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心
水為生命之源,善為人性之本,沒有水的地方,哪怕再廣闊,也是一片死寂,一片荒涼。
同樣,沒有善的地方,哪怕再富有,也是一片冷漠,一片孤獨。水至柔卻無堅不摧,水至廣卻處下不爭,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何妨水自流,擁有水的特指,故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老師父常教育:做人一定要像大海一樣大氣,不自卑,不倨傲,心像海水一樣溫柔敦厚,不失純真。氣定神閑,穩如泰山,深沉如山,透徹如水。
能夠透過現象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不固執,不迷失,恬淡自省,俯仰無愧,得一份大自在,大歡喜。
中國有個傳統禮節,拱手禮,又叫作揖,這是在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抱拳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因為古人以左為敬,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道德經》中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我們道家人始終在堅持這種傳統禮節,不是一種形式主義,而是覺得每都生活在這樣互相恭敬的狀態當中,我們會發自內心地愉悅,我們就沒有憎恨和嫉妒之心,沒有不滿的情緒。發自內心的愉悅,身體才健康,工作自然會很順利愉快。一個人有了恭敬心,才會更守底線。
《呂祖心經》曾有言:“以恭敬心,治無理心。”當下社會出現很多無理甚至到極端的事情,正是因為恭敬心的喪失。道教敬地神明,儒家教我們修敬,都是要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存恭敬心。
沒有道德底線的敬畏心,甚至沒有了對生命起碼的敬意,就會生出無理的現象和問題。
《陰符經》開篇第一句就是“觀之道,執之行,盡矣。”認識了掌握了萬事萬物的規律,照著去做就可以了。後麵有提到“是以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為也,因而製之”。恭敬心就是順應道的體現。
《道德經》“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裏的“善”,與其理解為“善良”,不如理解為“善於”更為貼切,宇宙萬物自然之道是沒有親疏之分的,她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隻有善於把握這種規律的人才能更好的順應道,與道合真。
《抱樸子·內篇》:“人欲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欲仙,當立一千二百善。”《抱樸子·對俗》又:“欲求仙者,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單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葛洪祖師認為,德行不修,沒有慈悲心,就算修為再好,也不能長生久視與道合真。
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應成吉思汗之詔,以74歲高齡,曆時年,行程萬裏,絕糧沙漠,備嚐艱辛,會見成吉思汗,勸其清心寡欲,敬愛民。並望大汗體念下黎民百姓的疾苦,戒殺護生,以應上好生之德。
大汗“深契其言”,口封“上仙”。在邱祖的影響下,成吉思汗頒詔“止殺”,不再“屠城”。邱祖慈悲為本,一言止殺,人間大愛,功德無量。他為中國道教樹立了一座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豐碑。
馬鈺祖師曾寫過一首《踏雲行》,詞中提到:“一開一悟一回頭,同心同德同歸善。”詞中就充分體現出來道教濟度世人的情懷。
譚處端祖師《水雲集》開篇序中有“行化度人,從其教者,所至雲集”,也表達了祖師開化度人慈悲濟世的胸懷。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中到:“夫學道者,第一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曆朝曆代的道祖前輩們,無一不是以慈愛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
他們淡泊名利、寡欲清心;或立派開宗,著書立;或降妖伏魔,為民除害;或語咒畫符,懸壺濟世;或誦經解過,排憂去煩;他們各有不同,各有所長。但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慈為本,以道為宗,道充德備,敬愛民。
恭敬和慈悲是修行的根本,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人與萬物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對萬事萬物的存在惜緣而隨緣。然,修行之人必定是明了因果的人;因懂因果,故,對自然更加的熱愛,對水也多了一份不一樣的感悟。
大道無私,所以能運行地!地無私,則長養萬物!人心無私,即擁有大道與地萬物!一個人有多無私,內心就會有多強大!才方能承載得住這地萬物賦予的福澤!!
最快的速度不是光速,是人心,一刹那可以到達宇宙的邊緣。最大不是宇宙的永無止境,是人的心可以容下整個蒼穹。
有人不知道什麽是信仰,也有許多人沒有信仰,其實很簡單。信仰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持。如果您信仰的宗教給您帶來了身心的自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麽恭喜您!你有了正知正見的信仰和人生信念!也有許多人荒唐的去修佛教的“來世”。試問,如果一個人連今生都修不好,那又如何修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