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孔門學渣> 第946章 孔子的勸學

第946章 孔子的勸學

  孔門學渣最新章節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什麽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聽我教導然後而能毫不懈怠的,隻有顏回一個人吧!雖然他在課堂上不與我互動!”


  “這一句是接上一句來的吧!”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顏回在課堂上從來不與人互動,先生以為顏回呆。但先生私下裏考察了,發現不是這回事:顏回能舉一反三。”


  “哦!嗬嗬嗬!”樂歌笑道:“顏回老實!跟爹一樣,是個老實人!”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老實人不等於是呆傻!”


  “嗯!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什麽意思意思?”


  曾參解讀道:“孔子談及顏淵時說:可惜呀!我隻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這樣的人才死了可惜啊!”


  “唉!當年我想教他武功,可他不願意學!也沒有辦法!要是鍛煉身體的話?也許他的身體會強壯一些,就不會死得那麽早了!唉!”樂歌歎道。


  曾參哭道:“顏回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麵幾乎沒有什麽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麵,但他卻不幸死了。對於他的死,先生十分悲痛,經常以他為榜樣要求其他學生。”


  “是啊!天嫉英才!”


  “天嫉英才!”


  “你把這一段放在這裏是有用意的吧?”樂歌問道。


  “是!”曾參應道。“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樂伯伯!也許?是內心的哀怨吧?我?要不?我把這一段給刪除了?”


  “不不不!我覺得很好!”


  “我擔心:會不會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或者?負麵情緒?悲觀情緒?”


  “不!”樂歌擺手道:“我覺得:反麵更符合《論語》的主旨!”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繼續往下讀吧!”


  “是!樂伯伯!”曾參答應道。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什麽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什麽意思?”樂歌追問道。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先生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


  “也有接上一句的意思,是說顏回早死的吧?”


  “是!樂伯伯!我把這一段編排在這裏,也有這個喻意的!”曾參應道。


  “嗯!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什麽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麽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這個人就沒有什麽可以敬畏的了,他錯過了最佳的發展年齡了。”


  “這倒是!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還有什麽畏懼的呢?不是敬畏,而是畏懼!還怕什麽?怕個毛?再怕人生的最好時光就錯過了,就要死了!都快要死了,還怕個毛?”


  聞:在這裏是指知道的意思。無聞:也就是什麽都不知道、無知。


  “先生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還是一無所成,一點知識都沒有,什麽都不知道。那麽!這個人就廢了!可惜啊!是這個意思!”曾參解讀道。


  “嗯!好!這樣地編排很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什麽意思?”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符合禮法的好言勸說,誰不願意聽從呢?但是!隻有按禮法的規定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讚許的話,誰能不喜歡聽呢?但隻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隻是高興而不去分析,隻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勸說?”樂歌應道。


  “是!勸說!樂伯伯!”曾參應道。


  “好!”


  “這裏有兩層意思!”曾參進一步解讀道:“表麵上:聽從是一回事,而聽從後願意改正才是最好的!好聽的話雖好,但要分辨是非才算是智!”


  “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什麽意思?”


  曾參解讀:“先生說:要以忠信待人,不要認為別人不如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多交朋友。有了過錯,要敢於麵對,不要怕改正而掩飾過錯。”


  “說得好!”樂歌讚賞道。


  “謝謝!謝謝樂伯伯!”


  曾參進一步解讀道:“先生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莊重威嚴、認真學習、多交友、過而能改等。”


  “你先生孔子是個道德大師!”


  “聖人!”曾參糾正道:“先生是說到做到的!所以!他是聖人!”


  “是!聖人!聖人!”樂歌應道。


  “樂伯伯!”曾參問道:“這篇編排這些內容可以麽?”


  “可以!”樂歌應道:“這是勸學啊!這篇!”


  “是!樂伯伯!不僅僅勸學!我是想溫火燉肉,循循善誘地來。以先生為例,勸說世人、後人!樂伯伯!”曾參應道。


  “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什麽意思?解讀一下!”樂歌問。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先生說:一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人,不能失去他的誌向。”


  “這是什麽意思呢?”


  曾參進一步解讀道:“先生說:對於一個人來講,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要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誌向。”


  “好!”樂歌讚賞道。(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