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倚江湖長歌> 第四十九章:兵貴神速

第四十九章:兵貴神速

  與此同時,隨趙胤歸來的還有大夏十六萬萬鐵騎。


  而大魏,也在這個時候,做出了舉國之兵傾覆大夏的準備。


  但趙胤經過七年的時間,將大夏的版圖擴大了三倍之多。


  曆經數百場大戰,縱橫疆場無一敗績,其戰損之低更是古今難見。


  在大夏聲望之高,比之當代夏皇世宗聖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趙胤坐鎮的大夏和沒有趙胤坐鎮的大夏完全是兩個樣子。


  才剛剛迎來盛世曙光的國內民眾,在西麵國境,艱難對敵的二十萬大夏臨時東拚西揍組成的雜牌大軍。


  無不精神大振,然後熱淚盈眶。


  大魏見趙胤引大軍回歸,也不由得忌憚三分。


  早先在三方戰場時,三國被趙胤的兵行險招打了個措手不及。


  東吳三十萬力士,盡數戰死於江北吉安坡。


  而魏魯的三十萬聯軍,因為全是步卒的緣故,隻能跟在趙胤的大軍屁股後麵吃灰。


  東吳雖說還未投降,但沒了大軍的護佑,也隻是名存實亡。


  況且,趙胤還流了兩位萬騎在東吳境內荼毒肆虐。


  趙胤恨極了江東大地上的那些個兒江湖門派道統。


  導致江東江湖上的散修遊俠兒也遭了殃。


  兩萬來去如風的悍卒,遇見江湖人就殺,從不留活口。


  是以江東之地,江湖上人人自危,那些個道統門派世家之流,已經在悄悄的安排退路。


  趙胤若是僥幸勝了大魏,便是這些人的死期,而散修遊俠兒卻唯恐被殃及池魚,江東江湖整體呈現出一派頹廢沒落之象。


  趙胤,在回援大夏的路上,引大軍殺伐之氣,連破三品,二品大關。


  正式踏入一品大宗師之境。


  回到大夏後,趙胤從夏皇趙雍手裏接過來東國境上二十萬大軍的的指揮權。


  加上手裏二十萬大軍,共計四十萬,騎兵步卒各半。


  但連續征戰長達年的大夏騎兵,戰力雖強,卻已然是強弩之末。


  七年未曾好好休息過的大軍,常有營嘯之事發生。


  是以趙胤並未輕舉妄動,而是上奏夏皇,派出使者,與大魏講和。


  使者稱:“願以運河為界,與大魏平分天下。”


  得到大夏願意罷兵休戰這個消息的大魏朝堂,分為了兩派,以士大夫為主的講和派。


  以養馬地被北方蠻族所占,大魏沒有騎兵。


  而趙胤數年內連克四國,包括與大魏實力相差不大的東吳,兵峰正盛。


  而大魏武卒雖強,卻是防禦性占優勢,野戰未必敵得過來去如風的悍卒。


  為避免東吳之事在大魏再次上演理先築長城,訓騎兵,緩緩圖之,方為正理,傾向於講和。


  而軍方卻是強硬的主戰派,大夏四萬水師尚在封鎖江東海域。


  剩餘十萬不到的步卒,路途遙遠,來不及回援大夏本土。


  還有兩萬最為精悍的騎兵,尚在東吳境內,甘,涼,隴。之地的騎兵要防備北方蠻族。


  趙胤手裏可用之兵隻有疲兵十七萬,二十萬戰鬥力低下的步卒。


  最多再加上大夏的京城四衛,正該一鼓作氣滅掉大夏這個平生大敵,放


  虎歸山才是大忌


  否則,待到趙胤大軍休整完畢,則大魏危矣。


  兩方人爭執不休,看似哪一方說的都有道理。


  但其中牽扯到多少人的利益,私底下又有多少醃臢齷齪,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而在大夏這邊,講和之事一出,趙胤的威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但趙胤並不解釋,隻是下令大軍在運河畔駐紮。


  因為他在等,他需要一些時間。


  兩軍在運河畔對峙整整半年有餘。


  最終,大魏的皇經過半年以來的再三權衡。


  下達了與大夏決戰運河潘的旨意。


  大魏將領無不摩拳擦掌,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大夏這半年,卻隻做了兩件事,裁員,練兵。


  裁除跟著趙胤南征北戰的大軍裏,所有的老弱病殘。


  二十歲以下,四十歲以上的騎兵,全部解甲歸田。


  十七萬大軍被拆得七零八落。


  最後歸為十營,每營一萬人。


  半年後,被趙胤大軍所丟棄的十萬步卒,也姍姍來遲。


  不過十萬步卒,回到大夏時,丁員已不足五萬人。


  之所以拖了如此之久,是因為趙胤根本沒有下令讓他們回援。


  而是讓他們,將已經覆滅的南陳,南楚,百越之地如犁庭掃穴一般的再橫掃一遍。


  趙胤大半年的沉默,讓大夏軍民的內心都不由得升起一絲忐忑。


  二十多萬步卒,十萬騎兵,是絕對敵不過大魏四十餘萬強悍的武卒的。


  可該來的還是要來,開皇八年夏,正值六月大暑。


  魏國西南的黑福山軍司,二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從大夏最東邊的武州華南郡渡過運河,緩緩朝劍州推進。


  大魏正南方向的大關固鎮軍司,同樣是全軍十三萬,朝大夏東北國境席卷而來。


  西北方向的嵪隘口子軍司,十五萬大軍兵臨大夏北方居庸關下。


  至此,大魏為了防備大夏而修建的西境四大邊鎮悍卒齊出。


  而趙胤麾下,可戰之兵三十五萬其中二十五萬是步卒。


  而天下間,最強大的步卒,在大魏.……

  聽起來很多,可要應付如此漫長的戰線,就顯得捉襟見肘起來。


  趙胤在滿朝文武的反對下,決意分別三股,同時抵抗大魏的三路大軍。


  這下,連一向支持趙胤的夏皇趙雍,也坐不住了。


  直言:“分兵乃是取死之道,唯有先集合大軍,對付大魏的其中一軍,逐個擊破,大夏才有翻盤的機會。


  因為此時,大夏國內雖然還騎兵,但不論是趙胤,還是趙胤,都不敢動用。


  天下之爭,不論對大夏,亦或者大魏,甚至是已經滅亡的其他國家而已,隻限於中原華族。


  草原遊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的仇恨,早已滲透入骨子裏。


  翻開華族曆朝曆代的史書,幾乎就是一篇篇與蠻族來回拉鋸互換人命的血淚史。


  不論是與北方蠻族直接接壤大夏,大魏,晉,魯。


  都常年在北方邊境駐紮大軍,以防備凶猛的蒙元王朝。


  就連遠在江南的

  東吳,南陳,南楚,都在渤海境內駐紮了水師。


  山河破碎時,也不曾召回。


  百越,則是防備南蠻的屏障,


  在這一點上,中原混戰中的所有國度,很有默契的達成了一致。


  “勾結蒙元者,天下共誅。”


  所以防備蠻族的騎兵不能動,留守京城的四個衛所兵,也盡是步卒,而且,四萬人,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趙胤帶走的京城十二衛,便是十二萬步卒的來源。


  軍隊就這麽多,還要再分兵,武州正麵戰場上十萬精騎,肯定是對上大魏黑福山軍司主力的。


  那麽大夏二十五萬步卒兵分兩路,


  分別對上大魏嵪隘口子十五萬武卒,大關固鎮的十三萬悍卒。


  以大夏步卒對上大魏的武卒,再昏庸的統帥都做不出這種事情。


  趙胤軍事才華冠絕天下,但大魏邊軍的統帥,就能是易與之輩?

  趙胤第一次忤逆了兄長趙雍的旨意,未得聖旨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派出步卒五萬。


  便是那十二衛所剩下的老卒。


  主動進攻人數最多的大魏黑福山軍司,並且下達指令,哪怕十二衛所全部戰死,也要攔住黑福山軍司二十萬大軍半個月時間。


  半個月內,劍州可以丟,但不可使其踏入蜀中半步。


  必要時,可持大將軍兵符,將剩餘四衛也投入正麵戰場,大夏軍隊,隻認兵符。


  大夏朝堂沸騰,可木已成舟,隻得捏著鼻子認了這倒黴事情。


  隻能祈禱趙胤,能帶領大軍再創奇跡,以弱勝強。


  剩餘二十萬步卒,對上了大魏大關固正軍司的十五萬大軍。


  趙胤則帶領十萬精騎,星夜馳援居庸關。


  曆史記載,顯聖八年秋,大夏京都十六衛,共計九萬人,阻擊北魏武卒二十萬人於劍州渝北郡安南縣內。


  力戰十七天,陣斬敵方四萬六千餘,全軍覆沒。


  史書記載,大夏許王,凱旋侯,止戈侯趙胤,十七日行軍六千六百裏。


  破了冠軍侯在草原半月行軍六千裏的記錄,被譽為騎兵之最。


  趙胤麾下十萬精騎,一口吃掉了大魏大關固鎮十五萬大軍。


  而當大魏君臣得到消息時,趙胤的大軍,已經從武州繞過身在劍州境內的大魏黑福山軍司二十萬大軍。


  朝著嵪隘口子極速行軍而去,順便除掉了黑福山軍司部署在武州的斥候部隊。


  大夏的二十萬雜牌軍,正在艱難的苦苦抵擋十五萬大魏武卒的攻勢。


  趙胤麾下大軍,當真如宛如神兵天降,忽然的地出現在了正在對敵的兩方戰場。


  不論敵我,都大吃一驚,魏軍猝不及防之下,被趙胤的騎兵衝亂了陣型。


  隻得留下一地屍體,倉惶退走。


  而深入大夏境內,正在劍州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劍州,然後占據蜀中,沿渡河北上。


  與大魏本土,形成一東一西,前後夾擊大夏都城寧安所在的秦川之地的黑福山軍司剩餘的十六萬大軍。


  對另外兩處戰場的形勢,還一無所知。


  更不知道的是,趙胤已經磨刀霍霍,欲將黑福山軍司大軍十六萬人,全部困死在蜀中。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