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七,武川鎮。
歷史上的武川鎮,準確位置不是後世的內蒙古武川縣城,而是其西北方向的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希拉穆仁圐圙古城。兩地相距大約40公里的路程。
曾在北魏史上發揮過重要防禦作用的北部六鎮,經歷史學家最新標定的準確位置分別是:
沃野鎮、位於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北側的蘇獨侖根子場古城;
懷朔鎮、位於固陽縣懷朔鎮的圐圙古城;
武川鎮、位於達茂旗希拉穆仁鎮的圐圙古城;
撫冥鎮、位於四子王旗烏蘭花土城子古城;
柔玄鎮、位於察哈爾右翼后旗韓勿拉蘇木克里孟古城;
懷荒鎮、位於河北省尚義縣三工地土城子古城。
這六座古城遺址幾乎在同一緯度,又皆在秦長城之北。根據北魏朝廷設置六鎮的目的推理,上述位置應該是真實準確的。從位置上看,它們都有前出長城,扼守國門,拱衛都城的意涵在裡面。六鎮設置之時,北魏的首都在平城(山西大同市),相距最近的武川鎮、撫冥鎮,直線距離不足三百公里,快馬加鞭,朝發夕至。當時,來自草原的最大威脅就是與鮮卑人同一宗祖的蠕蠕人。比較之下,地處燕山以北的地豆於、契丹、庫莫奚三部,力量較弱,不足以對北魏形成太大威脅。因而,六鎮所防禦的對象就是蠕蠕人。
鮮卑分六部,入主中原的是拓跋部。拓跋鮮卑崛起於草原,他們深知草原騎兵的特性。北魏立國之後,於泰常八年起,歷經幾代帝王,也開始修築長城。《魏書》記載:「……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里,備置戍衛。」
鮮卑人是第一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之後還有蒙古和女真。鮮卑人統一北中國,從立國到滅國,僅僅歷時百年。蒙古人統治中原的歷史也不足百年。女真人入主中原的歷史最長,滿打滿算也不過二百七十六年。中原王朝,可考證的歷史就達五千年。其中漢人統治了四千五百年,少數民族統治了五百年。民國歷史開啟后,五十六個民族從靈魂到肉體統一成一個大大的中華民族。共和國建立后,中華民族成為五十六個民族不可分割的共同標識。
當然,個別地方那些豬犬生殖器里蹦出來的貨色不在此列。他們即便給驢鞭磕頭認祖,我都不覺得奇怪。
古代族群之間打仗吞併,甚至殺的血流成河,其中的成分複雜的說不完,也說不清。但是,細數下來,階級仇比民族很更多導致戰爭。宗教仇殺,文化仇殺的歷史事件同樣數不清。後世的歷史愛好者們,每每想到五千年的大中華史,總有些唏噓不已。大多人對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憤憤不平。一方面,對長城以內的農耕民族所表現出來的軟弱無能怒其不爭;另一方面,對游牧民族的肆意入侵,殘忍血腥深惡痛絕。
作為你們同文同種同一個祖宗的我,感同身受,深刻理解你們的拳拳愛國之心。可你們有沒有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為什麼血腥殘暴的游牧民族,佔據了中原之後,也會像中原王朝一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據長城而守,棄萬里草原而不顧呢?想通了這一點,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有人說,武川鎮這個地方歷史悠久,英才輩出。也有人說,此乃帝王之鄉,藏龍之地。歷史上三個王朝的開創者,即北周的宇文氏,隋朝的楊氏,唐朝的李氏家族都出自武川鎮。上述三個家族的祖輩都是駐守武川鎮的軍官。
宇文泰: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其子宇文毓繼北周帝位后,追謚宇文泰為文皇帝,廟號太祖。
楊元壽:隋文帝楊堅的五世祖。北魏初年任北魏武川鎮司馬,舉家落籍武川鎮。楊元壽子楊惠嘏為北魏太原郡守;楊惠嘏子楊烈為北魏龍狡將軍;楊烈子楊禎封寧遠將軍。楊禎生五子,長子楊忠便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
李世民的先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李暠生李歆,是西涼第二任君主,史稱西涼後主。李歆生李重耳,李重耳在西涼滅亡后,出仕北魏,官至弘農太守。李重耳生李熙,官至金門鎮將,曾率領豪傑鎮守武川鎮,因而在武川定居安家。李熙生李天賜,官至宿衛統兵的武官幢主。李天賜即李虎的父親。李虎的孫子李淵,於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後,追謚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是為唐太祖。
所以說,武川鎮是「帝王之鄉」的說法,確實不算過分。與武川鎮齊名的當然是懷朔鎮,高歡父子也經歷了一段帝王生活。
武川鎮的城垣結構與懷朔鎮有別。懷朔鎮是大城套子城。武川鎮是大小城挨著。大城居西,東西長436米,南北長410米。夯土築成,底寬10米,頂寬3米,城高5米。主要居住的是鎮民。小城居東,平面呈日字形,中間有一道東西向隔牆,將小城分為南北城。南半部分是鎮軍府衙門,裝備及糧食倉儲之地。北半部分是鎮軍府官員及其守衛鎮兵的兵營。女水從城北流過。
所謂「女水」,是武川改名前的地名,《魏書·蠕蠕傳》清楚的記錄下武川的由來。皇興四年,柔然犯邊。北魏皇帝拓跋弘親自率軍出擊,大敗柔然。「……虜眾奔潰,逐北三十餘里,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遂作北征頌,刊石紀功。」
……
且說八月初七這一天,與以往一樣,生活在武川鎮的人,一如往日那樣慵懶。已是日上三竿時分了,大部分人家的煙囪才開始冒煙。秋收過後,牧草開始泛黃。秋儲冬藏的營生做完之後,人們就要再次進入長達半年多的農閑季節。
農閑時,不止中產以上的家庭可以享受這份閑散,無恆產者更是閑得蛋疼。富裕些的人家,除了準備一日兩餐,就是給家禽家畜添些草料的活計。之後便是走東家、竄西家,尋找度日的遊戲。手裡有些散碎銀子的男人,賭博、喝酒、逛窯子是常態。手裡缺少零花錢的男人,也有自己的辦法尋歡作樂。此地有種說法叫「竄門子」或「打夥計」,這是男女苟且的本地化稱謂。此等美事,大多發生在貧苦人家的已婚男女中間。孤男寡女是明著來的,不在此列。
這個時代的這個地方,胡漢雜居,民風開放,儒家教化尚未通達此地。男女之間的那點齷齪事,在此地沒人特別當回事。只要不是當事人捉姦在床,人們都睜隻眼閉隻眼。即便換老婆的遊戲也不足為奇。
農業社會,和平的日子就是這樣,聊貓逗狗,走親訪友,喝酒賭博,打架鬥毆,這才是真正的煙火氣。詩詞歌賦一類的雅事,那是大都市裡達官貴人,風流才子,富家小姐當中流行的娛樂項目。北地軍鎮,幹什麼都直來直去,不怎麼會兜圈子,繞彎子。北鎮建立初期,這裡是一水兒的光棍後生,虛火旺盛得半夜蹭牆都能冒出火星子,看見母驢都挪不動步。隨著大量的鎮民遷徙而來,軍鎮里終於有了女人的身影。說實在的,除了「正經人家」,哪位娘子不偷人,哪個漢子不偷腥?
其實,北鎮除了畜牧業發達外,最人性化的就是人類第一職業——娼妓事業。
沃野、懷朔、武川三鎮的生活習俗幾乎一樣。都是胡漢雜居的地方,亦農亦牧,自給自足。三鎮當中,沃野地區是全流域黃灌區,加之受西漢以來中原農業的影響,農業耕作較為發達。武川地區不太適合農作物生長,從事牧業的人口居多。懷朔地區正好一分為二,陰山以南適合農耕,山北適合畜牧業發展。總體來說,上述三鎮的農牧業比例約為:牧業七成,農業三成。所以才有:關中地區調撥軍糧支援北鎮,北鎮軍馬支援全國的國策。
這個時代,高產農作物還未大量傳入中國,三鎮耕種的糧食作物以耐寒耐旱的小麥、高粱、糜子、黍子、穀子、蕎麥、莜麥等居多。經濟作物是胡麻等。可以秋儲的大白菜、芥菜是一年四季離不開的蔬菜作物。
北緯42度至北緯50度這個區域,由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裡有全天下最好的水果,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有全天下最好的羊肉,不膻不腥,肥瘦相宜,好吃得讓人恨不得吞了自己的舌頭。還有全天下最好的戰馬,不高不矮,耐力強悍,真的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更有全天下最好的騎兵,勇猛強悍,視死如歸。眼裡只有倒下的敵人,沒有站著的對手!
進而縮窄區域到東經80度到120度之間,西方人心心念念的「黃禍論」源頭就在這裡。
即便到了後世,所謂的「武川莜面,后套白面」,那也是聞名遐邇的美食原料。
八月初七這一天,正當庫倫城的攻防戰如火如荼之際,受命絞殺阿那瑰的呼延狼,也在武川鎮與懷朔鎮之間的一條山谷里,與席捲了武川鎮的一股蠕蠕鐵騎殺得人仰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