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官場漩渦> 第43章解迷無途

第43章解迷無途

  第43章解迷無途


  王未明的去世,在麗春所引起的反響,剛開始時由於官方忙於善後事宜處置並沒有人去注意,隨著王未明去世的善後事宜處置的結束,這些後續反響也就逐步在麗春各層麵顯現出來了。


  歸總起來,王未明車禍去世所產生的反響,大致分為民間和官方兩個方麵。


  在民間,對王未明車禍去世的反響是正反兩個方麵,正麵的反響認為王未明的去世是麗春的一大損失。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王未明到麗春後為麗春做了不少實事,臨死都還在為麗春操心,是麗春難得的一個好官;反麵的反響則說王未明在麗春急功近利,好於表現,總想著盡快撈取政績,借助其老丈人餘威仍在的有利條件,為自己的晉升提拔奠定基礎。就是當天下那麽大的雨,有人勸他待雨小一點或者是停下來後再到現場,但王未明完全不聽勸告,我行我素地固執己見,一定要到現場去查看災情。持這種反麵意見的人還說,就算是有災情,那麽大的雨也不可能馬上施救,否則,不僅救不了災,可能還會引發新的災情。這是完全不顧他人死活的表現,也是不講科學施救的表現。


  當然,民間還有一種反響,範圍很小,也沒有事實支撐,其看法和楚新生在聽到王未明車禍死亡時的反應基本上一致,認為王未明車禍死亡是一起陰謀,是被人陷害的結果。


  民間老百姓的反響都是是非非常明確的。


  官方的反響,當然要比民間的反響更讓人回味,畢竟官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要受到方方麵麵的製約和影響,不可能象民間那麽直白,並且也隻有官方的反響才能對事情的最終處置產生直接影響。


  在公開場合,誰也不會對王未明車禍去世的事做出負麵評論,這不僅僅是涉及到官員的基本道德素養,也涉及到官員自身的社會形象。但在私下裏,對王未明車禍去世的反響,卻因各自的角色不同及其對王未明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自然是有惋惜的,有感歎的,也有痛心的,當然也還有幸災樂禍的。實際上,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不管是哪個人,其所麵對的社會都是紛繁複雜的。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利益得失做出不同的價值選擇。關鍵的問題,是王未明去世後留下的政治空間,給不少人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間。為了這個想象空間,明裏暗裏有不少人在下麵活動,做出自認為對自己有用或有利的事情。


  曾有人認真地計算過,一個正廳級職務的變化,可能直接帶動至少七個職位的變化,這還不算非領導職務,如果算上非領導職務可能的變動,至少可能帶動十二個職位的變動。這還隻是計算了層層提拔變動的職位,如果再算上可能是平級變動所帶來變化,那就是一個數學高手都可能計算不清的數字。


  官場的運行機製是一環扣一環的,無論是哪個環節出了脫節,都會影響整個係統的正常運行。因此,隻要出現職位空缺,作為組織來講,都會很快補齊,以免影響那個地方或單位工作的正常開展。麵對出現的職位空缺,想著希望能夠借機上位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也都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希望去填補因此而出現的空缺位置。


  也因此,王未明突然因車禍去世在麗春引起的各種各樣的反響,都是正常的,包括秦有益對諶建新臨時主持政府工作的不滿,也是正常反應。


  再說譚無忌安排市紀委書記包似正把近兩三年來麗春涉及經濟問題舉報信息線索包括舉報人、被舉報人、舉報事實等梳理成材料送給他,並要包似正把涉及人命官司、人身傷害等方麵的舉報和反映也一並梳理後,包似正讓紀委信訪室對王未明到麗春擔任市長以來收到的所有涉及縣級幹部的舉報情況全部梳理了一遍。截止到王未明去世的8月14日,三年多時間共收到反映縣處級及以上幹部問題的舉報信、舉報電話等信件386件,其中涉及反映問題比較嚴重的信件158件,經市紀委立案查處的78件,因反映的問題線索模糊或者是毫無問題線索的73件,尚有7件雖然反映的問題線索比較清晰,但經初步核實尚不具備查處條件。其中有5件涉及到市級領導,有2件還涉及到省級幹部。在已經查處的78件案件中,被移送司法處理判刑的32件35人,被處予黨內處分的39件41人,有7件涉及單位的案件,沒有追究個人責任,隻是要求單位予以處置。涉及人命官司和人身傷害問題的舉報共有34件,其中涉及到黨政幹部的19件,主要反映一些鄉鎮幹部對群眾態度惡劣,指使地方惡勢力欺壓百姓,傷害百姓或利用手中的權力幹預司法,胡亂判案,要麽重案輕判、要麽有罪不判等。在涉及黨政幹部的19件信訪舉報中,涉及縣級以上幹部的7件,涉及市級幹部的2件,其中有一件直接點名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苟益橋。


  對於涉及市級幹部有關經濟問題方麵的反映,隻要不是線索明確、事實清楚,譚無忌並不怎麽看重,他認為經濟問題比較複雜,信訪舉報者往往是憑空舉報,並不會有什麽真憑實據,也並不一定是真實事實。而對於人命官司及人身傷害之類的事,譚無忌就覺得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譚無忌覺得如果到了要對人的生命安全進行傷害的程度,那肯定是有什麽重要的問題,否則,誰也不會到這種地步。在我國的刑法中,對人身造成傷害的罪行,懲治是非常嚴厲的。隻要是神智清晰的人,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犯傷人身傷害罪的。


  見包似正送來的材料中有明確點名苟益橋的舉報,譚無忌認真反複地對這一件信訪線索看了好幾遍:“市委書記苟益橋(注:原件如此)涉嫌殺害情人,應嚴懲重判。”譚無忌對這個舉報有些不相信,覺得肯定是一個虛假舉報。同時,譚無忌在頭腦裏象放電影一樣對他所知曉的這幾年麗春發生的人命案進行比較了回憶,覺得沒有哪一件和苟益橋能夠直接聯係起來。苟益橋作為市委政法委書記,對每一個涉及人命案的案子都參與過問,這是其職責所在,可能有人對涉案人的最後處理不滿,就把這種不滿甚至仇恨轉嫁到市委政法委書記頭上,倒是完全可能。


  譚無忌問包似正:“涉及苟益橋同誌的這條舉報,舉報件中還有其他內容嗎?”


  “沒有了。因為涉及到市級幹部,我也非常慎重,專門將舉報信拿來看了,除了這兩句話外,沒有其他任何內容。這個舉報是一年多前的事。當初,我看到這個舉報內容空洞,沒有任何具體事實,再加上涉及市級領導,我也就沒有再處理,隻是留意了舉報信之前發生在我們市的命案情況,到現在這止,舉報信之前發生在我們市的命案已經全部破獲,凶手也都已經全部歸案,沒有涉及到領導幹部的案子。我們市的人在外地被害的案子有好幾件,但好像也都已全部偵破,也沒有涉及我們市的領導幹部的。”包似正說。從包似正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這個空洞的舉報也並非是完全不管,而是用了不少功夫的。


  對於包似正,譚無忌是比較信任的,他也知道,包似正工作認真負責,剛正廉明,嫉惡如仇,也敢抓敢管,自從他到麗春來擔任紀委書記後,雖然直接查處的幹部並不多,但通過查處一些案子來警示全市幹部,卻是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有關幹部腐敗的問題,至少譚無忌自己感覺聽到的少了,老百姓的怨聲也和原來相比小了一些。


  當然,譚無忌知道,誰要有想讓腐敗絕跡的想法,誰就是天真和幼稚。任何朝代、任何國家,腐敗問題都存在,隻不過是多還是少的問題。明朝朱元璋對腐敗分子的懲處不可謂不嚴酷,哪怕是隻貪汙了二三十兩銀子都會被剝皮,但就是這麽嚴酷的懲處,也沒能阻止住明朝官員的貪腐。


  “對於省委老書記在聽說王未明同誌因車禍去世後的第一個反映就說這裏麵有陰謀的問題,我始終沒有想通,他為什麽會得出這個結論。作為曾經擔任過省委書記的人,不可能象普通老百姓那樣信口開河。但他的結論是怎麽得出來的呢?現在未明死了,我們又不可能直接去問省委老書記。到底該如何去解這個謎,我心裏一直沒有找到途徑。”這是譚無忌心裏一直在想,但至今也沒有想出任何眉目來的問題,他把自己心裏始終解不開的疑問告訴包似正,希望包似正能夠幫他解一解這個疑問。


  對於這個問題,包似正在第一次聽譚無忌說了後也一直在思考,從紀委的角度,包似正反複分析了楚新生說的車禍是一個陰謀的可能性和製造這起車禍的動機和目的。對此,包似正和譚無忌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把一個人往死裏整,必定是同樣會因為死者會威脅到整人者的生命安全,否則,誰也不會因為一般的事就對一個人下狠手讓其致死。


  那麽如果真有人下狠手致王未明於死地,那麽肯定是王未明已經威脅到了下狠手者,包似正反複想王未明到麗春後的情況,覺得王未明在麗春雖然高調,並且對腐敗問題、對醜惡現象嫉惡如仇,但都是當麵斥責,並沒有要置人於死地的舉動,就是自己這個紀委書記,王未明也從來沒有提出過要對某個案子或者某個人嚴查重處的要求。那麽他會和誰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