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三國之亂臣賊子> 268.第268章 流民

268.第268章 流民

  初平四年冬月,曹操麾下地盤不增不減,依舊只有下鄄、東阿、范三座城池。 

  不過,曹仁、曹休率領兵馬迴轉之後,曹軍實力有所增強。 

  自打上一次敗給呂布之後,曹操一直約束麾下,嚴禁各部出城挑釁。 

  呂布麾下雖然已經沒了并州鐵騎,可數千騎軍組成的兵馬依舊不容小覷。 

  反觀曹軍這邊,原本曹操寄予厚望的虎豹騎折損嚴重,僅存數百騎。 

  要知道,兩千名虎豹騎是曹操戰力最強的機動兵力,他們隨著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誰曾想,竟然敗在了李賢之手。 

  據說,李賢麾下也有了千餘騎卒。 

  先有擊潰於禁之仇,後有擊殺夏侯淵之恨,近來竟又把虎豹騎殺的折損大半。 

  這李賢到底有何能耐? 

  曹操對李賢的恨意直追呂布,已經超過了劉備、陶謙,成為曹操心中欲除之而後快的人物。 

  曹軍龜速不出,大半個兗州便徹底落入呂布麾下。 

  期間,呂布曾引領兵馬強行攻打下鄄,卻因為城高池深,糧秣不多的緣故退回了濮陽城。 

  原本濮陽城堆積的糧秣足夠大軍所用了,只是呂布一直在窮兵黷武,強拉壯丁,這造成軍卒數量膨脹過快,進而加劇了糧秣的消耗。 

  陳宮為此勸說呂布,要讓百姓休養生息,不可壓榨過度。 

  哪曾想,初掌大權的呂布得意忘形,嘴裡道:「公台先生多慮了,不過是些泥腿子百姓罷了,他們敢做什麼?眼下曹操才是當前大敵,只要滅了曹操,我自然會對百姓好些」。 

  陳宮為之語塞,他明白,呂布表面上對其言聽計從,可實際上卻剛愎自用,一旦決定了的事情,絕不會輕易改變。 

  呂布以為陳宮被自己說服了,當下喜道:「公台莫憂,明年開春之季便是曹操人頭落地之時,那時候,兗州、青州皆入我手,讓百姓休養生息、輕徭薄賦,還不就是我一句話的事情嗎?」 

  陳宮表情淡然,嘴裡道:「既然如此,那我在此預祝將軍旗開得勝,大敗曹操」。 

  呂布大笑,輕易擊敗曹操之後,他覺得所謂的青州兵也不過如此,連帶著,他對曹操都多了些小覷的心思。 

  狡兔死,走狗烹。 

  之前,呂布惶惶若喪家之犬的時候,如果不是陳宮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躥啜張邈迎接呂布為主,呂布說不定還在四處流浪。 

  那時候,呂布對陳宮奉若神明,絕無違背。 

  可一旦站穩腳跟之後,呂布骨子裡的狼性就暴露出來。 

  三姓家奴的惡名不是百姓杜撰出來的,而是卻有其事。 

  尚未擊敗曹操之前,呂布還覺得陳宮有大用處,所以他依舊保持必要的恭謹,等到擊敗曹操之後,呂布頓時生出一股「不需要陳宮我也能贏」的想法。 

  世上最可恨的事情莫過於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眼下,曹操還沒死,呂布就覺得陳宮有些可有可無了。 

  陳宮何等的聰慧?呂布還沒有把疏遠的想法實施起來,他就有所察覺了。 

  敬而遠之! 

  反正陳宮利用呂布已經成功將曹****了回來,雖然沒能達成目的,依舊被曹操屠了徐州兩城,可短時間之內,曹軍已經沒有機會再舉刀屠戮了。 

  其實陳宮與曹操之間並沒有私怨,陳宮之所以反叛曹操,就因為他反對曹操屠城的舉措。 

  選呂布做主公,並不是因為呂布多強,而是因為呂布名頭最為響亮。 

  若是換成劉備,說不定大耳劉可以做的更好。 

  不過,陳宮卻不想將這諾大一分基業便宜了劉備,他生平最討厭虛偽之人。 

  偏偏劉備就是這樣的人,陳宮哪裡肯對其假以顏色? 

  呂布在兗州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 

  秋黃不接的年月,百姓手中僅有些過冬的糧秣。 

  可為了完成上級攤派的定額任務,呂布麾下的軍將便登門入戶,強搶糧秣,他們才不會在乎百姓的死活,只要能夠完成大將軍的任務,不曾短缺了他們自己的肉食,便是餓死些百姓又有什麼? 

  參與強征糧秣事宜的軍卒都是客軍,他們跟隨呂布出征,為的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眼下,有了奉旨劫掠的旨意,眾人自然不想放過。 

  剛開始,百姓們躲閃不及,只能倒霉認栽,可漸漸的,呂布的惡名傳揚開來。 

  兗州的百姓要麼躲入曹軍治下,要麼開始往外地逃竄。 

  相對於其他地方,前往北海國的流民數量最多。 

  眾所周知,北海國一直有收斂流民的先例,之前黃巾亂青州的時候,就是北海國開倉放糧,這才救下了流離失所的數萬百姓。 

  兗州的鄉民被呂布再三逼迫,頗有些走投無路的感覺。 

  此時,不知道是誰將李賢的名頭抬了出來,鄉民們便全部奔著劇縣而來。 

  第一批流民出現的時候,駐守在劇縣的東萊軍便把情況報於李賢知曉。 

  李賢不敢怠慢,急忙召喚眾人議事。 

  「城外兵丁來報,大股流民接近劇縣,他們衣食無著,你們以為我該如何自處?」 

  胡庸大大咧咧的,「不過是些流民罷了,給他們一口吃食,讓他們熬過這場寒冬便是了」。 

  眾將深以為然,唯有周東昌莫不吭聲,臉色嚴峻。 

  李賢問道:「東昌,府庫中還有多少糧秣?」 

  「不過兩千石罷了,都尉將糧秣發賣了個乾淨,如果再收斂流民,只怕連軍糧都將不足使用」 

  李賢乾笑不已,之前,公孫瓚前來購糧的時候,李賢確實拿出了千餘石糧秣,那時候他壓根沒有想到流民的事情。 

  「元直先生以為如何?」 

  徐庶吁了口氣,道:「流民非救不可,我聽聞他們本是慕名而來,如果都尉將其拒之門外,之前好不容易積攢下的名聲只怕旦夕間便要毀於一旦」。 

  李賢嘆了口氣,在這年月里,如果一個人的名聲要是臭了,那他將寸步難行。 

  可劇縣的糧秣已經不多了,再多出幾千張吃飯的嘴,米粟的消耗速度必將大大增加。 

  難道只有向都昌求援這一條路可走了嗎? 

  「與遼東交易糧秣的事情是我一力促成的,這時候我再向都昌求糧,只怕會為人恥笑,除此之外,你們誰還有什麼好的法子?不妨說出來看看」 

  誰也沒有撒土成米的本領,庫房中的糧秣都是百姓一粒一粒種出來的。 

  沒有數月勞作,就不會有糧食。 

  急切間,李賢便要糧秣,偏偏又不能向孔融討要,這對眾人來講都有些強人所難了。 

  眼瞅著無人應答,為了避免李賢尷尬,徐庶只得應道:「我有一個不是想法的想法,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李賢眼前一亮,他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催促道:「元直速速道來」。 

  「我聽聞今年流民營所獲頗豐,家家都有餘糧,如果都尉真想救援兗州百姓,倒不如說服青州流民,讓他們出借糧秣,他年由官府歸還」 

  李賢大喜過望,「哈哈,元直先生一語驚醒夢中人,就這麼定了,同是天涯淪落人,青州流民一定會慷慨解囊!」 

  問題有了初步解決意向,眾人便鬆了口氣。 

  眼下,李賢在流民之間有著極高的聲望,別說是借些糧秣了,便是徵調他們上陣廝殺,想必青州百姓都會毫無怨言。 

  只有經歷過流離失所的人,才會真正懂得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 

  青州流民之所能夠在北海國安定下來,離不開李賢的大力援助。 

  若不是李賢將水車引進過來,又主動出借糧秣充當作物種子,流民們哪裡能夠有今天? 

  眾人正在廳內議事的時候,廳外忽有軍卒來報,說是前往遼東的軍校回來了。 

  竟然這麼快!李賢頗為驚訝,「快快有請」。 

  「神策軍麾下前軍校尉王昌見過都尉」 

  「嗯,免禮,徐盛他人呢?」 

  「徐將軍走的是海路,他讓我護送國淵先生先行一步」 

  「國淵?你們真的把他尋來了?」李賢大喜過望。 

  李賢一直想在治下推行屯田的政策,只是缺乏實施人。 

  後世里,國淵就是曹操麾下屯田養兵的主要負責人。 

  真要是由國淵主持屯田工作,李賢便可以高枕無憂。 

  王昌咧嘴笑道:「是的,非但請來了國淵,便是管寧也一併請了過來」。 

  「喔?這其中可有典故?」李賢知道「割袍斷義」取的就是管寧的故事,這是一個能力不下於國淵的人才。 

  對於國淵,李賢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曾想到摟草打兔子,竟然還有一箭雙鵰的意外驚喜。 

  王昌護送管寧、國淵成功穿過了袁紹治下的河北諸郡,心中頗有些自得,此番聽到李賢聞訊遼東事宜,他當即笑道:「船隻尚未靠岸的時候,公孫瓚指使海寇圍攻船隊,沒曾想被文向將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意識到我軍實力強勁之後,公孫瓚便刻意交好,恰巧,鄭玄先生正在公孫瓚治下,聽說都尉要尋國淵,他便派我等將國淵、管寧護送到北海」。 

  看來公孫瓚為了糧秣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呀,連鄭玄說得罪也就得罪了。 

  眾所周知,公孫瓚與劉備同樣出自大儒盧植門下,而盧植與鄭玄又是同門師兄弟。 

  有這樣的關係在,公孫瓚還是將國淵、管寧送到了北海國。 

  倘若國淵二人同意也就罷了,若是二人不同意,那公孫瓚便又做了回惡人。 

  「嗯,兩位先生現在何處?」 

  「正在廳外候著」 

  「快快有請!」 

  大儒鄭玄門下子弟,名頭與徐庶相比不分伯仲。 

  徐庶師從水鏡先生,而鄭玄也不是碌碌無名之輩。 

  李賢如今位居高位,可以說是北海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眾人聽說國淵是李賢特意向公孫瓚討要的人物,還留下只他一人便值萬石糧秣的評語。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值得李賢如此追捧? 

  沒過多久,一名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材中等的男子與另外一名身材高大長須飄飄的男子聯袂而至。 

  李賢站起身子,溫聲說道:「子尼先生、幼安先生遠道而來,未能有失遠迎,還請莫怪」。 

  國淵與管寧對視一眼,他們都沒想到李賢竟然如此客氣。 

  管寧是北海朱虛人,他在途中便聽軍卒說了李賢的事迹,那時候還以為道聽途說,不足為信。 

  可現在,剛一見到李賢,他這種謙恭待人,禮賢下士的態度便引起了管寧的好感。 

  「都尉客氣了,沿途間,我見到不少流民正在往劇縣而來,不知都尉打算如何處置?」說話的是國淵,畢竟,李賢點名要見的人是他。 

  管寧是個謙謙君子,自然不會越俎代庖,強出風頭。 

  好在這問題適才李賢已經與眾人商議過了,當下,他便開口說道:「為了支援遼東,庫房中糧秣無多,我便想從青州百姓手中暫借些糧秣,等待來年,一併奉還」。 

  流民對於地方來說宛若豺狼虎豹,一旦安置不妥,他們極有可能反噬一口。 

  這樣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以絕後患,多數郡縣嚴禁流民入境。 

  北海國之前究竟了數萬青州流民,在國淵想來,這一次怕是沒有餘力照應了。 

  提出這個流民的問題,原本國淵就存了考校的意思,沒想到李賢竟然答人如此出人意料。 

  庫房的糧秣不多了,非但不去向郡府討要,竟然想出從百姓手中暫借的主意。 

  能夠出這主意,那便說明李賢在鄉民中擁有極高的威望,若不然,老百姓哪裡會買賬? 

  「都尉愛民如此,流民之幸」 

  「若是子尼先生有暇,不如替我負責流民之事,如何?」 

  國淵沒想到甫一見面就有任用。 

  看得出,李賢對國淵是真的重視。 

  古人講究士為知己者死,李賢對國淵的評價早已經傳到了遼東 

  一個國淵便可價值萬石糧秣,這句話如果是別人說出來的,眾人只會嗤之以鼻,可偏偏說這話的人是李賢。 

  百戰百勝的李賢,眾人不禁思慮其中的意義。 

  儒學大師鄭玄聞聽之後為國淵加了這麼一句評語:「國子尼,美才也,吾觀其人,必為國器。」 

  連鄭玄都稱之為國之大器的人豈是等閑之輩? 

  「承蒙都尉厚愛,國淵願效犬馬之勞!」 

  這就是應諾下了。 

  李賢高興的很,又收了一個長於內政的人才,往後他後路無憂了。 

  不過,適才只顧著招呼國淵,把管寧晾在了一旁,李賢急忙說道:「如果幼安先生願意,也可以統籌流民事宜」。 

  管寧頗有傲氣,哪裡肯在這個時候接受邀請?那樣的話豈不是顯得他不如國淵? 

  「管寧謝過李都尉,不過我常年客居他鄉,如今陡然迴轉,想回鄉看看,還請都尉准許」 

  收了一個國淵已經是意外之喜了,李賢哪裡肯再得罪管寧,「幼安先生客氣了,天下之大你可自去之」。 

  這就是還給管寧自由了。 

  管寧聞聽之後很是舒服,至於是走是留,那是以後的事情。 

  李賢已經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了這話,日後若是管寧想抽身離開,李賢自然不好攔阻。 

  國淵可以說是被請來的,管寧卻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 

  若不是李賢態度誠懇,禮賢下士,說不定管寧早就拂袖而去了。 

  寒冬臘月,早一刻救援,流民存活的機會就大上一分。 

  關於流民的事情商議妥當之後李賢便急急派人將這命令傳達下去。 

  首先,軍卒要准許流民入境,其次,流民營要準備衣物、糧秣,而為了防止宵小滋事,李賢又得將流民編排起來,這樣的話才便於管理。 

  沒有國淵之前,李賢忙的天昏地暗,可國淵與管寧加入之後,李賢頓時覺得輕快了很多。 

  專業的事情就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既然國淵長於屯田,那便將流民交給他,這也算是人盡其用。 

  安置流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確保公平對待每一人,這樣才能讓流民心生感激之情,若不然,只會有人心生憤懣。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道理自古皆然。 

  青州流民聽聞李賢的號令之後,家家戶戶群起響應。 

  除卻必要的糧秣過冬之外,青州百姓都把多餘的糧秣拿了出來。 

  當然了,也有囤積居奇,試圖賣出高價的百姓。 

  對於人世百態,李賢了解的極為透徹,他早就想推行教育政策,可一直缺乏實施者。 

  後世里,隱約記得管寧就是一個教育家,如果將他收入麾下,那李賢治下軍民的素質絕對可以大幅提升。 

  孔子講究有教無類,管寧秉承這一理念,一直客居遼東,一生講學,他曾婉拒曹操封下的各類官職,只是一心講學。 

  相較於國淵勸民農事的道路,管寧走的是講學授道的路線。 

  兩者之間並沒有孰優孰劣的說法,都是當世名士,足以流放百世的大能。 

  什麼時候才能找個由頭把管寧收入麾下呢? 

  李賢絞盡腦汁,思索了許久。 

  後來,徐庶又為李賢總結了幾個字「投其所好!」 

  管寧喜歡什麼?他喜歡講學呀,那便找些流民整日里向管寧求學,看他會怎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