏(陝西華陰),乃楊氏在蒲州永樂(山西永濟)的分支。
弘農楊氏,在中國曆史上可謂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名人輩出。比如,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的重孫楊震,則是東漢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清白家風,且均官至太尉,為東漢著名的“四世三公”。
楊玉環於開元七年(719年)農曆六月初一出生於四川的宦門世家,並在此度過童年時光。
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
開元十七年,10歲的楊玉環因父親去世,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描述其為: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鹹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十分恩愛。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後。玄宗鬱鬱寡歡,當時後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 。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唐玄宗母親竇太後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天寶四載(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 ,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並親自插在楊氏鬢發上。玄宗對後宮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足見寵幸之隆。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後,跟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士兵嘩變,含恨賜死。
[2]古代,嫁出去的女兒死後,為什麽不能葬在娘家?
古代的祖墳,一個最起碼的規矩,就是隻埋同姓人,要是埋了外姓人,老話就會說:“這叫外姓人搶地”,寓意著以後會出現家中人丁不旺的情況。
不要說嫁出去的女兒了,假如家中不幸,未嫁的姑娘死了,同樣也是不能埋進祖墳的。哪怕是墳地挨著祖墳也不被允許,這叫做“祖墳旁邊女兒墳,祖祖輩輩不如人”。
迷信思想認為:假如祖墳旁邊有一座女兒墳,叫做“叫陰侵墳墓”。預示著未來的家中成員中,多半會出婚姻不順的情況——男性娶不到媳婦;女兒出嫁也不會嫁給富足人家;生的孩子成為傻子的幾率也會增大。
那就產生一個現實問題了,離婚的女子將來死後下葬在哪兒?
古代沒有離婚這個概念,隻能說“休妻”,當然數量也很少。遇到這種情況,多半還是會懇請原先的夫家予以合葬。
如若不準,便找門陰親,結婚後葬於夫家墳塋。如果這些都不成,便找個亂墳崗埋掉,草草了事。
古代對女性的歧視,不僅於此,出嫁的女兒生前也絕沒有什麽好的待遇,有些地方的風俗甚至不讓出嫁的女兒去祖墳上墳(尤其是有兄弟的),不能給自己的父母合墓掃土添土,祠堂、族譜、墓碑上都不能留有女兒的名字。
從女兒生的孩子的稱呼上,古人的心態就一目了然了——“外甥外甥”,可見在家族麵前,總擺不脫一個“外”字。
現代的社會,對城市的居民來說,“祖墳”這個詞都快不認識了。跟兒子相比,女兒才是貼心的小棉襖。古代這種種的歧視和限製,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都“盡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