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北魏異聞錄> 第二十八章 自封國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八章 自封國主

  四月時,大魏使節牒雲具仁威逼婆羅門去懷朔鎮迎接阿那瑰返回柔然主持大局,這事婆羅門從頭至尾就沒有舒服過。最開始他想擺出一副大陣仗嚇唬牒雲具仁,強迫他行君臣之禮,間接承認柔然和大魏的國家對等關係。

  事實上,大魏和柔然的關係一直很複雜。柔然部落的創立者郁久閭是鮮卑逃奴。柔然汗國的創立者社侖是大魏叛臣。柔然被大魏幾次差點滅族滅國,死灰復燃后又不斷騷擾劫掠。從拓跋燾拓跋弘兩代皇帝北伐的戰爭結果來判定,大魏之於柔然,就是戰勝國之於戰敗國,宗主國之於臣服國。一百年來,想混個關係較好的宗藩關係都混不上。直到正光年間,柔然和大魏還只是「通使關係」,連朝貢關係都算不上。柔然上兩任可汗伏圖和丑奴在位時,多次派大員到洛陽請求成為大魏的藩屬。

  伏圖時,大魏朝廷給出的理由是:「蠕蠕遠祖社侖(柔然汗國的開國可汗)是大魏叛臣,往者包容,暫時通使。」意思是:你們的首任可汗是大魏叛臣,蠕蠕一直在包庇他。讓大魏捏著鼻子默認彼此成為宗藩關係,門兒都沒有。暫時就保持外交使節往來吧。

  丑奴在位時,先後派出三個使團,準備了大量的貂裘珍寶,祈求正式確立大魏與柔然的「宗藩關係」。當時還在主政的「靈太后」,一介女流給柔然的回復也是很霸氣的,以「蠕蠕藩禮不備之意」不予允准。這個理由的真正含義是柔然嘴上說一套,背後做一套,還未從心理上做好當小弟的準備。

  直到阿那瑰逃亡洛陽,大魏權臣元叉收受一百斤黃金,逼迫或者慫恿元詡給阿那瑰封王,確定為「戚藩」,關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華朝貢體系中,藩屬國和宗主國的概念和西方政治中的藩屬國和宗主國關係是有本質區別的。

  中華體系中的宗主國,是以中原為世界中心的。藩屬國只是宗藩關係的一種,具體分為朝貢國、藩屬國、附屬國、服屬國等。宗主國通過文化、經濟、政治等方式來影響藩屬國,不干涉藩屬國內政,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的上下級關係。這樣的天下治理觀念稱之為「王道」。這種朝貢模式從漢朝開始延用到清朝。非中華的那種殖民方式叫「霸道」,與中華文明格格不入。

  有了這個國家關係定義,就容易理解婆羅門何以要求牒雲具仁以外臣身份叩見外國元首的小心死了。奈何牒雲具仁懷著世界中心大國的使命感,除中國之外,視世界上所有國家皆為番邦的心理優勢,怎可能在柔然國主面前行君臣之禮?

  知道「正朔」一詞的來歷嗎?

  正即正月,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

  夏朝以寅月為正月,商朝以丑月為正月,周朝以子月為正月,秦朝亥月為正月。自漢武帝改用夏正以後,後世的帝王一般只改年號而不改正朔。

  頒布曆法是天子體現皇權的重要手段。舊時稱曆書為皇曆,蓋因曆書必由皇帝所頒。直到近代,曆法正朔仍被視作是政權的標誌。比如清末,革命黨所辦的報紙多以黃帝紀元,以表明不承認清朝的合法性,是以不使用清的正朔。甚至於今天的海外反共人士,仍有以不用公元紀年來強調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又如,孫中山,毛爺爺皆在開國之日宣布使用西曆並以民國/公元紀年,足見改朝必改正朔的觀念仍然深入人心。

  漢代以後的中國「正朔」,所有藩屬國必須遵照執行。也就是說,凡承認和中國有宗藩關係的邦國,都要按照宗主國的曆法紀年。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臘八節等等重大節日,藩屬之國要和宗主國一起紀念。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影響,也是正統與非正統關係爭奪的必要性。大魏朝廷拒絕丑奴可汗祈求成為大魏藩屬的理由是「藩禮不備」,其中就包括指責蠕蠕沒有按照大魏夏曆紀年。

  反過來說,從匈奴開始,游牧民族政權一直就有和中原王朝爭奪「正朔」的習慣,背後潛藏的其實是「主從之爭」。婆羅門因為實力不足,沒敢和牒雲具仁太過較勁,但他內心想成為柔然歷史上最偉大可汗的壯志,卻不會因為大魏使節的幾句威壓之言就可以消失的。畢竟是耗費千辛萬苦,前後戰死幾千人才奪回了的江山,阿那瑰一個戰敗逃亡的臨時國主,憑什麼毫不費力的侵佔勝利果實?但凡有點野望的人,絕不會隨隨便便聽別人吆喝幾句就俯首稱臣的,這事兒換誰都一樣,婆羅門這種馬上廝殺過來的草原梟雄自不會例外。他一邊派人隨牒雲具人前去懷朔鎮迎接阿那瑰,一邊做著必要的戰爭準備,只等莫何去汾迎接阿那瑰回來。

  六月,可惱的高車部來犯,徹底打亂了他的戰略部署。婆羅門對屬下十部落酋長說:「高車疥癬之患,阿那瑰心腹大患也!」這話聽上去耳熟吧?是不是有點像抗戰時期老蔣的理論:「日本人疥癬之疾,共產黨心腹大患也!」同樣的話,慈禧老佛爺好像也說過。其中暗含著「正朔之爭」。

  這類人心裡,外敵入侵,即便有傾國之禍,那也只是損失些利益的小事。外敵不能奪了我的「皇位」,道義和輿論上不允許。內患不除,失敗者必將被取而代之。這也是「攘外必先安內」理論的基礎。此類皇權佔有慾強烈者,從來不問外敵來犯之前為何不好好對待老百姓。孟子曾經說過:「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君將百姓當草芥,外敵入侵時還指望百姓慷慨赴死?奶奶的,想什麼呢?再者說,國泰民安,國強民富的國家,豈有外敵敢惦記?婆羅門們從根兒上就錯了,焉有不敗之理?

  婆羅門做出放棄與高車人繼續作戰,轉而圍攻庫倫的決定,內部至少有兩個部落公開或半公開提出反對意見,其中態度最明確的是乞袁部少主乞袁律。雖然乞袁律最終在父親的規勸下勉強接受了這次改變戰略主攻方向的決定,終究還是窩了一肚子邪火。

  他的邪火引起了婆羅門的高度重視。眼下婆羅門屬下攏共才十個部落的人口,除本部之外,有兩個部落出現分歧,涉及到一萬多人的戰力,不由他不加以重視。大戰在即,怎麼辦?無非兩種手段:一是千方百計統一思想,爭取團結。二是不動聲色,就地剿滅,以防不測。婆羅門選擇了第二種「安內」方式。

  八月初三率部渡過弱洛水之後,婆羅門派出乞袁律作為前鋒,一路向東開路而去。乞袁部剩餘的可戰之兵只有不到三千人了。另外派出的兩支千人隊,是與自己意見不和的另一個部落的青壯,由烏素圖噶和胡巴海兩名帶路黨引領去著禍禍躲藏起來的牧民了。

  三支人馬離去一個半時辰后,婆羅門下令處死乞袁部和另一個部落的酋長及其頑固分子,收繳其全部人馬分給其他八部。排排坐,分果果。八部得了好處,皆大歡喜。部落子民有點類似於合作社社員,跟誰合作不是合作?所以,酋長的核心成員被砍殺殆盡后,分家事宜進行的很順利。為防止前出的先鋒發現端倪,婆羅門派出一部人馬在半路等著前鋒的探馬。假傳消息稱大部隊按計劃跟進,前鋒可以繼續前進,保持一個半時辰的距離。這就是乞袁律的探馬回報后,他又按照行軍節奏和大部隊保持距離,二次跑出七十里後進入伏擊圈的節點。

  事實是,乞袁律遇襲之時,婆羅門率部順著弱洛水東岸一路南下到弱洛水最南端準備二次渡河。計劃經後世的巴彥安駐爾、曼達漢,直取懷朔鎮,全程千六百里。婆羅門的真正目的地不是庫倫城,而是懷朔鎮。派出乞袁律做出圍攻庫倫,派出烏素圖噶和胡巴海禍禍庫倫的牧民都是假象。這是他射出去「一箭八雕」中的兩箭。

  此次戰略轉移對婆羅門來說非常重要。成功了,可一舉定乾坤。

  一、乞袁律可以吸引庫倫方面的注意。

  二、烏素圖噶和胡巴海可以削弱庫倫的力量。

  三、藉機剷除異己,收買忠實的追隨者。

  四、規避高車人的窮追猛打。

  五、引阿那瑰出懷朔鎮后徹底剷除之。

  六、掃清所有障礙,逼迫大魏朝承認自己在柔然的合法地位,放棄對阿那瑰的政治保證。

  七、如果得到大魏的資助,回頭收拾庫倫勢力。

  八、如果的不到大魏的允諾,那就乾脆與高車人合流,與大魏為敵。

  這就是婆羅門的戰略計劃,一箭八雕。此計之所以能儘快確定下來,是因為阿那瑰想利用他實行一個更加危險的「驅狼吞虎」計劃而促使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