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
(ge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征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華麗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係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曆著從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複雜人地係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是一門古老而現代的科學,漢語中的“地理”一詞最早見於《周易·係辭》:仰以觀於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英文中的ge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麵的科學。最早使用“gegraphy“的人為埃拉托色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
在現代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麵,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係。
地理是指地球表層的地理現象或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間演變和相互作用規律。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征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在自然界中,一個生態係統、一個自然地帶都可以看作地理綜合體。在人類社會中,地理綜合體可以是一個城市、或者是城市的一個街區。
在空間分布規律研究中,從西雙版納到黑龍江漠河,是一個熱帶到寒帶的跨越;這樣的自然地帶分布,就是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
時間演變過程主要是對曆史時期的研究,並包括一部分地質曆史時期。例如第四紀研究需要分析從不同時間尺度的地理過程,進而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這就是時間演變過程。
是一門研究人地關係的科學,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從建立之初就強調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
初期的綜合性來源於學科的多樣化,但隨著分支學科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空心化的現象。要防止空心化現象,最主要的是加強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需要強調人地相互關係的耦合機製,充分體現綜合性的特點。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的綜合性體現為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
以人地關係作為主線來開展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麵: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係;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
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絡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同時,綜合研究不僅需要發展綜合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還要關注尺度間的相互依賴。
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形成的自然—社會—經濟綜合體。
不僅研究地球的自然性,還要研究它的社會性和經濟性。在以地質曆史時期為代表的地質年代中,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世”的新紀元。人類主導社會經濟、改變地球的表麵環境,影響著地球係統的演化與發展。研究空間的上界麵是大氣圈對流層頂部,下界麵是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層是地球上最複雜的一個界麵,是物質三態相互作用、有機與無機相互轉化的場所,又是地球內外營力相互作用的場所。
地球內應力、地球內部活動構造作用對地球表層有顯著影響,地球的外營力對地球表層的改變作用也非常明顯。火山爆發、地震、板塊運動等內營力造成了高原隆升,是地球的內部動力。流水侵蝕、風力剝蝕等外營力塑造了地表千姿萬態的自然界形態。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麵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係,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
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麵,關於地球表麵的屬性和特征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
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了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古希臘羅馬、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和古代中國。
中世紀的歐洲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閉關自守的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統治者力圖使成為基督教的奴仆,出現了思想的反動。
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麵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
如六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代替球形。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堂所在。
十二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才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製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古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麵都有很大的成就。
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曆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解早四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