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釋厄錄> 第五章 不同席

第五章 不同席

  「他呢?」

  皇帝還是要殺自己,決意從南疆回來的時候,朱允炆心中早有準備。

  自從坐上了皇爺爺的那尊龍椅,一封削藩令書,逼的幾個弱小的叔叔囚禁的囚禁,自殺的自殺,家破人亡,都是朱家人。

  讀了幾十年的儒道佛家,自以為行王道仁道,等到從龍椅上被趕了下來,才驚覺,早已霸道的滿手血腥。

  滿身罪惡早就該死。

  可是,還活著的這個痴傻兒子,不該被自己株連。

  「咕嘟,咕嘟。」

  爐火中加了新柴,燒的正旺,鍋里的紅薯白米粥咕嘟嘟的響著,香氣四溢,後門邊躲著的朱文圭被這股香甜吸引,口水順著嘴角流滿了手背和胸前,絲毫不知道生死就在別人一念之間。

  朱允炆半面焦黑,只有一雙眼睛,依然溫潤,眼底帶著一絲祈求,看著自己的四叔,當今的永樂皇帝。

  而朱棣只是居高臨下的盯著他,面色冷峻,身上殺氣赫赫,雖然沒有絲毫內力,但自由一股氣勢,沖開飄蕩來的白粥熱氣。

  撲通!

  大雄寶殿內傳來一聲沉悶聲響。

  朱允炆跪在青石地面上,仰頭看著永樂皇帝,躬身低伏,

  「草民,朱允炆,拜見吾皇永樂,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前建文皇帝,跪拜,今永樂皇帝。

  這對膝蓋,跪過天地,跪過洪武皇帝,跪過自己的父親母親,再也沒有向別人低伏過。

  今天,不為自己求生,只是為了給兒子求一條生路。

  朱棣俯視跪在腳邊的侄子,弱者,總是小的,如今的他好像縮成了小小一團,就像當年他出生的時候,包裹在紅紗金絲編製的棉袍中。

  就是這麼小小一團,後來成了皇帝,自己入朝時,也曾低伏跪拜,那時是叔叔跪侄兒。

  民間有習俗,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

  若逢紅白事,四里八鄰聚在一起,這父親和兒子,叔叔和侄子,是不能坐在同一桌面上的。

  主要就是因為,叔叔和父親是本家的長輩,若是和兒子或者侄子坐在一桌,一喝起酒來,敬來敬去,喝的迷迷糊糊,若是父親向兒子敬酒,或者叔叔向侄子敬酒,甚至對罵起來,亂了輩分,那可是會被別人笑話一輩子的。

  可是,在皇家,什麼規矩,也沒有君臣的規矩大。

  那時叔叔跪侄子,若是在民間,朱允炆的脊梁骨都會被戳爛,可是所有人都覺得理當如此,因為侄子是君,叔叔是臣。

  如今,侄子跪在自己這個叔叔面前,論備份,他該跪,論君臣,朕是君。

  早就該如此。

  朱棣如是想著,心裡順暢多了,身上的殺氣好像也少了些。

  兩人一君一臣,臣子恭敬拜服,君王高高在上的享受心心念念十餘年的場景,一副君臣相知,後門口的朱文圭忍不住了,屋內甜香四溢,爐火邊的紅薯烤的也是軟糯,肚子早就咕咕叫的悶頭沖了進來,抓起爐火邊的烤紅薯,不顧燙手,一把掰開,張口就吃。

  「嘶嘶,嗚嗚。」

  紅薯內里更熱,朱文圭一口咬下去,燙的眉眼都擠在一起,忍不住蹦跳起來,大口的吸氣來緩解疼痛,嘴裡也發出嗚嗚的低吼,想來甚是疼痛。

  跪在地上的朱允炆身體一顫,想起身去安慰痴傻的兒子,但還是未動。

  他已經是臣民,沒有君王的命令,不敢也不能妄動。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你父親早亡,朕身為叔叔,就是你的父親,如今大明天下這席面,是朕的,你我君臣父子,不可同席,明年夏,鄭和出海,你就帶著朕這個傻孫子,跟著鄭和,去最遠的地方安居下來,你,還有你的後人,終生不可踏上大明的疆域,接旨吧。」

  朱棣對著腳下低伏的臣民下了聖旨,不再停留,轉身出了大雄寶殿。

  「草民接旨,謝吾皇隆恩。」

  已經走到院子中的朱棣聽到屋子裡傳來的聲音,回頭看了眼大雄寶殿,那尊觀世音菩薩佛像依然低眉,但好似沒有了厭倦,嘴角隱約有著笑意。

  十年之賬,一朝結清,朱棣心中也不勝暢快,神色放鬆,連帶著腳下都虎虎生風,走出內院,對鄭和招招手,

  「回宮。」

  兩人一前一後,走到前門門口,鐵凌霜依然站在門檻上,不閃不避,和她對峙的紀綱卻早已退開,恭敬的守在門口。

  「今天歲除之日,還站在寺廟門檻之上,你自己不積德行,也不為你的姐姐考慮?」

  大門門檻,是風水寶地,家裡的神物,專門辟邪擋災,可是腳下的鞋子,確實低賤污穢之物,小孩子踩門檻,那是要被父母拖到神靈牌位前狠狠教訓一頓的。

  站在門檻上的鐵凌霜從來不是能吃虧的人物,被朱棣以長輩的口吻教訓,更是怒氣上臉。

  她側身瞥了眼朱棣和他身後的鄭和,冷笑到,

  「你也不積德行,還不是高坐龍椅,萬人之上,今天還跑到這裡施德,可見你的德行是拿來用的,不是修的。」

  這話說的一點也不錯。

  朱棣面現怒色,心中卻並沒有太多的怒氣。

  君子性非異,擅假於物。

  自己身為皇帝,廣施恩德,澤被蒼生,可這些美德,自己身上到底有沒有,他自己很是清楚。

  不過,此人未進大殿,卻已經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此來是來施恩的,果然聰慧,比之她面有憂色的姐姐還要有靈性,可惜不好壓制,要好好想一想,怎麼才能讓她在大明一朝服服帖帖。

  「哼!」

  朱棣冷哼一聲,對紀綱招了招手,三人一路向皇城方向走去。

  走了一陣,已經轉到了大街上,朱棣回身對紀綱吩咐到,

  「你去安排四名錦衣衛,要好手,有家小在京城的人,讓他們到武英殿等朕。現在就去。」

  「是。」

  紀綱領命而去,朱棣腳步放緩,悠悠的在大街上散著步,還低聲的向鄭和問到,

  「你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

  「回皇上,寶船隊到過西方最遠的地方,那裡有一片紅色的海洋,當地的人稱為紅色大海,從那裡到大明,走海路,一路風平浪靜,也要一年多的航行。」

  「那裡人多嗎?」

  「很少,那裡相較於大明,還在土耕火種,一片荒瘠,尋常人家,只能鑿石為斧,狩獵為生,飢一頓飽一頓,年過三十,即是長壽。」

  朱棣不再說話,緩緩前行,不多時,已經到了皇宮正門洪武門的不遠處,沒有進門,反而轉到了皇宮西側,要繞到後門。

  皇宮西側第一家,就是漢王的府邸。

  這裡一個多月前,這裡的主人被抓走,不知所蹤,然後沒有多久,就被某個猖狂之人闖了進來,一頓刀揮斧劈,砸的稀碎。

  事情過去不久,失蹤了好些天漢王朱高煦被人在西郊的亂山間發現,據說發現的時候,已經餓的連話都說不出來,還是一個好心的農夫將他背回家裡,灌了兩碗小米粥,才勉強能夠說話。

  挨了悶棍,又被囚禁在黑暗地底的漢王回府後,好生將養了幾日,才能起身,跑到皇宮內哭的昏天黑地,要父皇幫自己主持公道,抓住罪魁禍首,然後碎屍萬斷。

  言語之間隱約指向,自己的太子大哥,是背後之人。

  朱棣憤然大怒,指著漢王大罵,說你的大哥,現在還重傷昏睡,躺在雞鳴寺中由姚廣孝調養,抓走你的人是天竺的和尚,已經都死了,此事到此為止,休要再提。

  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個月了,聽說在金陵的天竺人,不論好壞,不管身份,一概被漢王的手下驅逐出京。

  天竺和尚自作孽,不可活,永樂皇帝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去管漢王。

  但這樣事情不管,有一件事情,還是要管的。

  漢王在重修漢王府。

  早前半個漢王府被砸成了破爛,如今又豎起一道金光閃爍的大門,門前堆著各種建材,看成色,都是南疆深山中的木料,珍貴異常。

  「三保,你說朕的兒子這樣窮奢極欲,朕要是把侄子扔在你說的那蠻荒之地,後人若是知曉,該如何評價朕」

  鄭和跟著朱棣已經二三十年,深知皇帝不喜歡親近之人言語晦澀隱瞞,雖說事關漢王,他也直言相告,

  「朱允炆曾為帝王,而且早就葬身火海,已不宜在中原出現,至於在遙遠的地方,是貧是富,皇帝切勿憂心,全看他自己如何活下去。」

  果然,鄭和說出來的話最能勸解帝心,朱棣微微點頭,面上的晦暗之色消解了不少,示意他繼續說。

  鄭和看了眼前面正在重修的漢王府,眉眼低垂,

  「漢王殿下,軍功卓著,戰場帥才,太子又太過仁慈,恐壓制不住,而且他的手下,暗裡還和仙宗有關聯,前有韋渡河,後有賀蘭山,一個岱輿,一個瀛洲。皇上,請恕屬下直言,當此一世,只有您能壓制他,勿留亂於後人。」

  一代開疆,三代守土。

  自古王朝多是如此。

  大明一朝,太祖皇帝驅除韃虜,恢復中原,三十年南征北戰,已經耗盡了中原財富,永樂一朝,也是戰亂不休,如果後繼之人再輕動刀兵,那這大明王朝,是否能延續五代,都很難說。

  這個道理,鄭和懂,朱棣自然更懂。

  「說的不錯,朕不能把問題留給後人,大明外面那些不死心的狼,朕要下一次出征,要把他們的狼皮都扒下來,至於大明之內,太子沒有朕的雷霆手段,朕要傳給太子一個安穩的王朝,只能自己出手了。」

  「臣以內臣,妄言皇家之事,還請皇上贖罪。」

  「呵呵,姚廣孝多次直言皇家之事,朕也治不了他的罪,打不過,就什麼也不用說,回宮。」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