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踏鄉記之歎流水兮> 第110章 翠袂雲裾挽不回

第110章 翠袂雲裾挽不回

  自從夏蓮來到妝樓後,虞美盼就再也沒有機會去西廂了。


  一《中元日早起》楊萬裏.詩


  欲借微涼問萬鬆,


  萬鬆自熱訴無風;

  清晨秋暑已如許,

  那更斜陽與日中。


  中元節[1]這天,完盛早早地起了床。幾天不見美盼的麵,他感到渾身燥熱和煩悶。


  匆匆走出書房,完盛找了個高處站了上去,麵對著滿山的青鬆,高聲地呼喊:萬鬆啊!給我點風吧,讓我涼快涼快……青鬆默默地矗立,一點兒反應也沒有。


  巳時,門上小仆虞祿來到書房,說道:“少爺,老夫人有請。”


  完盛問:“老夫人有沒有說找我何事?”


  “今天是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老夫人讓你去大堂祭祖。”


  “哦,知道了。你先回去,我換好正裝馬上過去。”


  虞祿應聲走了。


  二《中元節有感》王凱泰.詩


  道場普渡妥幽魂,

  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

  肉山酒海慶中元。


  那年代,中元節是一個隆重地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


  道觀和佛寺都有連著幾天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的活動;而百姓人家就祭祀祖先,擺設酒宴,大張旗鼓地慶祝一番。


  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日的中午進行。


  在廳堂中,設有一張大的八仙桌,桌子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棱柱型用硬木雕刻花飾的器物,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鬆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


  完盛來到了大堂,見祭祀筵席已經擺好,兩邊還點上了大紅雙燭。


  總管虞福點了三炷香遞給了完盛,並按照蜀地的風俗指導完盛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保佑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


  隨後,又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麵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囉!”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一切祭祀結束後,完盛便來到了客廳進行筵席。


  酒宴正濃時,虞夫人說:“篤兒啊,看來老爺來日無多,他的‘生基’也不知做得怎麽樣了。你什麽時候回家一趟,去看看‘生基’做到什麽程度了。”


  “聽從老夫人的安排。”


  “還叫我老夫人啊?”


  “噢,母親,那我什麽時候回去合適?”


  “我看,還是越快越好,明天啟程?”


  “孩兒遵照母親的意思。”


  “你要好生監管,不能讓那些匠人糊弄了我們,更不能讓不懷好意的人給使了‘卑伎’。”


  “何為‘卑伎’?”


  虞福說:“就是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在墓穴裏使了‘髒東西’,妨礙我們虞家子孫的榮華富貴……主要是對少爺你不利啊!所以,你回去後,可要上點心……”


  完盛說:“可我對此一竅不通呀!”


  虞福道:“待會兒,我跟你細講。”


  虞夫人又說:“這次你回去,把我們家的細軟帶回去吧,你可要把它歸置好了,我們娘倆以後的生活,就靠它了。”


  完盛道:“那我雇輛馬車……”


  “你最好走水路,那樣會更方便一些。”其實,虞夫人真正的意圖是想讓完盛在路上多耽擱些時間,最好美盼出了嫁以後再回來。


  完盛說:“走陸地,我十多天就能回家;如果走水路的話,恐怕要走一個多月。”


  “現在陸地上,饑民太多,你不怕我們的細軟被他們搶光了?”


  “我會武功,他們近不了身的。”


  “好漢抵不過一群狼!到時候,我怕你被饑民搶得渾身無根線,光溜溜地獨自騎馬回家……”


  聯想到完盛光著身子騎在馬上,站在一旁的柳如煙忍不住笑了起來。


  虞夫人狠狠地白了如煙一眼。


  虞福卻道:“哪還有馬騎?恐怕那馬,也早就被饑民搶去吃掉了,你隻有徒步回家的份了。那樣的話,豈不誤事?”


  既然大家都建議他坐船回去,完盛隻好遵從,便道:“就依母親的意思辦,明天坐船回去。”


  虞夫人聽了,說道:“好,虞總管,你安排果酒,準備車馬,明日我親往長亭,給篤兒餞行。另外,你通知長老一聲,請他也去送別吧。”


  完盛站起身來說道:“那好,孩兒就回去準備了。”


  虞夫人道:“你去吧!我們這也散了。”


  大家都走了,屋裏隻剩下了虞美盼沒有走。


  她心想:母親這“葫蘆裏裝的到底是什麽藥”?她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了,這剛剛認了師哥為義子,這怎麽不幾天,又打發他回家了?他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美盼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看到女兒落淚了,虞夫人就知道她是為了和完盛的分離而悲愁。便安慰道:“你哥哥回趟老家,又不是不回來了,你何必如此傷心?行了,你也回去休息吧!”看著美盼沒有動身,又道,“明天早上,你也跟隨為娘一起到長亭,與你哥哥餞行,以表心意。如煙,扶小姐上樓去吧!”


  美盼告辭了母親,由如煙扶著,抹著眼淚回到了妝樓。


  三《送禪者歸鄉》明本.詩


  完盛回到書房,坐在床邊,一直長籲短歎的。


  郭靖也不敢問,隻好蹲在門口,默默地待著。忽然聽到主人喚他,連忙答應道:“相公,琴童在,有什麽事嗎?”


  完盛說:“快些收拾行李。”


  “相公,不是好好的嘛,為何突然就要走了?”


  “唉!這都是狠心的老夫人做出來的好事!”


  “怎麽了,相公?能不能說給我聽聽。”


  “老夫人命我回成都一趟。 琴童,你在這裏好好整理行李,我要去向長老告辭。”


  “回成都幹嘛?”


  “你不要管了。”完盛邊說邊出了西廂書院,來到方丈,在門口恰巧碰上了悟塵。


  悟塵道:“阿彌陀佛,完相公,久違了,一向可好?”


  “法聰小師父,久違了!托小師父福,一向粗安。”


  “今天是什麽風,把先生的大駕給吹來了?”


  完盛說道:“一來,感謝小師父往日的鼎力相助;二來,要拜訪明長老。”


  悟塵調侃說:“君子不忘其舊,先生何日請我小和尚喝喜酒?”


  “日後歸來,一定奉請。長老在嗎?”


  “師父在屋呐!不過,聽先生的口氣,似乎要出門。”


  “是啊,所以我特地來向明長老和小師父辭行。”


  悟塵說了句“阿彌陀佛”,眼裏泛出些戀戀不舍,又道:“先生請稍候,讓我通報師父一下。”說罷,轉向門裏說道,“師父,完先生來了。”


  明長老正在屋內打坐,聽得悟塵通報,說了句“有請”。


  完盛踏進了屋子,見到明本趕忙施禮道:“明長老,學生這廂有禮了!”


  明長老忙合十還禮,說道:“阿彌陀佛,老衲還禮,裏邊請坐。”賓主落座後,悟塵送上了香茗。


  完盛說:“長老,學生今日特來辭行。”


  明本道:“剛才得到虞總管的通知,得知解元明日啟程赴蜀,不知解元為何如此倉促?”


  “一言難盡啊!今日,老夫人召見我,原本說是祭祖。可酒宴上,又命學生回家監督父親的‘生基’,並讓學生明日就走。學生恐明日登程匆促,不及告辭,故此先來與長老一聚。”


  “阿彌陀佛,老夫人也是擔心虞大夫的來日無多,所以讓解元回家看看‘生基’是否完善,以備不測啊!”明本邊說邊走向書桌,找了一幅字送給了完盛,說道,“解元這一走,也不知何時再能見麵,這是老衲的拙筆,留作紀念吧!”


  完盛接過了卷軸,打開了觀看,隻見是一首七言詩:

  湖海俄經三十年,

  無端一念憶生緣;


  夢中複做還鄉夢,

  禪外重參逆旅禪。


  踏碎暮雲投古寺,

  衝開積雪望炊煙;

  狂心未向機前歇,

  溢目家山轉棄捐。


  完盛收起了卷軸,說道:“多謝長老。”


  明本說:“明日長亭,老衲親自相送。”


  “學生怎敢勞動長老法駕?”


  “阿彌陀佛,想老衲和完解元,忝為忘年之交,解元遠行,理當相送。”


  “真是實不敢當啊!”完盛站起身來,告辭道,“學生的行裝,尚未整理就緒,長老,學生先告辭了。”


  “解元請便!”


  ————————————


  注釋

  [1]中元節

  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四大祭祖大節。


  (1)曆史淵源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複生之數。《易經》中,“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就是說,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複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


  “七”字在古代一直帶有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複生之局。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與“七”這複生數有關。


  “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托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嚐”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2)內涵融合


  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隨即,道家便將中元與上元、下元合稱“三元”。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人們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農曆七月報恩月,在佛教裏則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


  “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


  長久以來,我國的一些地方認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因為以訛傳訛,於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認為是一個“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門、不可開刀、不可結婚、不可購屋、不可搬家等等。


  (3)禁忌


  1、床頭忌掛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鬼神”入侵的時刻。


  2、夜遊,八字輕的人盡量不要夜遊。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鬼魂的食物。


  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


  在古代,七月半是民間的祭祖節,是追懷先人的一個節日,並沒有諸多禁忌,這些所謂禁忌是在節日發展演變中後世附會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