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傳功授法
回憶不斷的在腦中持續,不知過了多久,痛苦的人,已不在痛苦,平靜的草廬,再生異變。
“嗡!”
光華萬丈,照耀整個際,此時身在霞光中心的了塵,身體飛速愈合,皮膚晶瑩剔透吹彈可破,若在凡塵定會羨煞諸多美女。
眼見了塵暗傷愈合,魔靈自是難以相信:“不可能,我用的是魔界的修羅妙法,你不可能恢複的如此之快。”
“哈哈,有力量就是好,我是丘雄,我不是了塵。”
語甫落,了塵強納內元,再攢急招,風雲隨之起變,法訣出:“道心所向,玄法歸一,鎮鬼誅魔,諭令乾坤,封。”
封字訣起,印法乍顯,卻見了塵手指相互纏繞,掌中突現玄妙陣法,封字一出,萬寂靜。
倏聞一聲轟爆,陣法撞擊,魔靈頓遭重創後退數丈,嘴角朱紅遺落,舉步難艱,似是搖搖欲墜。
“徒兒!徒兒!徒兒快醒醒。”忘憂呼叫道。
隨著外界的幹預,了塵亦是慢慢睜開雙眼,看著眼前兩幅急切的麵孔,不解道:“二位師傅有何事?”
“我和五戒看你在禪房都七日滴水未進,有些擔憂所以進來看看。”忘憂看著並無大礙的了塵,隨即摸著山羊娓娓道來。
“徒兒無礙,隻是悟道有些深而已。”雖是此番回應,但心中亦是久久難平。
“即是如此,我們就先出去了,切記悟道非入道,不可急功求進。”忘憂罷!自是隨五戒離開禪房。
看著兩人離去,了塵內心驟起疑問:“太真了!怎麽會有如此的感覺。邱雄!邱雄”
自言自語間,失神的人再度入道,破解內心迷局。
殊不料,了塵悟道所見,乃是前生記憶,被《妙皇真經》引導而出。未曾料想,此番悟道,盡是禪定數日之久,道法亦有精進。
“徒兒!速來禪房。”忘憂妙法傳音,未有遲疑,了塵自是往禪房走去。
吱嘎!房門打開。
“師傅在上,徒弟見禮。”了塵話間拱手行禮,盡顯謙卑。
“嗯!看來你氣色不錯,《妙皇真經》參悟了多少?是否有不解之處?”忘憂撫須而言。
了塵聽聞,急忙回道:“啟稟師傅,弟子修行尚淺。無法盡窺經書秘密。”
“此乃機緣,你緣分至此不可強求,若是有緣得識,自可窺得經書全貌。”五戒手持念珠,一語解惑。
“多謝師傅解惑禪機,弟子明白,隻師傅召喚徒兒可有事情吩咐?”了塵話詢問之聲,亦感悲傷。
“你修得一指算,你應該知道了吧!”忘憂輕言道。
“嗯!”了塵唯有一字,道盡此刻內心傷感。
“師傅壽元將近,你是應劫道之人,為師將畢生功力傳授與你,助你完成使命。再者,觀主之位原是由你大師兄接位,可他已經失蹤許久,若是他日有幸尋到,你自作安排。”道此處,忘憂失落之心,已無法掩飾。
“師傅不是一月以後前往皇宮,此刻才過去半月有餘,兩位師傅何必如此著急動身。”了塵心中疑惑,唯有此一問。
“徒兒不知,你在禪房修煉已經有十五日之久,現在離皇帝召見的日子還有兩,明日我就隨忘憂前往皇宮,哪裏來到還有十五日。”五戒口中言明。
“徒兒!為師現在就將功力傳授與你,日後希望你能救世救民,準備開始吧!”忘憂言罷!自是盤膝而坐,調息養元。
了塵聽聞,隨即盤膝而坐閉目養神,靜待師傅傳功之術。
坐定如佛,道身禪心,忘憂元功運行,青色的光柱如潮水般湧向了塵,青光遊走全身筋脈,引導靈力的流通。
隨著靈力通過湧泉、會陰、百會、膻中居於丹田,乍見丹田之上,有一層薄薄光霧將其籠罩。
“噗!”功元散盡,忘憂再是難忍,一口朱紅遺落。
“老道!”五戒急忙出手,聖潔佛力護住忘憂心脈。
了塵睜開雙眼,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張憔悴、氣虧、精血耗盡的臉,此時的他內心倍感自責。自拜在師傅門下,師傅為了自己曾經兩次元氣大損,兩次吐血,而自己什麽也做不了。
“師傅!徒兒不孝。”一聲不孝,肺腑之言,心中感念一月之期再造之恩,卻道這恩情如山。
殊不料,心動之際,自《妙皇真經》中飛出一物,眾人均未察覺,卻補了了塵心中遺憾。
“不必如此,你忘憂師傅壽元將近,功力傳與你可能是機緣,不必如此介懷,快回禪房鞏固修為,我還要為您師傅醫治傷患。”五戒罷!袈裟一掃,了塵便出現在庭院當中,隻能眼看草蘆,卻是難以再入。
“要我怎麽,你這個老道還真是的,機緣不因禍得福。”五戒啪啪肚子道,眼中竟是羨慕之色。
忘憂睜開雙眼,此刻沒了先前的憔悴,有的隻是正氣盎然,同時手上卻多出一物。傳功之事,本就是忘憂打算,未曾料想,一點善舉,竟換來了久違的期盼。
突然,一簇精光顯現,驚現七寸人,善緣有終。
“帝禦旨,青雲觀主忘憂道人,其身修為道境,教化上仙回歸正道,傳功授法功之甚大,難於言表。著!帝諭令,敕封為荊棘嶺土地,受封界,入榜為仙,七日後赴任。”七寸人宣旨完畢後,化為星光消散全無。
豎日清晨,庭院中兩人神采奕奕,一人著袈裟寶相端莊,一人著道袍飄然如仙。
“老道走吧!”五戒道袍一揮兩人騰空而起,四周山嵐飛速變化,腳下村莊城池亦是不停變換。
半盞茶後,映入兩人眼簾的是,一座座紫檀木作梁,水晶玉璧為燈,珍珠為簾幕,範金為柱礎,雕龍畫鳳,紅牆綠瓦,好不闊氣。
而在正殿之中,寶頂之上,懸著一顆巨大的寶珠,熠熠生光,似明月一般,再看那宮殿地鋪白玉,內嵌金珠,鑿地為蓮,奢華無雙。
隨著地蓮延伸,卻見蓮花盡組成一條盤龍,龍頭所在,清晰可見三個鎏金大字《太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