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或者說是夏天,之所以問阿巴泰關於破六韓孔雀是不是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是因為上輩子研究北魏歷史時,他對所謂的「六鎮起義」定義始終存疑。疑問之處在於,六鎮起義究竟是必然結果中的偶然因素導致,還是蓄謀已久的民族分裂,抑或是底層庶民對精英階層無良統治的反抗?
一千五百年來,無數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給出的答案不知凡幾,但有絕對說服力的並不多。各種角度,各種政治站位,甚至各種圖謀不軌的解讀皆而有之,夏天並沒有被某一觀點徹底說服,由此有了自己的粗淺思考。今天他問阿巴泰這句話,就是要弄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因為一直懷疑六鎮起義當中,破六韓拔陵的所謂起義是有預謀的民族分裂行徑,匈奴復國主義的產物。無非是假借了「反抗壓迫」的軀殼,站在了「正義」的一方。事實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弄明白這件事對別人無所謂,但對他高歡很重要。這涉及到他在即將前進的道路上,引導追隨者往哪個方向發展的大是大非問題。不可不細察!
蘇東坡游廬山時有過一首《題西林壁》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的絕妙之處不在於辭藻華麗,而在於詩中所蘊含的高瞻遠矚的哲學奧義。不僅有點和面,偏和全等方法論的問題,還有角度和主客觀等立場問題。簡單的從文學欣賞角度看待這首詩的價值,那就拉低詩的檔次了。如果讀者諸君也善於瞎琢磨,請你站在儒、釋、道、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理想主義、實用主義等諸學科理解這首詩,沒有說不通的地方。當然,別把蘇胖子想的那麼偉大。估計他題詩時沒有想那麼多,卻隨手寫出了神的意境。或許那一刻的他,就是神思泉涌。
由此引申再看待起義和暴亂,得出的結論很有意思。統治者眼裡是暴亂,反抗者眼裡就是起義。決定這個定義的因素不在於定義本身,而在於給出定義者的立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一個立場問題。當然,最終會上升到哲學,或者說是世界觀問題。比如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自由主義和威權主義,哪個更好?
進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這兩種意識形態已經劃分成完全對立的兩個意識形態陣營。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糾纏了一百多年,再一次在一場世界級的「瘟疫流行」當中展開對決。
難道就沒有第三個角度和立場?
上輩子的老宅男夏天,閑暇時盡幹些「看三國,掉眼淚,為古人擔心的事」。其中就包括站在一個「人」的角度去追尋六鎮起義者們的心理軌跡。起因是他發現北魏的歷史記載相當混亂,感覺某些歷史典籍不見得百分百靠譜。因此而產生興趣,順便研讀了婦孺皆知的「大澤鄉起義」,也即陳勝吳廣起義。
起義的誘因很簡單:公元前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九百名民夫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防守。七月,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
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大秦律的規定是要殺頭的。為了不被無端砍頭,求生的本能促使陳勝、吳廣決定反抗。於是兩人商量說:「如今逃走也是死,起義干一番大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國事而死好不好?」
陳勝說:「天下受秦王朝統治之苦已經很久了。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該他來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規勸始皇帝的緣故,始皇帝派他領兵在外地駐守。如今有人聽說他並沒有什麼罪,卻被二世皇帝殺害了。老百姓都聽說他很賢德,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原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的人以為他已經死了,有的人以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來。現在假使我們冒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天下人民發出起義的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吳廣認為很對。
請注意,陳勝吳廣為了活命找到了合適的起義理由。
請注意,究竟是大秦律嚴苛,還是執法者死板?還是執法者的死板本身就是秦律的要求?即法律容不得變通!
請注意,六國剛剛統一,想回到分離狀態的人占統一后的大秦帝國人口當中的大多數。除了老秦人自己喜歡大一統!
請注意,如果當時舉行民主投票,是擁護統一的多還是贊成分離者多?
……
許多史學家給出起義的歷史意義在於: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真實的歷史結果是:陳勝和吳廣兩名被徵發的民夫所挑動的這場暴動,客觀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差一點毀了始皇帝終生為之奮鬥的心血,使大一統的秦帝國再次回到群雄並起的六國紛爭時期。還有一件事就是楚霸王項羽為報秦滅楚之仇,在咸陽屠城,火燒阿房宮,搗毀兵馬俑。
起義最終失敗:據說是因為陳勝滋長了驕傲情緒,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的關係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聽陳勝節制,甚至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如武臣到邯鄲后自立為趙王,以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丞相。陳勝命他率兵入關支持周文,他卻抗命而派韓廣略取燕地。韓廣在燕地舊貴族的慫恿下也自立為燕王。周市至魏地,立魏國舊貴族寧陵君咎為魏王。圍攻滎陽的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假借陳勝之命殺死吳廣,結果導致這支起義軍的全軍覆滅。而章邯在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后,傾全力向陳縣猛撲。陳勝親自督軍應戰,不幸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陳勝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判徒庄賈殺害。張楚政權滅亡。
這次起義打出的口號是:伐無道,誅暴秦。還有那句家喻戶曉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其實,追溯前因,是因為商鞅為強秦制定的大秦律法極其嚴苛,吏民絕不能也不敢違逆。秦律奠定了秦可以統一六國。散漫的齊楚燕韓趙魏,合六國之力亡於秦,不覺得有意思嗎?更有意思的是,商鞅後來被自己制定的律法活活害死,被老秦人「車裂」。
我想說的是,別拿今天的認識去框定兩千多年前的秦帝國,那叫臭不要臉。
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地球上還有哪個國家,包括那些圍起一個院牆就算一個國家的城邦之國,把法律當作信仰和信條者,恐怕只有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秦帝國了!至於備受推崇的古希臘法與秦法相比,完全是兩個體系,誰優誰劣不在這裡討論。只想說世界史上的王者,包括現在的國王、總統、首相之類的在內,屈指數一數,有沒有能超越始皇帝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想釐清幾個事實。
一、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真的是正面的嗎?
二、所謂民意,難道是唯一的「政治正確」嗎?
三、若民意被利用了,還是民意嗎?
四、統治集團究竟該代表哪些民意?
五、有沒有一種主義,是大多數人可以心甘情願接受的主義。如何協調多數和少數,大多數和極少數的關係?