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倫城,坐落在前匈奴單于庭遺址東北方向,狼居胥山腳下。內城外郭,布局為一個正方形的「回」字,留有南北兩道城門。築城時,高歡派出幾十位懂築城的工匠。運送了上百車的鐵鍬、鐵釺、頭、籮筐等工具。兩萬多人齊動手,歷時七個月,基本完成了城牆的夯築壘砌。
外城城牆是石頭地基,夯土牆體,牆高二丈五。
內城城牆的牆皮是石頭壘砌,石灰、黏土、細砂混合而成的三合土溜縫。夾縫中間充塞碎砂石。牆高三丈,底寬兩丈,頂寬一丈五(一丈=2.3米)。中心位置建有一處圓木青磚結構的二進二層四合院。前院是庫倫軍政公署,後面是三個緊挨著的家屬院。左邊是禿鹿貴伐家,右邊是韓歸家,中間居住著高歡的未婚妻阿依爾古麗。
以軍政公署為中心向外擴建,依次是軍政各機關值房,警衛團及各騎兵團的辦公場所,倉儲庫房,軍政高等級公職人員的住房,託兒所、小學堂等。最外圍的建築是庫倫警衛團的營房。警衛團的兩千人,一半在內城,一半在外城。
築起一座雄城,單靠高歡一個人的財力當然不可能。勞動力和建築材料九成是免費的。但一成的花費也是天文數字。所以,外城的空閑土地用來房地產開發。倉儲、客棧、商鋪、酒肆、飯館、妓院、賭場、書場、戲園子、匠作坊等,先建后賣。獨院別墅,二進豪宅,普通民居,各個階層的住房,應有盡有。
眼下進駐外城的主體是服務業從業者,本地和外地客商、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匠作藝人。另外一個較大的群體就是有錢的牧主,逃散的蠕蠕貴族,原汗國不願意投奔婆羅門的各級官吏,酋帥富戶。這些人不差錢,紛紛在外城買房置地。可容納八萬人的外城,現在才進駐了約八千多人。還有大量的空地等待開發。
整個草原,以庫倫城為原點,方圓兩千公里之內,只有庫倫城可以隨便進出,來去自由。以高歡的計算,用不了三年五載,這裡將會成為一座國際化的中心城市。不管是漠北的牧人,還是松遼各部,抑或是西域諸邦,選擇來庫倫交易的商人會越來越多。為此,築建庫倫城,他著眼的是未來,不是當下。
城鎮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源。為了解決這個事關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築城時特意從弱洛水引出一條支流自城中穿過。人喝馬飲,防火澆地,離開水源真的不行。
相比中原地區動不動就十幾丈高的城牆來說,庫倫的城牆看上去更像大戶人家的院牆。如果用來御防擁有雲梯的攻城軍隊怕是辦不到。但防備騎兵綽綽有餘。因為沒有護城河,所以不能叫城池。大魏過來的人叫它土城子。蠕蠕人叫它城圐圙。官方正式名稱是庫倫城。比較而言,綽號總比官名接地氣。兩個口語化的名稱,眼下已經在草原上傳開了。可庫倫城的位置在哪裡,卻只有少數人知道。
然而,不管草原上的訊息多麼遲鈍,但有史以來第一座雄城出現在狼居胥山下,額根河邊,總要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何況,自打五月中旬這座城開埠以來,草原上極為稀缺的青鹽瓷器、精米麥面,綢緞布料、烈酒香料,鍋碗瓢盆,成衣鞋帽,洗漱用品,可以說應有盡有。除了價格貴一些,沒其他毛病。只要肯花錢,特別是黃金、白銀、寶石、珍皮,那是響噹噹的硬通貨。
當然,有一個環節特別討厭,那就是必須先兌換成一種鑄有高顴長臉英俊男人頭像的白銅幣或黃銅幣。如果是大宗買賣,還可以兌換成金幣或銀幣,上面的頭像還是那個頭像。只要完成這個過程,庫倫城商家手裡的商品都可以購買,而且數量不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概不賒欠,童叟無欺。這裡沒有種族歧視,沒有敵我之分,只要給錢,魔鬼上門也不拒絕。
因為有了一比一百的白銅幣,高歡取消了方孔銅錢。將原先的黃銅幣也鑄成實芯的。規格約一厘米大小。如此,華北貿易商行的貨幣分金、銀、白銅、黃銅四種。分別是1:100:1000:10000.
方孔銅幣是為了方便穿起來攜帶。此前歷代王朝,一般不用黃金和白銀直接交易。特別是白銀,作為貨幣形式,也才幾十年的歷史。
如此一來,不僅庫倫轄區內的三萬人受惠,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甚至吸引了許多來歷不明的人物前來購物。有人只對商品感興趣,也有人對掌管商品的人感興趣,還有的人對整座庫倫城感興趣。
見識過如此豐富繁華集市貿易的形形色色的外來人,他們既是購買者,更是信息傳播者。到六月底,大西北的契骨人,金山上的突厥人,大西南的吐谷渾,有人不辭勞苦,馱著十幾褡褳的金疙瘩慕名而來。這些人當中,當然少不了婆羅門的人。馬牛羊駝一類的大牲口互市不在城裡,專門設在南城外的空地上,取名「大巴扎」。
庫倫的真正叫法應該是圐圙(kūlüè),漢語本意是「圓圈」。圐是輕聲字,不是一聲。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這兩個字的意思很直白,即在平坦地面上圍起的大院子。四方八面,無遮無攔,圍起來就是圐圙。之後,北方和西部地區築起的比院子更大的夯土城,也被人們以小比大的稱之為城圐圙。學界有人說「圐圙」二字來自蒙語。其實,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都這麼叫,讀音確實來自少數民族語音。至於庫倫的叫法,則是知識分子們嫌棄「圐圙」二字太土氣,以庫倫替代,算是書面語言。
高歡之所以將這裡命名為「庫倫」,自然是因為心裡的某些執念。因為此地曾經是匈奴的單于庭,冠軍侯霍去病曾在這裡調戲過匈奴小姑娘。歷史上著名的成語「封狼居胥」就產生於此。所謂的「狼居胥」,應當是「狼穴」的誤傳或不準確叫法。類似於將「圐圙」叫作「庫倫」。匈奴人的圖騰為狼,漢人蔑稱單于庭為狼穴,沒毛病。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奉漢武帝之命,霍去病和他姐夫衛青各率五萬騎兵,分別出定襄、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大軍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並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下,在此舉行了祭天封禮,又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之後,霍去病的兵鋒直逼至瀚海(貝加爾湖),再不見匈奴人影。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從此,「封狼居胥」成為歷代中華武將追求的不世功業。
一千八百年後的1778年,乾隆皇帝降旨哲布尊丹巴,命他在北京到恰克圖商路上的駐地設立城防,取名庫倫。1924年,在蘇聯人的攛掇下,喬巴山鬧獨立成功,庫倫更名為烏蘭巴托,意為「紅色英雄城」。
然而,在高歡的心裡,這裡一直是中國的版圖,一萬年也不會變。不久的將來,他還要將那片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漢人稱北海或瀚海,高車人稱於巳尼大水,俄國人稱貝加爾湖的廣闊水域命名為「北中國海」。「中國」,正是大魏的另一個稱呼。中央之國,沒毛病。
駐紮庫倫的騎兵師,眼下實際擁有控弦之兵一萬左右。
鮮於修禮的第一軍,是完全的軍事集團,組建的目的就是開疆拓土,暫時沒有民政事務。為了防止有心人浮想聯翩,高歡給第一軍的武器、軍裝、鎧甲等,都迥異於這個時代,更接近於清朝晚期的辮子軍,只是髮型不同。
庫倫的騎兵師,因為有禿鹿貴伐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兼顧了民政。武器軍服之類的裝備,更接近這個時代。只在統一制式方面,遠遠強於這個時代的任何一支軍隊。高歡的設想中,以禿鹿貴伐和豆地發兩部為核心,作為未來帝國的行省存在。繼續往北才是真正的邊疆,以軍鎮制度的形式放置到最前沿。豆地發目前還在大魏境內的比干城(西漢受降城)。等徹底消滅婆羅門之後,他打算將豆地發部遷往蠕蠕汗庭所在地(哈爾和林),築城立足,永為內陸省份。
…………
且說八月初三這一天,遠在千里之外的鮮於修禮收到救援庫倫的命令。差不多同一時間,庫倫方面也收到來自五原大本營的飛鴿傳書。內容簡單明了:婆羅門傾巢出動,即將圍攻庫倫城。已令第一軍和比干城騎兵師馳援你部。另:婆羅門起兵倉促,欲求速戰速決。你部若無必勝把握,務必堅守待援。落款也是那個奇怪的符號G。因為是飛鴿傳書,內容簡短,但信息量很大。
接到信后,韓軌沉思良久,權衡利弊,最後還是決定採取守勢。既然婆羅門傾巢出動,說明至少有五六萬人來攻。大本營指出婆羅門起兵倉促,說明婆羅門一定遇到什麼突然變故。圍攻庫倫城的目的,或許只是想劫掠一把,補充不足。如果讓婆羅門得手,不僅可以迅速擴充兩萬人左右的騎兵規模,還有大量的畜群糧秣,金銀珠寶以及先進的兵器。這麼大一支力量集中在一起,俟力發婆羅門那個混蛋甚至可以越過長城,去內地劫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