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清卒> 第三百七十三章 多事之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七十三章 多事之清

  大清這隻大老虎並不如德川吉宗想象中的那麽強壯有力。外憂內患在困擾著這頭東方巨獸。


  羅卜藏丹津:顧實汗的孫子、達什巴圖爾的兒子,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右翼首領。康熙五十三年(1714)承襲其父的親王爵位,成為青海蒙古和碩特部貴族的最高爵位。


  1717年準噶爾汗國派兵攻入拉薩殺死拉藏汗導致和碩特汗國滅亡。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第二次進西藏平定入侵的準噶爾部,途徑青海時,他要求在西藏恢複他家族的汗庭,清軍領導、康熙第十四子大將軍王胤禵沒有答應,隻同意他進藏協助。


  雍正元年(1723年),曾隨清軍入藏征戰準噶爾的青海和碩特部,受到清庭獎勵。其中,察罕丹津受封為黃河南親王,共領青海和碩特右翼,削弱了羅卜藏丹津在右翼的獨大地位,是清朝遏製他圖謀汗位的野心。這導致他更為不滿,恰逢康熙去世,鎮守西寧的允禵回京奔喪,他便發動叛亂。


  羅卜藏丹津這次叛亂可謂是蓄謀已久的,又得到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支持。


  羅卜藏丹津自號**洪台吉以統帥各部,親王察罕丹津等部與他分道揚鑣,他率兵進攻,結果使青海蒙古內部再次發生了內訌。羅卜藏丹津順利進至河州(今臨夏)、西寧附近直到河東。


  在叛軍的猛烈攻擊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難以抵抗,部眾潰散。他隻得率妻兒及殘部逃往西寧,向清朝報警。


  察罕丹津在與羅卜藏丹津叛軍相持不敵後,也率妻子及所屬一百餘人退往河州(今甘肅臨夏),後又突圍到達蘭州。其餘不肯參與叛亂的和碩特蒙古王公也先後被羅卜藏丹津叛軍擊潰。


  雍正獲悉羅卜藏丹津叛亂以後,作了兩手布置:一方麵令剛剛升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辦理平叛軍務,另一方麵派兵部侍郎常壽到羅卜藏丹津駐地沙拉圖傳達朝廷旨意,令其罷兵停戰,希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


  畢竟現在南邊張石川的大乾才是滿清真正的心腹大患,能避免兩線作戰才是最主要的。


  但羅卜藏丹津不僅拒絕了朝廷的勸諭,反而拘禁常壽,並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寧周圍地區的攻勢,於雍正元年十月(1723年11月)對西寧府周圍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鎮海堡與北川新城等地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既然談不成,那就隻好刀兵相見了。十月,雍正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從陝甘各地調集精兵往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反叛。又任命還在防備策妄阿拉布坦的嶽鍾琪為奮威將軍,兩麵夾擊攻打青海叛軍。


  西北邊疆本來就是滿清防禦的重點,一直有重兵把守。雍正決定以雷霆之力速戰速決解決掉這次青海的叛亂,也可以順便震懾一下策妄阿拉布坦和周邊的蒙古各部。


  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有人居然要策反手握重兵的嶽鍾琪!


  嶽鍾琪,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原籍涼州莊浪(今蘭州永登)。嶽飛二十一世孫,四川提督嶽升龍之子。


  而妄圖策反他的靖州秀才曾靜,正是看到了嶽鍾琪是嶽飛後人這一點,南邊又有乾王張石川起事,這讓他看到了反清複明的希望。


  於是曾靜派門人張熙致信嶽鍾琪,曾靜的書信中對滿清康熙和雍正極盡責罵之詞;又以嶽飛抗金的事跡激勵為作為嶽飛後裔的嶽鍾琪,勸他掉轉槍頭指向金人的後裔滿洲人,為宋、明二朝複仇,投入張石川麾下。


  嶽鍾琪假裝同意,騙出口供,然後抓了張熙,又將口供、曾靜的書信一同快馬送至京師。


  一向多疑的雍正這次居然沒有懷疑嶽鍾琪的忠誠,褒獎嶽鍾琪忠心,並由於軍事需要,仍舊對他委以重任。


  而順著曾靜這一條線繼續往下審問,牽扯出了曾靜的師父呂留良。呂留良是在死了四十年之後,曾靜牽連,被雍正皇帝欽定為“大逆”罪名,慘遭開棺戮屍梟示之刑,其子孫、親戚、弟子廣受株連,無一幸免,鑄成清代震驚全國的文字冤獄。


  而對付張石川的大乾國,雍正也從未敢掉以輕心。這段時間張石川鬧騰的並不凶,除了繼續騷擾福建、浙江沿海外隻是占了雲南、廣西以及廣東三省,並沒有太大的軍事調動。


  雍正從吉林、盛京以及京畿駐防的八旗兵中抽調了三萬人,又在個州府抽調了十二萬綠林軍,任命隆科多為定南大將軍、馬爾賽為副將,平郡王訥爾蘇總管大軍後勤給養,大軍駐紮唐山鎮操練。


  為什麽駐紮唐山鎮?因為唐山鎮有鐵廠煤礦還有鐵匠,可以鍛造火槍火炮,有糧食可以喂飽這些人,還有現成的建築隊給大軍提供住房保障。


  養心殿內,剛剛用過午膳的雍正就開始批閱奏折。山東沂州府蝗災,正是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開封府黃河決堤,湮沒良田五千頃;和托輝特部和俄羅斯國近期暗中往來頻繁……


  皇帝真的不是那麽好當的啊!雍正工工整整一個字一個字很認真的批複了許久,也有些累了,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然後呷了口茶。


  “萬歲爺,怡親王在外頭遞牌子請見。”蘇培盛見雍正終於停筆了,小心翼翼的說道。


  “傳!”


  十三阿哥走進養心殿甩袖子紮千道:“臣弟允祥參見皇上。”


  “免禮,看座,上茶。”雍正看著麵前的十三弟也有些感慨。自從他繼位以來,如果說自己是全大清最忙的人,那老十三肯定是第二忙的。


  自己手下實在是沒有可用之人啊。當初被康熙給鬧的自己都不敢培植黨羽,現在真正能信任的老十三一個,現在已經是總理事務大臣了;年羹堯一個,現在還在西北帶兵;隆科多一個,在唐山鎮練兵督造火器;李衛還得稍加提點,田文鏡倒是可以督撫一方了……


  可現在自己需要能帶兵打仗的人啊!康熙末年幾乎沒怎麽打過仗。那些平三藩收台灣的老將基本上都死光了……


  “皇上,有朝鮮的最新消息了。”十三阿在錦墩上坐下後說道。


  “哦?如何了?”雍正的興趣被提了起來。


  “張石川帶著百餘艘大船、兩萬餘人先是趁著日本防務空虛攻打了日本國的江戶城,大肆劫掠一番後又依仗著水師犀利突襲了日本水師,擊潰了大部分日本艦船,並且封鎖了日本和朝鮮之間的海峽,切斷了入侵朝鮮的日軍補給,而後登陸朝鮮和朝鮮軍一起兩麵夾擊擊敗了日軍主力,日本投降了……”


  聽允祥將張石川此次出征日本的大致情況說了一遍,雍正陷入了沉思。十三阿哥見了也沒敢打擾。


  兩萬多人,先搶了日本的首都,又擊潰了日本水師,還在朝鮮打敗了十幾萬日本軍。這股子日本人可不是什麽軟柿子,剛開始的時候入侵朝鮮簡直是如入無人之境,朝鮮那會兒三天兩頭寫信、派遣使者前來京師求援。


  朝鮮雖然有些軟,可畢竟也是有著幾百萬人口的國家,就這麽讓日本在兩個月內攻占了漢城,足以說明這群裝備了新式火銃的日本人戰力絕對不俗,可張石川就能輕易將他們擊敗了,那張石川的實力……


  好半晌雍正才說道:“兩萬餘人擊潰了十幾萬人,還是裝備了新式紙殼子彈火銃的人,我們這次為了平叛也隻是調動了十五萬人……我大清,難道真要亡於一個二十多歲的孩子手裏?”


  允祥聽了這話忙說道:“皇上,張石川之所以能擊潰日本十萬大軍,無非是先掐斷了日本的補給來源,您也知道,這種新式火銃的子彈和火藥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的。日本孤軍深入,又沒了彈藥,張石川一路上鼓動朝鮮平民加入他的隊伍,這才能將日本擊潰。”


  “嗯,張石川不但武器精良,且善於兵事,當初為什麽就沒看出來呢……”想起當初初見張石川,胤禛不由得呆了呆。


  “皇上不必多慮,張石川雖然仗著火器犀利占了一時先機,可他現在占據的地方多是山多水多。我八旗以齊射見長,守城和山地作戰本就不是我們的長項。若是到了平原,我們的騎兵能衝殺起來定能破敵。”允祥安慰雍正道。


  “嗯……”雍正背著手在店內踱了幾步,忽然又想起什麽,從龍椅旁的暗格裏拿出了張石川送給他的左輪手槍:“這轉輪手銃還沒防止出來嗎?”


  “皇上贖罪,臣弟無能……”允祥忙站起身來垂首說道:“這手銃製作倒是不複雜,隻是這子彈中一觸即發的火藥如何配置實在是無人能解……”


  說道這裏,雍正和允祥突然都是一愣,他們都想到了一點:日本!日本人已經仿製出了元化一式啊!


  “隻是此等利器,不知日本國可願意轉讓給我們?現在日本也吃盡了張石川的苦頭,又割地又賠銀子的,說不定肯將這種火藥配方交給我大清,我們不妨動之以利……”十三阿哥說道。


  雍正沉吟了一會兒,他自小受到的就是大清乃是天朝上國的教育,現在讓他低聲下氣的去求日本,他有些糾結。況且這一來一回,再趕製新式火槍和子彈,又要靡費多少時日和銀子?自己抄家抄來得這點銀子,似乎不夠用啊……


  “新式火藥這事兒先放一放。張石川在南邊又鬧騰得怎麽樣了?”


  “還是老樣子,除了兩廣和雲南之外並沒有繼續東進或者北上。聽說他在廣東廣西在搞改土歸流和攤丁入畝,還要搞了不少官場的改革……”


  “噗……”雍正一口茶都噴了出來。自己想在兩廣徹底推行的攤丁入畝和改土歸流,居然讓張石川給做了?

  他接過蘇培盛遞過來的手帕擦了擦嘴:“他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考校他,他就提出過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等策。那會子我想著這個孩子長大了必是個可用之才……”


  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雍正最近很喜歡懷舊。


  允祥等雍正說完了又說道:“皇上,有句話我不知道當不當講。”


  “嗯?”雍正回過神來,又歎了口氣:“老十三,那會兒咱們為了皇位費了多少心機,如今我繼承大統了,卻連你我兄弟都疏遠了,若是兩年前,你和我說話何須這麽小心翼翼的。我有多久沒有聽你叫我一聲四哥了……”


  “皇上,君臣有別,臣弟……”


  “好了,你要說什麽?說吧,坐下說。”雍正擺了擺手說道。


  “臣弟想……想再去見一見張石川,看看能否招降他,或者……。”允祥猶豫了一下,最後的求和兩個字沒有說出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