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史上最強修真> 第62章 匈奴特性

第62章 匈奴特性

  曆史上的各個民族都有他們特有的特性,在有中華民族的特性嗎?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都失去了自己的特性,還奢談什麽中華民族的特性。難道我們的民族政策不應該反思,究竟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而西晉被認為受禪於正統的魏,統一了秦漢形成的傳統疆域,又以漢人為主體民族,所以才是正統。西晉亡,晉室子弟在江東稱帝,建立東晉,約百分之八十的北方中國人跟隨逃到南方,史稱“衣冠南渡”。所以說,西晉王朝是這時期“中國”的代表。東晉卻作為中國的正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但是東晉的疆土麵積太小,比起三國時期的東吳還要小,但是卻是正統,五胡十六國時期,像前秦,而縱橫北方的五胡十六國,竟然完全不被史家列入中國曆代紀元表,而隻以東晉為正統。


  劉淵是匈奴人,原為晉朝大都督,封漢光侯,後被匈奴部眾推為大單於,從此獨立,稱帝時竟毫不客氣以漢高祖劉邦的傳人自居。在他的心目中,他才是中國的代表。不知道史學家為為什麽要以東晉作為中國的正統,又是阿Q的心理在作怪?

  清後期明明是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清朝的官方文件中卻還寫著:“大清國大皇帝恩準該夷……”真是好厚的臉皮。老子無語了,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漢語更是中國文化的靈魂。當我們不以自己的語言為榮,放棄自己的語言的時候,就不能夠懂得中國文化,不能夠看懂我們的曆史,不能夠認同我們的民族。那個時候,中華民族將會走向何方,中國又將走向何方呢?


  漢族誕生了唐朝這樣的強大國家,但是過不了多了,漢族又變成了宋、明之積弱,漢族在古代曆史上三次大災難,五胡為第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漢族差一點被亡國滅種。


  說五胡史,不可不先辨民族之差異,文化之優劣,風氣之變遷,製度之改革。


  晉朝的社會風氣是“清談”,起源於漢代的“清議”,那是知識分子的覺醒,以群體的積極態度出現在世人麵前,但是慘遭兩次“黨錮之禍”,有骨氣也挺不過殺頭,於是“清議”變成了逃避現實的“清談”,而且隨著司馬氏的奪權,清談之風愈演愈烈。這些來龍去脈,雖然表麵上不是五胡時候的事情,但是直接對五胡史造成深遠影響,不可不提。


  匈奴人為害中國數千年之久,觀他們的民族特性,匈奴人明確以戰鬥進攻為主要任務,年老體弱的人沒有戰鬥力,就將自己質優味美的食品給強壯的人吃,也是為了自己能得到他們的保護,這樣父子雙方都能獲得長久的安全,匈奴的風俗,大家吃牲畜的肉,喝它們的奶,穿它們的皮。牲口根據水草條件,隨時轉移。所以情況緊急時人人都能騎馬射箭,平時大家就喜歡隨隨便便。因為沒有什麽約束,所以容易管理。國君與臣子的關係很簡單,全國的政務就像一個人指揮自己的身體一樣方便。父子兄弟之間相互娶對方死後留下的妻子,是為了防止種族滅絕。所以匈奴再混亂,也要盡量保存自己的後代。


  用用漢人的標準來衡量其他的民族,本身就是可笑的。事實上漢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所謂的漢文化優越性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匈奴有父親死了,兒子娶自己的後母的習俗。當然兄弟死了,弟兄也可以繼續娶其親兄弟的妻子。


  王昭君也有過這樣的遭遇,隻是史學家不願提及罷了。


  “南郡秭歸人,名嬙,字昭君。元帝時以良家女選入宮中。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嬙自請妻單於,稱寧胡閼氏。呼韓邪單於死,上書求歸漢,成帝不許,命其遵匈奴習俗為新單於之閼氏。”想必那時候的王昭君一定很尷尬吧,然而後世的史學家也許感到更加尷尬,所以他們故意忽略這件事情,而我們也就很少人知道王昭君有過這麽回事情。其實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曆史,基本上都是經過過濾的。前漢第二任皇帝劉聰,是建國者劉淵的第四子,他娶了後母單氏,並且立單氏的兒子、他的同父異母弟弟劉義為皇太弟。?前漢第三任皇帝劉粲,娶了後母靳月光、靳月華(劉聰的老婆)。?於是我們就能夠了解,在五胡史中劉聰與他母後單皇後的曖昧關係,其實是有原因的。在匈奴習俗曆史這根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世史評家習慣評價劉聰的荒淫、暴戾,首先就引用單皇後的例子,然而固然劉聰是荒淫、暴戾,但是在單皇後這件事情上,劉聰還是背了黑鍋的。


  漢人習慣於用自己的倫理道德要求少數民族,而不顧實際的情況和區別,妄加指責,這是毫無道理的。事實上,美國對中國也有類似的指責,盡管中國某些方麵做法的確有問題,但是也並非美國的指責都是恰當的。


  五胡時期,謀朝篡位的事情發生的特別多,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對於五胡來說,力強者勝之,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