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明末資本家> 第七十九章、新政第五步,農民

第七十九章、新政第五步,農民

  雖然用開辦學校,增加基礎教育規模這種方法來開民智很有效果,但是也有個缺點,那就是見效慢,所謂十年樹人,按照葉思文定下的學製,至少需要十五年時間,第一代學生才能邁向社會,他們邁向社會之後,還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成為社會的頂梁柱。


  當第一代學生成為社會的頂梁柱之後,開民智的任務,才能算完成,也就是說,用辦學來開民智,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時間。


  說實話,二十年的時間不算很長,但是也不能算短,現在葉思文最缺的就是時間,若是等民智完全開化了才實施新政,黃花菜都涼了。


  不過,葉思文很快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個可以培養當前社會頂梁柱的辦法。


  葉思文的辦法有兩個,一個叫速成教學,一個叫文憑。


  大明崇禎四年五月,大明山東巡撫衙門繼開辦學校的政令發出之後,發出了第二個政令,第二個政令和第一個政令一樣,直接發到了最小的行政單位鄉.

  大明山東巡撫衙門將會拿出一百萬兩銀子,用來給大明的百姓掃盲,政令規定,三學建立之後,立刻成立掃盲班,掃盲班的課程排在晚上,也就是所謂的夜學,同樣,掃盲班也是不需要繳納學費的。


  政令規定,掃盲班的主要學員是十八歲到四十歲之間的不識字的成年人,無論你是男是女,無論什麽職業,隻要你不識字,那好,乖乖的去掃盲班學習吧,不要說沒有時間,因為課程都排在晚上,下班之後,你隻需要抽一個時辰的時間去學習就行了。


  掃盲班的教學,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個秀才就能當老師,因為掃盲班裏隻開設兩個科目,一個是文學,一個是算科,說白了,就是讓這些不識字的夥計識字,讓這些不會算賬的夥計識數。


  葉思文的要求真的很簡單,他隻是希望在大明,不要再出現聽報紙的情況,人人識字,人人識數,這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保障。


  可是要讓成年人去讀書識字,困難肯定是有的,成年人嘛!整天為生計奔波,想得自然比較多,思想肯定不如小孩子單純,想讓他們靜下心來學習,實在是有點困難。


  對於這一點,葉思文再次祭出了一個法寶,這個法寶的名稱叫文憑。


  從三學建立,文憑這個詞,便出現了,因為在三學讀書,每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就能得到蓋有山東巡撫衙門大印的文憑。


  掃盲班是沒有學年規定的,不管是學了三個月還是學了三年,隻要能通過學校的考試,就可以畢業,畢業之後,掃盲班的學生可以得到初級鄉學文憑。


  可是一紙文憑,有什麽作用呢?好看嗎?當然不是,葉思文規定,農民得到初級鄉學文憑之後,可以減免當年的賦稅,並且永久性的減免三成賦稅;在工廠裏,有初級鄉學文憑的工人比白丁的工資要高二成。


  所謂有利益,才有動力,為了賦稅,為了漲工資,大明的普通老百姓算是豁出去了,他們堅定了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也要拿到文憑。


  由於文憑內含的利益太高,假文憑的出現是再所難免,因為無論那個朝代,總有那麽喜歡靠鑽空子來賺錢的無良商人。


  葉思文可是個狠人,要是有人敢因為一點蠅頭小利,破壞他的開民智大計,他是絕對不會同意的,絕對是要把這個人搞死的。


  為了防止假文憑泛濫,葉思文在泰山書院招募了五十個有遠見的學子,五人一組,成立十個山東教育督查組,通過培訓之後,十個教育督查組趕赴山東各地,監督各地辦學情況,以及文憑發放情況,若是有官員辦學不力,立刻拿下,若是有人敢造假文憑,立刻丟進牢房裏。


  開民智事情走上正軌之後,葉思文開始思考新政的下一步要進行什麽。


  很快,葉思文就把目光鎖定在了農民的身上,農業乃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隻有搞好農業,安頓好農民,一個國家才能穩定,才有強大的本錢,如果一個國家連吃都成問題,談什麽稱霸圖強,無異於癡人說夢。


  現在大明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真正在耕地的人,真正在承擔農業賦稅的人,手上反而沒有多少土地。


  其實大明的地主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地主,即社會中大中小地主階級,其中包括:王公、貴族、勳戚、達官、顯宦、地主、豪強、富賈、大賈、寺觀僧道等占有的大量肥沃土地的地主,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土地的途徑包括:皇室的賞賜、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中小農民為避免賦役投靠勢家所奉獻的田產、奸人為獲賞而投獻的他人田產、利用金錢購買的土地等。


  第二種是大明特有的軍事地主,隨著土地兼並的惡性發展,衛所屯田也逐漸破壞。諸王、公侯、監軍太監、統兵將領、衛所軍官和地主豪強競相侵吞屯田,役使軍丁。弘治年間,官僚馬文升指出,天下屯田被“衛所官旗勢豪軍民侵占盜賣十去其五。”


  大明的兩種地主,不僅占據了大量的土地,他們還不用交稅,大明的賦稅,倒是有多半普通的農民提供的,這是一件十分不公平的事情。


  萬年第一首輔張居正曾深刻的分析過大明的農業問題,他認為國家田額減少的原因是豪強兼並,賦役不均,花分詭寄,偏累小民,因此他實行了一條鞭法,稍稍改變了一下大明的土地製度,但是改變得還遠遠不夠。


  當葉思文下定決心對山東的土地製度下手的時候,一個和他一樣年輕的人找到了他,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遠洋商報分報“激揚文墨”的主編黃宗羲。


  黃宗羲見到葉思文之後,毫不避諱,直接問道:“侯爺下一步,可是要改革山東的賦稅製度?”


  葉思文前幾個月轟轟烈烈辦學的時候,黃宗羲很是關注,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大力支持葉思文的決策,一來二去,葉思文和黃宗羲兩人倒是熟稔起來,經常在一起討論新政的發展方向。


  見黃宗羲猜到自己下一步的計劃,葉思文笑了笑,道:“南雷先生果然是人中龍鳳,一眼就看出來了我的心思。”


  黃宗羲不和葉思文扯皮,直接問道:“侯爺,不知你準備如何改革山東的賦稅製度?”


  “嗬嗬……”葉思文笑了笑,道:“小黃啊!這也是我要問的問題啊!”


  “哼哼!”黃宗羲冷哼兩聲,道:“侯爺,在下覺得,賦稅的製度還是不要改變為好。”


  葉思文沒想到黃宗羲一大早跑來,居然是來阻止自己進行賦稅改革的,他不解的問道:“小黃,你這話是什麽意思?大明的賦稅製度糜爛,老百姓苦不堪言,為何不能改變?”


  黃宗羲拱手行禮,道:“侯爺,在下認為,斯民之苦暴稅久矣,賦稅共有三害,有積累莫返之害,有所稅非所出之害,有田土無等第之害,所以,為了山東的百姓著想,還望侯爺不要輕易改變山東的賦稅製度。”


  葉思文聽得有點迷糊,黃宗羲拽詞拽得太厲害讓,葉思文這個理科生有點不懂。


  當然,葉思文不知道,這就是大大有名的黃宗羲定律,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曆代稅賦改革,每改革一次,稅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農民種糧食卻要等生產的產品賣了之後用貨幣交稅,中間受商人的一層剝削;不分土地好壞都統一征稅。


  “小黃,你說的是什麽意思?”不懂就問,這是葉思文優良品質。


  黃宗羲細細的給葉思文解釋了一下他的意見,然後懇切的說道:“侯爺,賦稅製度越改革,老百姓的負擔越重,在下縱觀中國幾千年曆史,莫不如此,所以在下還肯定侯爺,為了老百姓,不要輕易去改革現在的賦稅製度。”


  聽了黃宗羲的解釋,在結合自己的見識,葉思文眉頭慢慢的擰了起來,黃宗羲說得對,不管賦稅製度如何改變,老百姓的負擔始終不會改變,不僅不會改變,每改革一次,賦稅在經曆短時間的減少之後,又會恢複到以前的水平,甚至比以前的水平更高。


  葉思文皺著眉,問道:“小黃,難道沒有辦法打破這個循環?”


  “暫時沒有!”黃宗羲答道,“在下發現這個道理時日太短,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除非,除非……”


  見黃宗羲欲言又止的樣子,葉思文問道:“除非什麽?”


  黃宗羲下定決心,道:“除非侯爺有魄力,廢除賦稅製度,讓老百姓從今往後都不交稅了。”


  “不交稅!”


  黃宗羲的話,讓葉思文陷入了沉思。


  看著葉思文不說話,黃宗羲還以為葉思文不敢這樣做,黃宗羲倒是沒有瞧不起葉思文意思,從古自今,朝廷最多在糧食充裕的時候,減免一部分賦稅,還沒有人想過要廢除農業賦稅呢!

  黃宗羲搖了搖頭,道:“侯爺,農業賦稅,乃是每個朝代的主要賦稅,若是取消了,國將不國,此法不可取,隻能苦了老百姓了……”


  “這個辦法可行!”


  突然,葉思文開口了,道:“不就是取消農業賦稅嗎?我看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