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教父> 第274章 迷你廣交會

第274章 迷你廣交會

  上海有很多標簽,其中經常被提起的一個就是“國際化城市”。上海是大陸最早開放的城市,這個曆史說起來就真的是很悠久了。


  遠了不說,談起近現代史之中上海從來都不是一個缺少外國人的地方。悠久的曆史讓這裏自然形成了很多外國人聚居區。


  而世紀初的各國租界,則讓這種情況進一步的合理化。而在新中國建立之後,雖然租界不在了,但很多東西還是保留了下來,然後形成很多已充滿了異國風情的街區。之後也成了很多外國人聚居的地方。


  胡楊找到的金庫就在其中一個。位置在現在還沒有那麽繁華的浦東。是一個掛著貿易公司牌子的公司。


  胡楊和簡有德坐在一輛在上海灘並不算紮眼的拉達小轎車上。遠遠的觀察這個金庫所在的建築。


  觀察了一陣,胡楊放下望遠鏡說道:“看起來很普通,外麵沒有警戒力量。估計隻有一個大型保險櫃。準備好工具,咱們晚上進去看看。”


  簡有德說道:“隻是看看?”


  胡楊笑著說道:“偷東西的犯法的。”


  八十年代的浦東已經開始發展,但還遠沒有後來那麽繁華。臨近午夜,街上幾乎是看不到人的。


  胡楊和簡有德騎著大二八自行車,沿著街道堂而皇之的騎到了目標附近。


  雖然沒有隱藏行跡,但這自行車可比開車來低調多了。兩個人關上手電,繞到後巷簡單收拾一下之後,爬上了這棟建築的東牆爬了上去。


  就像胡楊估計的那樣。除了一個正在打瞌睡的值班人,這裏就再沒有第二個保衛人員。


  隻用了一點點時間,胡楊就在經理辦公室裏找到了保險櫃。


  這個保險櫃比胡楊預估的稍微小了一點,裝滿了也就是隻能放幾十萬。


  胡楊拿出聽診器和開鎖工具,不到一分鍾就搞定了這個普通的保險櫃。胡楊是真的沒打算拿走這些錢,甚至碰都沒有怎麽碰。隻是簡單的數了一下,就放了回去。


  相比之下,他倒是對保險櫃裏的文件更感興趣。逐一拍照之後,胡楊就和簡有德一起離開了這裏。


  胡楊這一趟的主要目的,就是摸清楚對手的家底有多少。這些文件都算是摟草打兔子,如果有什麽發現,那都算是意外收獲。


  作為一個新聞集團的金庫,隻有不到三十萬的人民幣。客觀的說,三十萬真的已經不少了。這筆錢能買下好大一片房子了。但對於像KBC這麽大規模新聞集團來說,作為整個中國地區的活動經費,那就真的少了一點。


  戚揚和簡有德都對此很疑惑,胡楊於是跟他們說了一下自己的推測。


  胡楊推測大約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KBC新聞集團對於在中國大陸活動需要經費預算不高。畢竟現在的中國還是中等的發展中國家。消費能力有限,沒有必要準備太多經費。另一種,就是國內的環境。大筆的現金流動非常麻煩。操作不好就很容易被盯上。


  其實還有一種可能,胡楊想到了但沒有說出來。KBC新聞集團一直都與很多情報組織有不清不楚的關係。這些背景不同的情報組織,也有可能成為資金的來源。


  胡楊不提這一條,除了沒有證據之外,主要還是不想讓這件事性質發生變化。現在就是一次單純的商業行為,不要涉及其他可能敏感的範圍。


  這次提前出關,其中一部分原因其實也為了親自掌控整件事的發展。這個新聞集團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外資企業,有他的特殊性。


  對趙鯤的關注還要繼續,隻是從監視變成了監聽。有胡楊在,技術上根本不是問題。現在電話都還是模擬信號,破解起來對胡楊來說毫無壓力。


  拿到了自己那雙份的錢之後,裏德很“善意”的提醒了趙鯤。機會隻有一次,已經再沒有任何可以回旋的餘地,接下來他必須幫他完成對《華夏信息》的收購。


  趙鯤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這次他也是下了決心的。這一天下來在,他打了幾十個電話。在電話中,措辭也是非常強硬甚至凶狠。不乏各種威脅和恐嚇的語言。


  對此胡楊並不意外,從趙鯤種種表現中已經能夠清楚的看出他這個人的深淺。現在基本上他已經到了自己的極限。再往上,就需要其他人的幫助了。比如他的父親趙遷,還有身邊這個狗頭軍師JIM王。


  胡楊對這個JIM王的興趣,現在要遠大於那個趙鯤。在趙鯤的身邊這群人中,JIM王應該算是個二號人物。這個人多少還是有點腦子的,關鍵趙鯤對他的信任度要遠高於其他人。在他身上,應該可以做點文章。


  從趙鯤打電話的內容中,胡楊已經知道了他們之後的動向。坦白說,一點都沒有亮眼的地方。甚至都不能算成是一個計劃,隻是用錢砸人的點子。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從計劃的角度來看很簡陋,可行性卻是非常高。在任何一個時代,金錢的力量都不曾像這個時代那樣強大。


  雖然八十年代的中國社會還沒有那樣的明顯的表現出這個特點。但胡楊很清楚,趙鯤撒出的那些錢,絕對是會弄出好大一片動靜的。


  但也就隻是一些動靜而已。他們的這些反應全都在管衝和胡楊的意料之中。胡楊都不需要專門再給管衝打電話,一切都按照原來的計劃執行就好。


  意外收獲,就是保險櫃裏的那些資料。照片洗出來之後,胡楊掃了幾眼之後就全部打包交給了戚揚。至於戚揚會送到哪裏去,胡楊就不去關心了。總之那些東西,是不應該放在他們手裏的。


  當然,胡楊也順手多洗了一套,交給了管衝的人。


  大把的金錢撒出去,下麵反應也很迅速。從第三天開始,各地辦事處就開始傳回最新的變化情況。


  那些與《華夏信息》唱對台的人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一個個都是鬥誌昂揚的樣子。


  抄襲、搶奪客戶、明裏暗裏使絆子等等,各種手段層出不窮。《華夏信息》這邊雖然多少有點手忙腳亂,但還是按照之前的指示執行著。


  業務正常進行,合同正常簽,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而這樣的做的結果,就是短時間內就有三分之一客戶流失。而廣告位費這一塊的收取也遇到了很多問題。


  《華夏信息》雖然有很多個國內第一,但畢竟時間尚短,談不上有什麽顧客忠誠度之類的東西。除了個別對《華夏信息》和華夏科技公司特別有信心的企業之外。其他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都會選擇在這個觀望。


  眼看《華夏信息》被如此圍攻,他們都想要等一個結果出現之後再選擇。這個廣告費自然就要拖上一拖。


  至於那三分之一,則都是被對方各種優惠所吸引,徹底的背棄了《華夏信息》。這裏的背棄並不是一個道德上的指責,而隻是從法律層麵出發的一個描述。因為他們的行為,已經違反了他們之前簽署的合同。


  客戶流失,資金回籠還慢。要放一般的媒體企業,這個時候恐怕就要手忙腳亂焦頭爛額了。但《華夏信息》不同,他背後還有的華夏科技公司的支持。


  就在這個當口,《華夏信息》也有了新動作。


  這新動作,就是在之前在特別廣告中提到的活動。眼下正是開始這些活動最好的時機。


  除了各種廣告的優惠活動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華夏信息》牽頭搞的迷你“廣交會”。


  換做其他公司搞,可能還不見得能弄出什麽名堂來,但《華夏信息》卻是一定可以。


  對於一個信息類雜誌來說,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信息本身。《華夏信息》的信息網絡是國內任何一個媒體都無法企及的,甚至連接近的都沒有。這也包括那些官方的媒體在內。


  這種一家獨大的局麵,在二三十年之後是完全無法想象的。而造成這種局麵的除了前人完全建立的信息網絡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胡楊為他們提供的一整套對商業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處理的方法。


  而以此為基礎,《華夏信息》在經過專業的歸納和分析之後,找出了最優質潛在合作企業,然後把他們放到一起,進行資源匹配,為給他們牽線搭橋。


  這個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關鍵是後續反饋也會非常好。這種好口碑的建立,其意義不亞於在廣交會上造成的影響。


  僅僅不到一周的時間,迷你“廣交會”的口碑就已經傳開。原本已經有被壓製的趨勢,也在這種爆炸性的口碑提升中,瞬間產生了逆轉。


  客戶停止流失,廣告費也在迷你廣交會結束之後三四天內收到了九成。


  同時還有各種尋求合作的企業主動登門。一時間《華夏信息》的各個辦事處又都成了香餑餑,每天都擠滿了人。


  趙鯤之前砸下的錢,眼看就要打水漂,趙鯤說不著急那是假的。可別忘了這筆錢裏麵,可有一半是他們趙家出的。這花別人的錢和花自己的錢,那種感覺可是絕對完全不同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