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96章 農業部的成立
對於黃立極的疑問,朱由檢沉默了一會才說道:“黃先生說的不錯,當朝廷公布了這個政策之後,京畿的世家豪族將會是最大的收益者。
但是,把一片荒地開墾為成熟的棉田,起碼也要花費3年的時間,其間的投入不會少於2元每畝,而且前兩年也不會有什麽產出。
如果我們想要讓普通百姓去開墾荒地,他們一來財力不足,二來人數過多的話,對於朝廷的管理也不利。
畢竟我們現在要開發的荒地不是幾萬畝,甚至不是幾百萬畝,而是數千萬畝。想要以最快的時間內開發出來,就必須讓世家豪族插手,因為隻有他們手上有足夠的財力開發整片的荒地。
現在北方幾乎年年都有災害,如果我們不能夠在京畿左近開辟出一片糧食基地出來,要是什麽時候南方也大麵積受災或是漕運出了問題,朝廷今後豈不是要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所以,朕覺得即便是讓這些世家豪族插手開荒的事宜,隻要能夠盡快的完成海河治理工程,並讓朝廷增加稅收,這便是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最好選擇。”
黃立極和郭允厚反對的,並不是治理海河,而是反對製定一個如此龐大計劃的治河方案,連續二十年超過太倉銀的治河資金投入,完全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在座的閣臣們,即便是最為支持崇禎的徐光啟,他們信奉的還是農業時代最為樸素的資金管理方式,那便是有多少收入,便安排多少支出。因為收入不足,無法投入資金去辦的事便暫時向後推一推,反正天也塌不下來。
而自從崇禎登基以來,這位少年皇帝就在不停的花錢,絲毫不顧及內庫的錢花完了會怎麽辦。隻不過崇禎所花的錢並不是用於自己享樂,而是主要花費在了國計民生上麵,因此即便是對皇帝花錢最為挑剔的言官們,在這一點上也無法直接攻擊崇禎花的錢不對。
他們隻能拐彎抹角的上書勸諫崇禎,治國如同持家,勤儉過日子才是正道。天下的事是做不完的,陛下雖然朝氣蓬勃,看到有利於大明的事就想去做,但是朝廷如果行事操切,反而會讓民力凋敝,從而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黃立極和郭允厚在過去七年裏做的事,還不及今年半年的工作量。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對於崇禎登基後能夠銳意進取,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積極的操辦實事,這種同天啟截然不同的執政麵貌,還是滿心歡喜的。
不過當崇禎登基快滿一年的時候,朝堂上那些寄希望於新帝登基後,能夠積極參與朝政,一改萬曆、天啟兩朝荒政舊貌的官員們,現在卻覺得崇禎做事過於積極了些。
光是修路、治水兩項實務上麵,這一年來的資金投入起碼已經超過了天啟一朝期間的投入。更讓這些官員感到恐慌的是,直到現在他們也沒想明白,朝廷究竟是如何讓那些商人們拿出錢來辦這些事的。
更讓他們擔憂的是,這些錢到時候是不是真的能還上。對於自己無法弄明白的事務,人們基本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盲目的跟隨鼓吹者前進,直到碰個頭破血流;另一種則是疑心重重,最終駐步不前。
朝堂上大部分的官員們顯然是後者,他們已經習慣了一成不變的生活,和按部就班的提拔。他們最為希望的是,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掌握下運行著,這種沒有意外的生活,才是他們理想中的太平日子。
就算是黃立極、郭允厚這些希望朝堂空談、荒政風氣有所改觀,想要切實的做些事情的實幹派官員。最大的期望,也隻是想要提高些行政效率,遏製住朝堂上激烈的黨爭,大明中樞的命令,能夠在地方獲得落實而已。
他們可從來沒有想過,每一天進入官署的時候,都要麵臨無數預見不到的挑戰,還有越來越專業化的行政官僚體係。
如果說過去朝廷想要辦理像治理海河這樣投入巨大的工程,那麽從討論利弊到挑選主持工程的官吏,再到工程動工,每一個環節都是以月來計算的。而現在則變成了按天來計算。
前者的效率固然低下,但是做事之前幾乎方方麵麵都已經考慮到了,因此一旦工程開始實施,並不會遇到什麽突發性的問題。
但是後者便不同了,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之下,總是會有無數的突發性事件擺在官員們的麵前,需要他們及時的作出決定。
相對於過去的安穩日子,現在的官員們,感覺自己每一天都像是行走在半空中的獨木橋上,隻有全神貫注的保持緊張感,才能安然的度過每一天。
因此不管是六部的中、高層官員們,還是黃立極、郭允厚這樣的內閣閣臣,都發自內心的希望,崇禎可以停下他的腳步,讓大家先喘口氣。
比如現在這個經過修改後,徹底變得麵目全非的根治海河計劃,便下意識的讓大多數閣臣想要往後拖上一段時間。
但是現在連最為麻煩的資金投入問題都無法打消皇帝的決心,再加上崇禎釋放出來的對世家豪族們的有利信息,最終還是讓這些內閣閣臣們首先退讓了。
所謂的世家豪族,除了家族中連續不斷的出現讀書種子之外,最大的根本還在於對土地的占有上。
年前及年初,崇禎對京畿附近皇莊及大莊園地主的清理下,迫使京畿附近的權貴士紳退出了大量的土地。
這些權貴士紳並沒有因此失去對近畿土地的興趣,他們隻是畏懼於崇禎清理土地地主時毫不留情的手段而已。
現在朝廷如果先公布海河的治理方案,再頒發荒地開墾的新政,即便是看在這個連續七年,以固定價格收購棉花的合同上,這些京畿一帶的權貴士紳們也會趨之若鶩的響應朝廷的號召了。
因為這相當於開墾荒地的費用依然還是朝廷所出,隻不過是讓獲得土地的地主先拿出錢來讓朝廷去治水而已。這顯然是一門劃算的生意,隻要有足夠的資金,十年之後就能白得一塊土地。
在座的幾位閣臣,同京畿權貴士紳有關係的也不在少數。隻要放出風去,自然就能夠獲得最肥美的一份收獲。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反對下去呢。
僅僅是片刻之後,內閣便在黃立極的帶領下,決定按照崇禎提出的方式先試行上一年,看看效果之後再全麵推行這份海河治理方案。
處理了崇禎提出的這個突發性提案,黃立極便接下去,繼續念著內閣會議流程中的正常事項了。
“…現在內閣雖然有一人專門負責農業方麵的事務,但是中央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部門承接內閣同地方的農業管理事務。
農業生產方麵的職責,被上林苑監、農業科學院、光祿寺等各自分擔了一部分。而戶部又分走了糧食儲備和管理的權力。
今年各地爆發出災害後,朝廷無法及時對地方提供生產自救的指導,和盡快的調撥救援物資進行賑災,可以說有一小部分原因便是朝廷缺乏一個統一的部門對農業進行管理。
所以根據一部分官員的提議,臣以為應當設立一個統一的部門對天下的農業進行管理,也好統籌安排各地的糧食生產問題…”
黃立極建議以上林苑監為基礎,吸納農業科學院、戶部管轄下的糧食局,成立農業部門的主張,頓時引起了郭允厚的反對。
雖然一條鞭法之後,大明的貨幣體係實質上已經成為了銀、銅複合製的貨幣體係。但是在崇禎登基後,戶部對於北方各省再次恢複了實物征收稅製,且崇禎通過四海商行,讓新發行的紙幣開始錨定了糧食、棉布和食用油的方式。
使得在北直隸、遼西、山東登州地區,糧食再次成為了衡量貨幣價值的標準。而在受災的陝北地區,糧食更是貨幣化了。
在這種環境之下,戶部新成立的糧食局,顯然就成了一個類似於實物貨幣的銀行。郭允厚同戶部官員投入這麽多精力,現在糧食局才出現了一個雛形,黃立極就像從戶部手中奪走它,這顯然是激起了他的極力反對。
不過黃立極並不畏懼於郭允厚的反對,因為成立農業部的背後,同樣有著崇禎的意思。
成立農業部門是崇禎登基後就想做的事了,隻不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罷了。
當戶部成立糧食局後,黃立極愕然發覺,地方上縣衙的大部分事務都是同農業有關。
戶部原本隻能收取田賦,並按照舊例對稅糧進行調撥,可以說對地方上基本沒有什麽插手的餘地。
但是糧食局成立之後,戶部儼然便找到了插手地方事務的缺口。從保護糧食種植麵積,到選育良種,和推廣田地複種指數,幾乎地方官員都要圍繞著戶部的命令去轉了。
這顯然是不符合,黃立極這個內閣首輔及其他部門的利益的。因此在大明時報的鼓吹下,一些官員上書內閣,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統一的部門來管理農業方麵的事務,以提高大明的糧食生產效率,以抵抗有可能出現的地方大規模災荒。
在崇禎的偏袒之下,黃立極幾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不過郭允厚最終還是保住了一點權力,即戶部同新成立的農業部門有共同管理糧食局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