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飲食文化
將薑、辣椒切片、蒜頭拍碎、九層塔截小,將雞肉切塊,用一點醬油和米酒,抓醃上色。熱鍋,加入麻油,先下薑再下蒜爆香,香味出來後,放入雞肉快炒。加入2大匙醬油,2大匙米酒,一點鹽,一點糖,拌炒均勻。起鍋前放入九層塔何辣椒拌炒,然後裝盤,“三杯雞完成,還差兩道菜”太皓再次掃視起了廚房裏的食材,“恩……再做個啥呢.……排骨……蒜香排骨?我看行!正好九層塔還沒用完”排骨洗淨後,準備開水燙後備用。蒜頭去皮輕微拍壓、辣椒切片備用,九層塔洗淨泡水備用。熱油鍋,火侯調整至大火幹煎排骨,約莫兩到三分鍾後轉至中火。轉至中火後持續幹煎排骨,大約微微焦香跑出來時,再放入拍打過的蒜頭,繼續拌炒。兩麵焦黃後,沿著鍋邊倒入米酒熗鍋,並倒入適量醬油,灑上些許紅糖拌炒均勻。湯汁略為少一些時,轉入小火放入辣椒以及九層塔,拌炒均勻起鍋。“蒜香排骨,完成。”
“最後一道菜,恩……做個簡單的,醬油肉排吧”肉排洗淨,抹幹水份,熱鍋下一湯匙油,下肉排,用中火煮三分鍾至肉變色。然後下黑醬油,糖及200毫升水拌勻,煮沸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煮45分鍾。最後加麥芽糖拌勻,再煮三分鍾,這道菜,可以說是真正的簡單了。“小刃,來幫忙端菜,開飯了!”“來了”小刃麻溜的跑過來,端起兩碗菜下去了。太皓自己也端著菜,“天音、小昱,吃飯了”天音打著嗬欠從樓上下來,小昱則是去把手上的麵粉洗幹淨,然後跑回來坐下。
“恩……真好吃,夫君你好厲害啊,會做這麽多好吃的。”太皓笑著說:“那是,要知道,我從小就接受著飲食文化的洗禮。”天音笑著說:“飲食還有文化嗎?”太皓道:“那當然,華夏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曆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華夏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華夏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華夏飲食文化。從外延看,華夏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從特質看,華夏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
),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華夏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華夏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扶桑、韃靼、高句麗、蒲甘王朝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總之,華夏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麵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天音若有所思,小刃和小昱則是不明覺厲,一臉驚訝加佩服的看著太皓,太皓得意一笑:“由於華夏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華夏一直就有“南米北麵”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華夏烹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華夏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麵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華夏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華夏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曆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華夏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係,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
防治的目的。”中和之美是華夏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鹹酸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麽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華夏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鹹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中國飲食文化,由於特定的經濟結構,思維方式與文化環境,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即藝術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麵。首先,選料精良,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肴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一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為佳。漢唐時代,習慣於將美味佳肴稱作“八珍”。大約從宋代開始,八珍具體指稱八種珍貴的烹飪原料。到了清代,各種係列的“八珍”不勝枚舉,主要指的是八種珍稀原料組合的宴席。如“滿漢全席”的“四八珍”,即指四組八珍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種珍貴的原料,具體是:
山八珍: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攏、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大鯢)。
禽八珍: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珍: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太皓還想繼續說,天音打斷了他,“夫君,停一下,你剛剛提到了幾本書的名字,你還記得內容嗎?”太皓點點頭:“記得,怎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