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狼藉煙花命不辰
一《竹枝詞九首.其一》劉禹錫.詩
元至順二年[1331年]年十一月,汪壽昌奉旨入京述職。
這次去京城,汪壽昌非要帶上柳好好同去。柳好好也正好想回京看看少時的家園,她讓負責汪壽昌起居的侍女留在營地,令杜秋和柳如煙來照顧汪壽昌去京城期間的起居。
汪壽昌是從一品大員,出行按規定配給:馬十匹,水路船一隻。他們一行十多人坐船從金沙江至岷江,從岷江到了白帝城[1]。
看到白帝城兩岸的風光,汪壽昌吟頌了劉禹錫的《竹枝詞》:
“白帝城頭春草生,
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
北人陌上動鄉情。”
柳好好一聽,便問:“到了白帝城了嗎?”
汪壽昌指了指,說道:“那就是。”
柳好好非要去白帝城玩一天,汪壽昌隻好依從她。
他們登上了白帝城這個觀“夔[kuí]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欣賞了著名詩人李白、杜甫、蘇軾、陸遊等詩人在登白帝城和遊夔門留下的大量詩篇,心中有了頗多感觸。
第二天,柳好好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白帝城。
二《早發白帝城》李白.詩
山,壯麗秀美;水,清澈靜逸。
長江三峽,正是因為那些被傳誦的詩歌,便使這個地方陡然生出一份靈氣,讓人怦然心動,讓人神往。它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山水風景,成為棲息在詩意中的山水意境。
在長江上,柳好好她們也學古人那樣,乘一葉扁舟順江而下,看白雲流水悠悠,兩岸青山如黛,他們隨口吟一首詩,順手吹一首羌笛,昂首唱一曲豪歌: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泊秦淮》杜牧.詩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不幾天,汪壽昌一行到達了河南江北行省[2]的南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
侍衛進船奏報:“大人,船已接近廣陵,您欲在何地下榻?”
“噢~就住廣陵吧!”
聽說船已靠近“風花雪月”的揚州城,柳好好和杜秋一齊湧出船艙,站在船板上眺望。
隻見,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接近戌時,小舟泊在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揚州[3]河畔。
天色已晚,他們先找了處驛站住了下來。
柳好好知道揚州風月場的名氣,便對汪壽昌說:“大人,您對廣陵熟不熟呀?”
“熟啊,五年前,我還在河南江北行省做過平章政事呢。”
其實柳好好早就知道,她是故意這麽問的。在得知汪壽昌在省府揚州做過平章,便興奮道:“太好了!”
“做個平章有什麽好高興的!?”
“不是,我是說,你帶我們去逛逛青樓吧!”
“女孩子家家的,去那些地方幹嘛?”汪壽昌其實已經很疲憊了,不想去。
柳好好迅速噘起了小嘴,嗲嗲地央求道:“大人~您帶我們去吧……明天我們就走了,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再來,你帶我們去見識見識它的繁華嘛!”好好緊接著逗他道,“再說,你就不想見見你的老情人?”也隻有柳好好敢和他開這樣的玩笑。
汪壽昌架不住柳好好這樣撒嬌,沒有辦法,隻好讓她倆換上男裝,三人來到了素為“春風十裏”的竹西佳處。
他們的馬車在一扇正紅朱漆的大門前停了下來。大門頂端懸著黑色金絲楠木匾額,上麵龍飛鳳舞地題著三個大字‘風雅澗’。
好優雅的名字,可這明顯是一座青樓。
所為的青樓,不單單是一座樓,確切地說是一個或幾個院落的結合。走在其中看那小橋流水,那亭台院落,親切又溫馨,可以帶給人非常舒適的感覺。但是室內的裝飾卻又是不同,迎門的大堂,布置得金碧輝煌,給人以富麗堂皇的宮殿般的感覺。轉過大堂,是幾條曲折的走廊,通向不同的院落和房間,它們的風格也有明顯的差異,有的一片燈火輝煌,有的卻有曲徑通幽的感覺。
這是一座高級的“夜總會”,還未入房門,就給人以不同凡響的感受。
畢竟,到這裏來的客人,喜歡什麽的都有,但是都是追求美來了。對於美的理解,自古都是有很多的不同,作為一座青樓來講,設計上能夠追求這麽多變化已實屬不易了。
四《青樓夢》俞達.詞
爐煙嫋嫋,篆拂瑤窗。
珠箔沈沈,蒜垂銀線。
他們剛剛入座,有一麗人姍姍而來。她一看是汪壽昌來了,忙道:“汪大人稍坐,我喊媽媽前來。”
不一會兒,老鴇笑盈盈地趕了過來,她和汪壽昌很熟。老鴇一邊寒暄著一邊領著他們來到了樓上一個房間。
隻覺一股異香撲麵而來,這裏別有洞天,室中陳設很是雅致。上懸一額曰“集紅軒”,正中掛一幅名人畫的《寒江獨釣圖》,兩旁朱砂小對,四麵掛著幾幅名人題詠。
三人正在觀看的時候,又見兩個垂髫小侍女捧著茶走了出來,仔細打量她倆,肌理細膩,風雅宜人。
侍女放好茶,退回內室。
————————————
注釋
[1]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有泰山之風貌,有兔耳嶺之怪石奇觀。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
[2]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為直屬元朝中央**的一級行政區,簡稱“河南江北”或“河南江北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等)之一,轄境包括今河南中南部、江蘇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湖北中北部,南與江浙行省、湖廣行省接壤。
元置,亦曰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開封縣治,領汴梁等路十二,南陽等府七,荊門州一,屬州三十四,自河至淮東西,又湖北之境亦分屬之,即今河南河以南,又河以北延津、原武等縣地,及江蘇、安徽、湖北江以北,又湖北江以南石首、長陽等縣一帶地,至元中嚐置河南等路行省於襄陽,又置淮南行省於揚州,尋皆改廢,至正中複置淮南行省於揚州,今江蘇江都縣治。
[3]揚州
江蘇省地級市,是世界遺產城市、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傳統特色的風景旅遊城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宋恭宗。此時的南宋幾乎全境已納入大元國版圖,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區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東路,兩浙西路)地,又稱淮東行省、揚州行省。省會治於原淮南東路首府揚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徙省治於杭州,稱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省治還揚州,複稱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徙省治於杭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劃江而治,以揚州,泰州,天長,滁州等江北州縣隸河南江北行省,餘下江南部分改稱江浙行省。大德三年(1299),撤銷福建行省,以其地並入江浙行省。轄境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區。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統有杭州等三十路,鬆江一府,江陰二十一州。福建泉州的澎湖寨巡檢司也隸屬於江浙行省。
江浙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及江西東北部,下轄杭州等30路和二十一州等。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隸屬於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