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若有所悟
範氏發家於陶邑,陶邑乃屬齊魯都會之所在,沃土千裏,農桑發達,民多富饒,且交通便利,其所盛產絲綢、布帛、魚鹽等物皆被範氏一手壟斷,範氏治理產業,囤積居奇,所累積家財何止萬貫,可謂富可敵國。正如唐人張說在《錢本草》中寫到:“如積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饑寒困厄之患至”,範氏先祖陶朱公預感:“久尊不祥”,故而才有“三致千金”。範氏後人皆謹遵遺訓,範家幾百年來能長盛不衰,全有賴於其從容穩重而不張揚的家風,反沒有其後因畜牧而位比朝臣的戎狄烏氏和以銅鐵、竹木器具而顯貴的巴蜀卓氏或是經營冶鑄養殖而致富的南陽孔氏聞達於天下。
秦朝時仍是“農為本”的思想,但還沒有產生所謂重農抑商的觀點,商人的地位和力量絕不可小覷,他們憑借財富獲得統治者的禮遇和褒獎,更有甚者能與國君分庭抗禮,譬如曾炙手可熱一手遮天的丞相呂不韋。這從一個側麵表明,政治和商人,從來都是緊密相聯的。
張良雖名滿天下,但終究還是被朝廷通緝的欽命要犯,範英知他擔憂身份泄露,便笑道:“英一向欽慕先生任俠好義,先生如此委曲求全,隱姓埋名,定有苦衷,英雖不才,卻也願為先生守此秘密。”
且不說範氏與張氏一向有舊,範英經商多年,是何等樣聰慧老辣,種種跡象,焉能看不出這世道亂象已生,而張良此人前途未可限量,這話也有刻意交好的成分涵蓋其中。
張子房聽聞,自然也想到這一關節,當下笑道:“公子深明大義,定是重然諾之人,倒讓在下慚愧了。”
楚歌哪裏知道眼前這兩人雖你來我往,言笑晏晏,實則各懷心思,隻是狠狠撓了自己的大腿一爪子才從震驚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項莊同楚歌一般,也是個沒有心計的,他本就尊重推崇張子房,如今得知先生竟是那聲名顯赫的公子良,震驚之餘,看向張子房的眼神又添了一層敬畏。
而魏無瑕卻是默默站在一旁,垂著臉龐看不清神情。
正說著,一中年男子不知何時悄然無聲的立在門外,行禮恭聲道:“主公,大小姐已然收拾妥當,可準備啟程了。”
在座諸人皆早已察覺到來人的行跡,並不動聲色,惟獨楚歌被嚇了一跳,不由循聲望去,卻是昨夜那位陸管事。
範英朝範少卿望了一眼,範少卿會意的點點頭,走出房間,對那陸管事道:“你隨我來罷。”
兩人便施禮退下前去安排出發事宜。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那範少卿捧著一個花梨木嵌螺鈿的紅漆皮小箱子走了進來。
範英起身接過那小箱子,親自捧到張子房麵前,誠懇道:“先生泛遊五湖,見識廣博,英不過鄙陋之人,無以為贈,惟有些許微薄財產,望先生不要推辭,亦不枉你我結識一場。”
張子房也不推辭,坦然受了,隨手將那精致的小木箱遞給站在一邊的項莊,淡然道:“公子慷慨相贈,子房銘記於心,他日必有所報。”
範英微微一笑,當下拱手道:“既如此,英身負要務,便先告辭了。”
四人將他送出門外,隻見十數輛馬車貨車早已列隊齊整,諸位武士仆僮亦是整裝待發,車隊中一輛裝飾華美的大車更是護衛森嚴,想必是那位大小姐的香車。
早有馬夫牽來一匹碧眼青鬃,毛卷紅紋的駿馬,那馬端的是體態優美,神采飛揚。
項莊瞪大眼睛,忍不住驚呼道:“好一匹驌驦寶馬!”
範英見他表情有趣,笑道:“如何,小兄弟若喜歡,在下便可將此馬相贈。”
項莊看了一眼張子房,雖心癢難耐,卻還是不甘不願道:“多謝公子美意,小子不敢。”
範英朗然一笑,執起馬鞭翻身上馬坐定,氣勢宛如君王,喝道:“ 出發!”
待範家商隊離開後,楚歌四人也踏上行程。
坐在馬車上,項莊和楚歌兩個人四隻眼緊緊盯著張子房身邊那口小木箱,露出渴望的神情。
張子房無奈道:“罷了,你們拿去玩吧。”
項莊歡呼一聲,忙將小木箱抱起來,小心翼翼的打開。楚歌也忙湊上去看,隻見裏麵堆滿了黃金白銀珠玉等物,流輝溢彩,煞是好看。
楚歌終於體悟到所謂“虎軀一震”的感受了。
功名利祿,第一次以這樣赤衤果的形式展現在他麵前。
即使廢柴如楚歌,也遲鈍的感受到這時代需要憑借實力說話,若擁有地位權勢,就如同範英,無論走到哪裏,都能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和尊榮。他想起離開時那驛丞諂媚相送的笑顏,隻因他們同那範英搭上關係。這樣想著,楚歌覺得心裏似乎有些什麽東西想要破土而出。
張子房卻隻注意到被那些財寶壓下麵的一份帛書,便道:“莊少爺,快將那帛書取出來與我一看。”
項莊忙掏出來,卻是用一張白色錦帛包裹的兩枚半尺長巴掌寬的玉券,一塊玉券上刻著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於某處交易大宅一所等字樣,另一塊則刻著某年月日,某人購入某地田產二十畝等字樣,地址卻都正好在吳中。
好大的手筆!
項莊哼了一聲,深覺範英此人殷勤太過,其中必定有鬼。
張子房則看著那兩枚玉券露出深思的神色。
楚歌腦海中隻反複的出現三個字:有錢人有錢人有錢人……
行至中午,四人將馬車停到一處樹林邊的小溪邊休息,幹糧就著涼水便算作午餐。
楚歌坐在小溪邊無聊的扔著石頭玩,魏無瑕走上前替他披上一件裘衣,道:“公子在擔心什麽?”
楚歌一愣,摸了摸自己的臉道:“有這麽明顯麽?”說著歎了口氣道:“我隻是有些迷茫。”這大概是楚歌第一次這樣認真的思索未來,他原本是打算憑借知曉曆史這一外掛在這時代做出一番事業,然而幾個月下來,時間不算長,卻足夠他看清事實,即使知道曆史又能如何,他的本質還是廢柴一枚。
魏無瑕微微一笑道:“李聃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子不若順其自然。”
楚歌想了想,方覺得自己鑽了牛角尖,便笑道:“你說的沒錯,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必然直。”他自己沒注意,嘴裏又冒出一句後世諺語,魏無瑕倒被這句話引得琢磨起深意來。
正說著,項莊站在馬車前招呼兩人上車趕路,下一站便是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