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墨家傳承
趙國是五國之中也是唯一將墨家傳承視作國文化,喜發明,愛創造,擁有著最先進的農耕、紡織等技術,也是五國之中最富裕的一國。
明心道長悠悠輕歎一聲,“都城之中,雖有損了名節的貴女,但多是送往鄉下、道觀或庵堂住上一年半載,待風聲過了,再將其遠嫁、低嫁。但若衛老夫人這般不顧孫女病重,堅持送入寧國寺的卻少之又少。”
華卿想到這事就按抑不住怒火,“連人都沒做好,還做什麽一代大儒,即便為師傳學,也是誤人子弟。為了虛名,就要逼死骨親,枉擔大儒之名。”
明心道長忙道:“真人這話可不敢說,要是傳出去,隻衛家門生就會口誅筆伐,倘若鬧騰起來,別說真人難得安寧,便是這明月觀也會受士族學子們的圍攻。”
衛羲可有數百門生,且有聞名天下十二賢士,僅這十二賢士無論是天下還是在晉國,極受推崇,又因師生之義,他們也會極力維護自己老師的地位與聲譽。
華卿輕哼一聲,“我一介世外真人,還會怕他們!若非出世弘揚儒道,傳授正統儒修功法,以我之前的性子,還不得提著寶劍殺上門去。昨晚若非我出手及時,那一個好好的女兒家就沒了,明明尚有一口氣,那寧國寺的尼姑,就用一床破席將人裹了埋到坑裏。衛家也是一等一的儒家名門,居然將自家骨肉作踐至此,真真氣煞我也!”
她連連調勻氣息,“原說贈予貴觀一幅字畫,偏因這事,久久不能平息心境。”
“真人何需著急,不妨在我觀中多住些日子。”
“看到我弟子錦瑟所受之苦,這晉國我是一天也待不下去,就怕我一個按捺不住便衝到衛府大鬧一場。”
“真人若是鬧起來,隻怕衛三女郎在世的消息就會傳出去。即便真人神通廣大,怕也保不住她。”
“明心道長所言甚是,若非此,我早鬧開了。唉,怎的這世間儒門就變成這樣,孔聖、孟聖若是知曉,還不得氣得變色。衛羲也是一代大儒,卻是個偽道學、老頑固,文聖大能的精髓未學到,倒是學了個自私自利,曲解聖人之道……”
就在她的怒罵聲中,華卿與明心又談天說地,說書法丹青,講曆史真義。
錦瑟躺在床上,聽她們談論倒是收獲多多,委實華年真人是有真才實學,便是琴藝、棋道也有涉獵且有獨到的見解。她還談到,世界的儒道若需再進,就得建立道場,學習儒修功法,方可大成。
不僅錦瑟聽得奇妙,就連明心也聽得興致勃勃,“真人是說,儒修也有功法?”
“正是,儒修功法,童生聚才,秀才凝化才氣,舉人築基,進士小成,學士大成,閣老圓滿,虛聖則是半仙,晉升文聖則可在天雷劫後,飛渡成仙。此番我入世,便是奉天之意,入世建立儒家道場,弘揚儒門精神,傳下功法。兩日後,我起身前往魯國聖廟。”
明心身後的女冠雙眸熠熠,原來這女道來頭不小,可也不知真偽。
明心問道:“如此說來,真人可是有大神通之人。既然儒修可飛升成仙,不知這儒修都有神通。”
華卿來到明月觀後,曾閉關修練過兩日,既然要開儒修之道,當有自己的功法,就像靈修就有一套適合靈根的各種功法,武修、體修亦是同然。
她吐出舌頭,明心瞪大眼珠,看到她的舌頭上竟有一柄金色小劍,似紋上去,又似從舌上生出來的。華卿仿似頑皮的孩子,剝開上下嘴皮,但見上下竟各有一柄小槍,“這是儒修晉級秀才中期修為後的一個神通。”她一轉頭,沉吟道:“待得秋來百花刹,滿城盡帶黃金甲!”她意念一動,但見的嘴裏飛出無數的小槍與箭,那槍箭擊在周遭的花上,那花立時凋零,落到秋菊枝上,便有朵朵秋菊綻放。
明心身後的女冠已經驚訝得回不過神。
明心則是連連低呼,“這……這是……”
“儒修秀才修為時的一個小法術,名喚唇槍舌劍,隻要誦出相應詩詞,就會變幻景象。眼下已是深秋,那些不應時節的花早該凋零,卻是秋菊競相鬥豔之時。”華卿微闔雙眸,嘴裏又連誦了三遍“待得秋來百花刹,滿城盡帶黃金甲”。
明心心速已亂,說話的聲音打著顫,“真人……真人好神通……”
“秀才修為便可修成的儒家小法術罷了。根據儒修天賦不同,便能修出不同的等級的唇槍舌劍,分白、橙、紅、青、藍、紫六等,白為最低,紫為最高。”
明心好奇的道:“可我瞧真人的唇槍舌劍乃是金色的。”
“此為仙階,百萬人中難出一人。”
明心心下連連稱奇,也不知她若修練儒仙功法,會修出什麽樣等級的唇槍舌劍。
華卿默了片刻,“兩日後,我師徒二人前往魯國聖廟傳道,明心道長可願結伴同行。”
明心喜出望外,“真人相邀,弟子豈敢不從。”
華卿搖了搖頭,低聲道:“其實我不是女冠,我是正宗的儒門修士,偏這世間之人未聽過儒修,不得不扮作女道行走。”她笑得意味深長,“你敬稱我一聲華年先生即可!若你想與我同行,兩日後我們結伴出發。”
明心疊聲應“是”。
華卿又道:“今日之事,切莫外傳。”
“先生放心,弟子定不會給先生徒惹煩惱。”
兩人就這事說罷,華卿起身取了紙墨,正待硯墨,明心搶先一步持了墨,細細地硯了起來,“先生的書法,令人驚歎。”
“你可莫羨慕於我,若你修行數百年,沒有這等功底,便要惹人笑話了。”
明心微微一愣,看華卿的容貌,最多三十七八,可她卻自稱有幾百歲,“先生今年高壽?”
三世加起來亦有好幾百歲,華卿默了片刻,“當年飛升仙界時,是一百多歲,後又修煉了三百餘年,唉,一個人太久,過沒過五百歲生辰竟也是記不得了。”
明心師徒張口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