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曾參談為政篇5
孔門學渣最新章節
曾參這才笑道:“子路他脾氣暴躁、性子急,經常跟先生抬杠。所以!先生很不放心他,總是要多問一句,問他聽懂了沒有?不要不懂裝懂!”
“你為什麽要說這些?要把這些編排進《論語》中的‘為政篇’?”樂歌問道。
曾參朝著樂歌搖頭苦笑道:“樂伯伯!你還不懂我的意思?我知道你懂,你是故意裝著不懂來考我的,讓我解讀給你聽!是吧?”
“哪裏呢?”樂歌一臉認真地說道:“這回真的沒有裝!我是真的不懂!快說!這是怎麽回事?你把這些不相幹的內容編排進來了?這些!都應該編排進‘學而篇’啊?”
“樂伯伯!你在考我!”
“沒有!快說!”
“樂伯伯!你在考我!我覺得!這是教育啊?作為先生,是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決定不同地教育方式。是不是?”
“是!”
“那麽!作為君王、執政者呢?他們也應該和先生一樣,注意到這些啊?要不然?怎麽為重視教育呢?不懂教育,你又怎麽能當好一個君王、執政者呢?是不是?”
“哦?”樂歌一副恍然大悟地樣子,說道:“經過你這麽一扯,就從教育方麵扯到為政、執政方麵來了!嘿嘿!有你的一套啊?”
“先生說!執政者也要懂得教育!”
“哦?”
“執政者、為官者要是不懂教育,不懂人心,又怎麽去推廣、施行政策、律法呢?是不是?”曾參解釋道。
“嘿嘿!有你的!曾子!我服你!”樂歌讚歎道。
“樂伯伯!那我就這麽定稿了?”
“嗯!”
“樂伯伯!”曾參開玩笑道:“這可是樂伯伯點頭承認的,說這不是多餘、累贅,這是正文!所以!我就這麽定稿了!樂伯伯!”
“就這麽定稿了!讓曆史去評價吧!讓後人罵我樂歌而不是罵你曾子!好了吧?”樂歌一副願意擔當曆史罪人的樣子,朝著曾參點頭道。
“咳咳咳!”曾參見狀,朝著樂歌看著,附和地假笑起來。
“說!繼續往下說!往下讀!我聽著呢!”樂歌催促道。
“好!”曾參拿起竹簡,又認真地看了起來。並且!還拿起筆,在竹簡上塗抹起來。一番動作之後,把竹簡放下,朝著樂歌看著。
“說!”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樂歌的眉頭皺了皺,問道:“什麽意思?又是文縐縐地!用大白話解讀一下!”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這一段的意思是:子張要學習如何做官,謀取俸祿。先生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對於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對於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裏了。”
“子張是誰啊?”
“子張?”曾參應道:“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是先生的學生。”
子張:生於公元前50-卒年不詳?),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年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子張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評為“性情偏激”,但廣交朋友。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
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改封“穎川侯”。南宋鹹淳三年進封“陳國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稱“陳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顓孫子”。
“終於說到‘為政’上麵來了!好!”樂歌叫好道。
“是!樂伯伯!終於又回歸到‘為政篇’主題上麵來了!”
“說!”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什麽意思?”
曾參應道:“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百姓相信、信服呢?先生回答說:應該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糾正那些錯誤的行政行為,人民就會心悅誠服於君王的政令;如果君王不糾正那些錯誤的行政行為,任用那些邪惡不正的人,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的話,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好!繼續說!”
“是!樂伯伯!”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此話何解?”樂歌問。
“先生說!”曾參應道:“這段話很長的,得一段一段說。”
“說!”
曾參隻得說道:“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當政者該怎樣去引導呢?先生說: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給他們一個好印象,他們就會尊敬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給百姓樹立一個好榜樣,他們就會盡忠於你;宣揚高尚的事跡,去教化、感化醜惡行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哦?”
“有人對先生說:你為什麽不從政呢?先生回答說:《尚書》上說:最好的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孝推廣開來,也就相當於從政了,還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你先生認為:他在推行孝道,也相當於在從政、施政?”
“是!先生說:相當於從事政事!”
“哦?”樂歌應道:“繼續往下說!”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什麽意思?”
“先生說:做人如果不講信用的話,那是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沒有輗、軏的連接,車子靠什麽行走呢?還不散了架?”
“好!”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什麽意思?”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製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製度,查證一下!所廢除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製度,查證一下!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也會繼承現在的禮儀製度,將要廢除的和有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預知的。一百世以後,也是可以查證到現在的禮儀製度的。因為!一切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什麽意思?我沒有聽懂?”
“先生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什麽意思?我沒有聽懂?”
“先生說:不是你的祖先、尊長、還有那些不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就是怯懦。”
“什麽意思?我沒有聽懂?”樂歌又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的是:傳承!說一切都是有傳承的,而不是隨意和憑空想象出來的。是對的,我們要堅持!不然!就是怯懦的表現。從政、為政也一樣!要堅持真理、勇往直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