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今日東閣開玳筵
一《無媒不成親》俗語
天上無雲不成雨,
地下無媒不成親。
隻見也先帖木兒腆著一個似婦女十月懷胎樣的大肚子,三角眼,大鼻子,粗嘴唇,闊腦門,豎眉毛,寬下頦,一臉刺蝟毛般的紅胡子,簡直是人怕鬼搖頭。
他頭戴一頂笠子帽,身披一領雲雁金縷藍戰袍,護心鏡耀日生光,套一雙抹綠狼皮戰靴;腰間右邊掛一張鐵胎弓,左邊掛一壺狼牙箭,手拿一柄簸箕來大的開山斧,胯下一匹青鬃戰馬,裝作威風凜凜,實則猥瑣非凡。明長老倒吸了一口涼氣,道:“好家夥!嚇死老衲了!”
柳好好從窗後偷偷瞄了一眼,也大大地吃了一驚,心想這狗強盜長得如此醜陋,還想強搶人家仙女般的虞美盼,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我柳好好在,狗強盜休想得逞!她便催促長老說:“明長老,速速答話!”
明長老定了一定心神,高聲說道:“大王,請暫息雷霆之怒,且聽老僧說幾句,虞大夫得知大王虎駕前來,本待早把小姐獻與大王,但大王你不是鳴鑼擊鼓,就是大叫大嚷,虞小姐都要被你嚇死了,怎敢出嫁與你?你說,萬一嚇出個好歹,豈不可惜?!”
也先帖木兒好像不太懂得漢話,旁邊的譯胥[指翻譯]不斷地給他解說。
明本接著說:“虞大人言道,‘大王若要做女婿,請按兵束甲,退出一箭之地,讓虞家管家出了寺院到縣城購得嫁衣,然後再獻與大王如何?”
也先帖木兒問:“出寺買什麽?”
明本道:“新嫁衣呀,你總不能讓虞小姐原身打原身[指穿著平時的衣服]就出嫁吧!”這句話的意思是試探也先帖木兒,能否放他們出去找援軍。
也先帖木兒斬釘截鐵地說:“不行,婚衣我們準備。”
明長老又問:“什麽時間能準備好?”
“今天下午就能備好!”
“但,你今天下午準備好了嫁衣,老僧看也來不及結婚呀!”
“不是能不能來得及,關鍵是本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我要馬上成親。”
“大王,虞小姐是名門之秀,大王以前也是朝廷命官,真可謂門當戶對,天造地設的一雙。所以,婚禮不能太簡單。我們雖然不能走三書六禮的繁雜程序,但‘媒妁之言’是不能少的!”
“本大王還需要什麽媒人,我不是親自登門來搶……來求親了嘛?”
“大王別急嘛,有道是‘心急吃不著熱豆腐’,你既然想吃人家豆腐…不…想娶人家姑娘,總得講究一些。”看著柳好好在捂嘴笑,明本白了她一眼。心想,你是趕鴨子上架,我偶爾說錯個一句半拉的,用得著笑個沒完嘛!
也先帖木兒有些怒了,“老禿驢的意思,是我不講究?”
明長老趕緊解釋,“不,不,不……漢人有句俗語,叫‘天上無雲不成雨,地下無媒不成親’。沒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作數的!”
“你的意思是讓我找個媒人來提親?”
“這哪來得及?我們簡單一點,叫虞府的管家,帶著小姐的生辰八字送到大王帳中,再與大王商議一下迎親的細節,大王是不是,多少得給一點彩禮吧?!”
也先帖木兒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是想要彩禮,早說啊!大王我什麽奇珍異寶沒有?說吧,虞盼盼想要什麽?”
明長老抿嘴一笑,知道上道了,“這要看大王的誠心了,想給什麽禮品全有大王做主,由虞家管家帶回即可。”
也先帖木兒聽老和尚的說辭,覺得要點聘禮人之常情,便道:“既然如此,本王申時在大帳等候。老禿驢聽著,若虞家騙我的彩禮,明天還不出嫁的話,我要你們人人皆死,個個不存!你對虞老頭說去,像這樣好性兒的女婿,打了燈籠也找不到,教他就招了俺這個好女婿吧。”說罷,哈哈大笑,轉身發號令道,“兒郎們,後退一箭之地!”就領了嘍羅們回大帳去了。
長老抹了一把汗,對旁邊的柳好好說:“柳校書,強盜已經騙走了,你也聽到了,明天虞小姐必須出嫁!否則,大家便都是沒命的了!”
柳好好笑道:“知道啦,我的長老~,關鍵要看這個乖女婿有沒有這份福氣啦!”
二《采桑子.冷香縈遍紅橋夢》納蘭性德.詞
冷香縈遍紅橋夢,夢覺城笳[1]。
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別後誰能鼓,腸斷天涯。
暗損韶華,一縷茶煙透碧紗。
完哲篤自從在地藏殿道場上密會了小師妹,見她對自己依然含情脈脈的,著實有點飄飄然。
但是聽她講自己已經中表聯姻,名花有主了,哲篤又猶如跌進了冰窖,渾身冰涼,萬念俱灰。拜見老師和師母回來後,就往床鋪上一躺,不住地長籲短歎。
天亮了。
清冷的花香浸透紅橋上,多情人的舊夢,風停雨歇,一地殘落的桃花潤染著如水的月色,遠處的笳聲隱隱傳來,簾櫳間燕子靜靜地棲息。
一別十年,箜篌空懸,等不到再能彈奏起的人,不禁黯然神傷。青春匆匆逝去。一縷苦澀的荼煙鑽透碧紗。那是你散不去的思念麽?
正在迷迷糊糊地似睡非睡,卻被外麵的金鼓喊殺聲給驚醒了,想讓郭靖出去看看,就叫道:“琴童,琴童!”
郭靖旱被吵醒了,來問主人,卻見哲篤睡得正香,就不想叫醒他,一個人悄悄地到外邊來打探情況。一走到大殿的拐彎處,恰巧碰上了柳如煙,便急忙迎上去問:“煙兒妹妹,外邊為何喧嘩?”
如煙也格外地拿著緊張,“不好啦,強盜‘爺嫌爹’帶領五千嘍羅來搶虞小姐了……”
郭靖一聽,也顧不得稀罕柳如煙了,撒腿就往回跑。
————————————
注釋
[1]笳
1.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似笛。出於西北民族地區,漢時傳入中原,通常稱“胡笳” 。最初是卷蘆葉為笳,吹以作樂。後在形製上有所變化,將蘆葉製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為管製的雙簧樂器,形似篳篥。
笳有著相當的表現力,“剛柔待用,五音迭進”。胡笳即胡人之笳,在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遊牧民族中,善於表現淒愴、哀怨的情感,富有悠遠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邊遠遊牧民族英勇慓悍的個性及牧馬吹奏的特色。
2.又如:笳角(胡笳與號角。係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中樂器);笳鼓(胡笳與胡鼓);笳吟(胡笳吹奏;笳聲縈回)。
3.古代婦女使用的發簪[b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