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洗腦的技法
阿賜也明白這其中的重要性,此後財富天下的夢想可能要靠學會這孔子洗腦的技法了,說好說歹都在一念之間,隻要大家去捧去炒,就是稀泥也能扶上牆。
這時子貢確實有了拜師孔子的想法,能學到孔子的演說技巧和洗腦方法,對於玉石世家的子貢來說,絕對合算,這了這些法門,在玉石界肯定會混得如魚得水!
阿賜於是道“夫子,學生一直認為玉的可貴,因為數量少,物以稀為貴。我在玉石界的交易,要麽看的是玉的產地、玉的質地和紋理,還有就是在市場上具有怎樣的價值,以啥樣的價錢吃進、啥樣的價錢賣出?”
“這些玉石大多是因為獲得的困難而產生高價,因為獲得艱難,所以不是想象中的那麽容易弄到手,不是每個人想去撿,就能撿到手,要找一個沒有裂紋、完整的、色澤純正的玉更是難上加難;”
“其次玉色也不那麽好找,純度,質堅,達到珍品極別;還有產品加工需要精工細琢,由於玉質堅硬,加工難度非常之大。要加成一個成品時長達幾個月甚至經年累月,因此大大加劇了玉器的成本。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不明白的是為啥這些特點都不是玉石高貴的理由?”,
孔子接下來忽悠出了新高度“玉之貴,因君子之德與美玉之質相應,與君子的仁、智、義、禮、忠、信等德行相應,並與天地之道相應;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不假借他物自然合乎禮。如君子之德,無須假借外物顯示,自然德風暢然。一個家庭的幸福、甚至國家、社會的繁榮安定,也是要由仁德的教育感化才能夠達成。”
子貢再提出不解“這也隻不過是一塊破玉,縝密還說得過去,有智慧這就聞所未聞了?如果破石頭能產生智慧,那麽這些糞土、爛泥、木棒、磚瓦等是否都能產生智慧?都能暢所欲言?都能縱橫捭闔?”
孔子笑道“這位公子所說的縝密,是說玉的紋理細致周密,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智,無所不知的意思。達事理曰智,判可否曰智,具識見曰智,君子的智在於他考慮周全,觸類旁通。《周易?係辭傳》裏有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縝密而不出也。”
“至於智慧,這玉也有個性,玉石放在任何一個位置都不會變得多餘,都會受到世人的追捧。常言君子不器,君子放在任何一個位置上都能夠勝任,並不拘泥一個固定的環境模式。例如真正的君子,首先是位孝子,他不但能夠體察父母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程度,不同於一般人的,還要幫助父母提升道德學問,提高人生的境界,圓滿父母的智慧,從而達到大孝不匱,然後達到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境地,最後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忠孝兩全。”
“如果領導是位君子,便能夠照顧到每一位下屬,讓手下都能夠各盡其用,各司其職;做師尊的,對弟子能夠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智”孔子在關於知識的來源問題上曾經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矣。”從字麵上可以理解為:生下來就通曉知識的人是最上等,然後通過學習獲得知識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然後再去學習的人是更次一等的,而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在老百姓中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這玉石明顯就是類比於生而知之者那一類的人,而困而不學的便是那頑石了。反正取類作比喻都是人為的,子貢想如果把這些取類反過來比喻也是行得通的,把君子比喻成頑石又何嚐不可,對待原則性的問題又臭又硬,也是一種品德的體現!
既然孔子這麽說了,自已便這麽聽,再把這套理論發揚光大,到時天下君子都以佩玉為美,全都到自已這裏來買玉,這玉肯定是供不應求的一件好事!當然,在宣揚這套理論之前,先得大量屯積原石。
子貢再向孔子請教玉石的義是咋類似的,因剛才孔子講了玉中含有義“夫子,這玉不過一塊破石頭,何來夫義?天理正路才能說是義。德行高潔方為廉。這玉中咋能包容此二物?學生從沒見過這破石頭能行天理正路,也沒見過這破石頭做過德行高潔的行為!”
孔子辯解道“方正曰廉。借以喻方直之人品。劌利傷也,廉而不劌,也就是說堅硬而不傷人。這形象地展示了玉的高潔品性撓而不折,銳廉而不忮,為了堅定的信念,寧可折斷也不屈不撓,就連斷開的同時,也不忘恪守自己的本性——外圓內方,方得有道理,方得有章法,但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剛正不阿而傷到他人。這和義的本質是一樣的,這也是玉的可貴,是君子美德的昭示,沒有言語,卻令人久久銘記在心,無法泯滅。”
這話咋滴就注定了此後孔子那個武功最高的子路弟子的輝煌一生,在子路在宮鬥中被殺害離開人世的一刻,也要正冠緊衣,永遠不忘孔子的教誨,始終如一,奉行的是天地正理,德行高潔——
其實這件曆史的公案,作者覺得就是孔子的不對了,這不是忽悠害人嘛!究竟是生命重要還是帽子重要,人死難以重生,而帽子丟了可以再買,為了一個破帽子丟了生命,是否不值?或者總是想著峨冠博帶,這是虛榮心在作怪,生命至賤的道理在作怪!孔子洗腦的功勞也功不可沒!
孔子忽悠的不隻是子路這個弟子,後世還有很多儒家大能,這儒家的思想雖大部分是好的,但有時也真的害人,比如後世的方孝孺,不接受的朱棣的橄欖枝,為啥要激怒他呢?
這貨不可能不了解帝王一怒浮屍千裏,還是在詔書上寫下“燕王篡位”四個字。他可以為朱允炆守身如玉,可以為朱允炆犧牲生命,可家人有啥錯,為啥要為他的虛榮買單。尤其是最後的誅十族,一句聽起來很硬氣的話,搭上了多少人的性命。
方孝孺的朋友同學師長在家中安穩的生活,突然被抓到刑場上砍頭,隻因為他們認識一個就方孝孺的人。若是方孝孺選擇自盡,這貨又怕死,不了解自盡同樣可保家國安寧!你方孝孺不孝便算了,讓長輩給自已陪葬,還要管老朱家的事,這屬於內部鬥爭,沒有人規定朱棣不能做皇帝。以朱允炆的能力,根本無法和朱棣相比,讓朱棣做皇帝,對國家更為有利。
方孝孺的家人、弟子、朋友,其中有很多普通人,他們可能隻想平安地活下去,權力的爭鬥,跟他們沒啥太大關係。方孝孺為了自已的虛榮,以身赴死,這已經足夠報答建文帝的恩德,為何他要牽連那麽多人。方孝孺可以拒絕書寫詔書,甚至方孝孺可以直接拒絕覲見朱棣,半推半就還要借機要脅君主。
方孝孺忠貞有餘,能力不足,無法為國家出啥貢獻,也沒有慧眼識人的本領,和黃子澄、齊泰把靖難之役搞得一塌糊塗,讓毫無懸念的勝戰輸了,變成了朱允炆的墳墓。孔丘老頭的思想讓方孝孺莫名其妙地成了空談誤國的鍵盤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