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仰天呼氣成白虹
此時,完哲篤感覺虞美盼不哭了,他自然也停下了抽泣。
隻見明本長老向完哲篤走來,走到近身,小聲道:“先生,柳校書敬慕先生高才,特命老衲前來請先生相見。”
完哲篤聽到柳好好相請,心裏非常高興,這位大媒人有請,一定有意想不到的好事,就對長老說:“既蒙柳校書見愛,小生理當拜謁,還請長老引見。”說著,就跟著明本長老興衝衝地走了。
一《國風.王風.采葛》詩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柳好好坐在隔間的一張大師椅上,看到明長老領著完哲篤走了進來,便起身相迎。
當看到完哲篤的樣子時,又不覺想笑:他今天打扮得是一表堂堂,氣度非凡,斯斯文文,目不斜視,一看就是一個新姑爺見嶽母的樣子。
明長老帶了哲篤走到柳好好跟前,將身一讓,手一招,說道:“相公請過來,這位就是四川行省的柳校書,上前見過了。”
完哲篤上前施禮。
柳好好還禮道:“先生請坐。”
“柳校書在上,小生安敢妄坐!”
“先生不必客氣,但坐無妨。”
“是,恭敬不如從命。那麽還請柳校書先坐,小生才敢放肆。”
“既然如此,我便告罪了。”說罷,在椅子裏坐穩,道:“先生請坐。”
哲篤見柳好好已經坐下,便道:“小生大膽,告坐了。”說罷,後退兩步,在旁座上恭恭敬敬地把半個屁股放到椅子上。
柳好好看了,真有點憋不住笑了:這蒙古秀才,真把漢人的禮儀學到家了。
看到完哲篤坐好後,明長老便告辭出了小隔間,繼續念他的經去了。
柳好好拿著腔道說:“請問先生大名?”
完哲篤坐正了身子,噗嗤一聲笑了,“小生哲篤,單字一個‘盛’字。”
柳好好說:“完盛啊完盛,我說你,著什麽急啊?!”
“怎麽了?”
“見師妹什麽時候不能見?非得今天來湊這個熱鬧。”
“你可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1]兮?”
“什麽三秋,四秋的……你說,如果今天遇上了老夫人,我問你,你是認呢,還是不認呢?”
“師母今天不是不來嘛!”
“她原先是一定要來的!你可知,我是費了多大的勁才說服老夫人待在家裏?”
完哲篤趕忙起身施禮,“感謝柳校書費心,成全小生其美。”
“關鍵是,你和師妹在此相見,你又在佛殿上大哭,丫環奴仆一定會回去說的……你說,如果你再不去看望你久病的老師,是不有些說不過去?”
完哲篤一拍大腿,“嗨!怎麽把這事給忘了,這可如何是好?”
“你趕緊考慮一下,見老師的說辭。”
“今天就見?”
“是啊,都住在一起了,過了院牆就是老師的家。等道場結束,一起去見老師……你和你師妹見麵了?”
“見了。”
“看清楚了?”
“清楚了。”
柳好好抬頭看了看哲篤身後的郭靖,問:“漂亮嗎?”
完哲篤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
郭靖始終跟主人在一起,完哲篤凝視小姐,他就盯著如煙,很可惜,他想如煙,如煙不想他,如煙一眼都沒有看他,好像他不存在似的。這使得他很喪氣,所以當完哲篤趴在拜墊上哭的時候,他也趴在地上陪哭,借題發揮,吐吐自己的委屈。他倒不是為了情啊愛的,而是覺得柳如煙太瞧不起他了。
完哲篤和柳好好寒暄,他就站在主人身後,還是不停地瞅人家如煙。
柳好好收回了看郭靖的目光,問:“你倆說話了嗎?”
“大庭廣眾之下,如何開得了口。”完哲篤遺憾地說道。
柳好好對身後的如煙道:“你去把虞小姐叫進來。不要讓秋菊跟進來,你替代虞小姐跪一會兒,讓秋菊陪跪。”
“知道了!”柳如煙應聲出去了。
郭靖的眼光也跟著去了,柳好好笑了笑說,“琴童,你也去吧!”
郭靖趕緊跳出了門。
二《碧玉簫.情引眉梢》王實甫.元曲
情引眉梢,心緒你知道:
愁種心苗,情思我猜著。
暢懊惱!響鐺鐺雲板敲。
行者又嚎,沙彌又哨。
您須不奪人之好。
就在完哲篤和虞美盼密會的時候,明本長老帶領徒弟們念誦最後一卷經,很快就要功德圓滿了。
小和尚們早已看飽了大小美女,而且有長老師父們在場,大家都正經八百地做佛事。
不一會兒,道場就結束了。
明本長老走到柳好好麵前說道:“啟稟柳校書,祈福已經圓滿,天色不早了,請校書和小姐回宅吧。”
柳好好說:“長老辛苦了,小師父們辛苦了!姑娘告辭。”說罷,帶領著一眾人等回歸宅院。
完哲篤聽得長老在請柳好好等起駕回府,心裏有說不出的滋味,又難受,又惱火,這老和尚真不知趣,為什麽不把佛事多做一會兒呢?你進來的可真是時候!
你不見虞小姐一直在看著我:眉梢上含情脈脈,我的心思你知道;心兒裏萬種憂愁,你的情意我明了。
唉!真是有心的哪能及得上無心的好,多情的反而被無情的惱。
勞累了整整一個通宵,月亮落了,鍾聲響了,公雞啼了。
真個是,玉人回去得快,好事收場得早。
————————————
注釋
[1]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來形容情人之間思慕殷切,也可用於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
三秋泛指時間很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指九個月。
其實“三秋”蘊含著其自身具有的更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核,如果想要了解,必須了解它的源頭.
首先“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出自《詩經》中的名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雖然全局隻改一字,但是意境沒有變化。
這首詩用了三個排比,在形式上表示了感情的層架,也在內容中表示情感的增加。詩中的“三月”“三秋”“三歲”很明顯的都是表示遞進的時間關係,三月和三歲分別表示三個月和三年時間,那麽既然後麵已經有了“三歲”這樣的詞語代表了三年時間,那麽再用“三秋”表示三年就不合適了。因此“三秋”並不是表示三年時間,這裏表達的是三個季度的意思。也就是九個月。
將三秋誤解成為三年,其實也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廣泛,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用三秋表示三年時間,所以在這裏用錯也無可厚非。並且古代農業社會以耕種為主,穀物類的一般都是一年一熟。因此把三個收獲的秋天當做經過三年,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