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學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係。它的研究對象是占地球表麵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麵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等。
海洋科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基礎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上軍事活動等的應用研究。
中文名:
外文名:eangraphy
海洋總麵積:約6億平方公裏
最大深度:11,0米
均深度:約800米
全球的海洋約占地表總麵積的71%,全球海洋的容積約為17億立方公裏,占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殼是一個平坦光滑的球麵,那麽就會是一個表麵被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蓋的“水球”。
由於海洋本身的整體性、海洋中各種自然過程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統一起來,使海洋科學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在太陽係的行星中,地球處於“得獨厚”的位置。
地球的大和質量、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的繞日運行軌道以及自轉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使得地球表麵大部分區域的平均溫度適中(約15℃),以致它的表麵同時存在著三種狀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且絕大部分是以液態海水的形式形成一個全球規模的含鹽水體——世界大洋。因此,我們的地球又稱為“水的行星”。
世界海洋每年約有505萬立方公裏的海水在太陽輻射作用下被蒸發,向大氣供應875%的水汽。從海洋或陸地蒸發的水汽上升凝結後,又作為雨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陸地上。
陸地上每年約有47萬立方公裏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沿地麵注入河流,或滲入土壤形成地下水,最終注入海洋,從而構成了地球上周而複始的水文循環。
海水是—種含有多種溶解鹽類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占965%左右,其餘則主要是各種各樣的溶解鹽類和礦物,還有來自大氣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氣體。
世界海洋的平均含鹽量約5%,而世界大洋的總鹽量約為48億億噸。假若將全球海水裏的鹽分全部提煉出來,均勻地鋪在地球表麵上,便會形成厚約40米的鹽層。
目前在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超出80種。組成海水的化學元素,除了構成水的氫和氧以外,絕大部分呈離子狀態,主要有氯、鈉、鎂、硫、鈣、鉀、溴、碳、鍶、硼、氟等11種,它們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餘的元素含量甚微,稱為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作為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製地球表麵的環境和生命特征的一個基本環節。
由於水具有很高的熱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氣中水汽和熱量的重要來源,並參與整個地表物質和能量平衡過程,成為地球上太陽輻射能的一個巨大的儲存器。
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海陸反射率的固有差異,海麵單位麵積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約比陸地多5~50%。因此,全球大洋表層海水的年平均溫度要比全球陸地上的平均溫度約高10℃。
溶解於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氣體,以及磷、氮、矽等營養鹽元素,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極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質不僅影響著海水的物理化學特征,而且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和生態環境。
海洋對於生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組成,與許多低等動物的體液幾乎一致,而一些陸地高等動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與海水類似。
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而且絕大多數的動物生活在海洋中。在陸地上,生物集中棲息在地表上下數十米的範圍內,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棲息範圍可深達一萬米。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把海洋稱作“生命的搖籃”。
由於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麵上分布的固有差異,赤道附近的水溫顯著地高於高緯度海區,因此,在海洋中導致暖流從赤道流向高緯度、寒流從高緯度流向赤道的大尺度循環。從而引起能量重新分布,使得赤道地區和兩極的氣候不致過分懸殊。
海麵蒸發產生的大量水汽,可被大氣環流及其他局部空氣運動攜帶至數千公裏以外,重新凝結成雨雪降落到所有大陸的表麵,成為地球表麵淡水的源泉。由此可見,海洋對全球氣和氣候的形成,以至地球表麵形態的塑造都有深遠的影響。
海洋中的動物約16~0萬種,植物一萬多種。海洋中的生物,如同整個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樣,絕大多數直接地或間接地依賴於光合作用而生存。海洋生物由海洋光合植物、食植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逐級依賴和製約,組成了海洋食物鏈。
海洋作為一個物理係統,其中發生著各種不同類型和不同深度的海水運動和過程,對於海洋中的生物、化學和地質過程有著顯著的影響。
海水運動按其成因,大致分為:海水密度變化產生的“熱鹽”運動,如海麵蒸發、冷卻和結冰,以及海水混合等;海麵風應力驅動形成的風生運動,如風海流和風生環流等;體引力作用產生的潮汐運動;海水運動速度切變產生的湍流運動;各種擾動產生的波動,如風浪、慣性波和行星波等。
海洋是生物的生存環境,海水運動等物理過程會導致生物環境的改變。因此,不同的流係、水團具有不同的生物區係和不同的生物群落。
海水運動或波動是海洋中的溶解物質、懸浮物和海底沉積物搬運的重要動力因素,因此,海洋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和海洋沉積,以及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都是不能脫離海洋動力環境的。反過來,海水的運動狀況也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化學環境有關。這就是海洋自然環境的統一性的具體表現。
由於海水的覆蓋,海底地殼是難以直接觀察的。近半個世紀以來,深海考察發現了海洋中有深度超過萬米的海溝,長達上千公裏的斷裂帶以及眾多的海山: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存在著一條環繞全球、縱貫大洋盆地、延伸達80000公裏的水下山脈體係。
這條水下山脈縱貫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盆中部,所以稱為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頂部發育有一條被斷裂帶錯開的縱向的大裂穀,稱為中央裂穀。。
總之,海洋中發生的各種自然過程,在不同程度上同大氣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耦合關係,並且同全球構造運動以及某些文因素密切相關,這些自然過程本身也相互製約,彼此間通過各種形式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具有全球規模的、多層次的海洋自然係統。
正是這樣一個係統,決定著海洋中各種過程的存在條件,製約著它們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