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楊柳絲絲弄輕柔
一《苦其心誌 勞其筋骨》孟子. 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本對完哲篤說道:“先生,小寺固然清幽,然而此乃佛門清淨之地,先生乃官宦子弟,享受榮華富貴,不戒口福,恐怕過不慣山寺的清苦生活,老僧以為,先生還是另擇佳地為妙。”
完哲篤聽了,心想:怎麽,明長老不肯借?嗨,這簡直是在破壞人世間的好婚姻嘛!臉上不由得顯現出失望,還有些許的生氣:真是法海不懂愛!
完哲篤暗下決心:我今天一定要借到房子,看誰的決心大!他隨即轉換臉色,浮出笑眯眯的祈求,“明長老,小生雖是蒙古貴族,但早已身列孔門,對佛法更是虔誠,至於口福之欲,何足道哉!小生早就想茹素吃齋,以清腸胃了。”
這真是,人在急眼的時候,能發揮出超常的水準!
原本嘴巴笨笨的蒙古子弟,今天卻能口若懸河,完哲篤起身道:“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小生吃苦是不怕的,請長老不必為小生擔憂……”
明本聽了完哲篤的一番議論,心想,你哪裏知道我當家的難處嗬!便道:“小寺自老衲住持以來,從未出租過,不大好開例。此例一開,大家都來租借,這普救寺豈不成了普救客寓了嗎?還請先生寬容一二。”
完哲篤說:“長老,例是人定的,可以開,也可以滅。萬望明長老玉成則個[1],隻此一遭,下不為例。”
二《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2]孟子. 語
人恒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悟塵卻在旁邊一個勁地笑:一個要借,一個不肯借。看你倆怎麽辦!
看到悟塵光笑不幫忙,完哲篤道:“光知道笑,有什麽好笑的?”
悟塵學著完哲篤剛才口如懸河的的神態說:“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完哲篤問:“你又是什麽意思?”
悟塵道:“我把一切都表現在臉色上,才被人了解呀。我笑在臉上,是想讓您和師父明白,我們都遇上好事啦!”
明本問:“什麽好事?”
悟塵道:“把房子借給完先生,不是好事?!”
長老一聽,有些生氣,“這是好事?”
悟塵說:“師父,您把房子借給完先生,是一舉五得。”
完哲篤聽了,心中大喜,這小和尚還真有兩下子,人家“一舉兩得”已經滿不錯的了,他還“一舉五得”,哪來那麽多“得”?別“得”多了,幫倒忙。
明本長老卻被弄糊塗了,出借房子有那麽多好處,倒要聽一聽,就說道:“如此多的好處,快些與為師講來!”
悟塵說:“遵命。師父,你老雅愛文章,精通佛學,完先生是才高八鬥,又有心參禪學佛。完先生來了以後,你們二位朝夕相處,研究文章,談論佛法,誌同道合,彼此高興。這是一得。
完先生得到了安靜的讀書地方,這是二得;收了房金,俺們寺裏多了一筆收入,這是三得;師父經常說徒兒佛經學得不錯,但文章不行,要替我請一位飽學先生來,完先生是個現成的不用付學費的先生,這是四得;這第五得嘛,第五得……”悟塵說不下去了。
他本來想說虞家小姐就要得到一個如意郎君了,可這麽一說,一錘子全砸了,自己挨師父的臭罵且不去說,書呆子的房子肯定也借不到了。破壞人家婚姻是要傷陰德的,而且還要被書呆子咬牙切齒地咒罵一輩子,所以愣在那裏“五得”,“得”不出來了。
明長老聽了悟塵的“五得論”,雖是小孩子的言論,但覺得還是有點道理的,聽完四得後,便問:“還有一得呢?”
完哲篤聽了悟塵的高論,打從心底下佩服和感激,這“四得”已經足夠說動老和尚了,還有“一得”一定更加精彩有力,所以也在耐心地傾聽。
那悟塵就是個小機靈鬼,隨機應變的能力特強,什麽歪七劣八的歪理都能派上用場,隻見他小眼睛一眨說道:“師父,徒兒算錯了。那第一‘得’裏,不是有您老人家和完先生各人一得了嘛,加起來不正是‘五得’?”
“有這麽說話的嗎?誰猜得到你的話裏還要帶著算術?”便笑道,“既然如此,敝寺房屋頗有幾間,但大都簡陋不堪,有屈先生,於心不安。不如和老衲同住一室,彼此風雨聯床,抵掌論心,亦一樂也。先生以為如何?”
一聽到此話,悟塵“噗嗤”一聲,笑了起來;完哲篤更是把剛呷的一口茶,全嗆在嗓子眼裏,站起身來,咳個不停。
老和尚看著他倆詫異地問:“你倆怎麽了?”
“完先生和我師父住一起,是多麽令人激動啊!”悟塵打著圓場,“完先生,我都撈不著和師父睡一起!”心裏卻在想,我師父還真有點老悖了,冷的時候冷水都潑不進,熱的時候能燙死人,現在就看這書呆子如何應對了?
————————————
注釋
[1]則個
則個源自宋元時期。宋元時期,由於白話的廣泛運用,語氣詞獲得較大的發展,新興的詞語就像現在的網絡語般地成批出現,頻繁運用,所表達的語氣十分豐富,十分細膩,不僅表現出陳述、疑問、祈使、感歎的分別,而且能細膩地表現出決斷、疑惑、驚愕、嘲諷等各種情態。可以說語氣詞的使用已成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則個”這個語氣助詞,用法略表示委婉或商量、祈使、解釋等語氣。與現代漢語中“一下”語義接近。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
這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曆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作品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